电子政务不应成“摆设”
来源:安徽日报 更新时间:2018-01-03

   登录某政务App,界面一片空白;浏览某政务微信微博,早已停止更新……新华社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僵尸网站”尚未走远,“僵尸App”又出现了。

近年来,电子政务发展突飞猛进,很多地方和部门投入人力财力建设网站,开发政务App。这些“互联网+政务”产品,特别是手机端的政务App,给群众办事带来便利。但有些官方网站、政务App等长期不更新、信息少,沦为摆设,暴露出相关部门重建轻管的惰性,折射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作风病。前段时间,中央纪委相关负责人列举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新表现,其中就有政府网站的这类问题。

钱花了不少,却不实用、不便民,对“僵尸网站”“僵尸App”理应重拳整治。 2017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通知,就治理“僵尸网站”“僵尸App”作出明确要求且列出时间表;11月公布的绩效评估结果显示,全国政府网站运行总数已由2015年8月的8.4万余家精简到2.8万家。成绩显著,但新华社相关报道也提醒,对相关问题的整治并未到“收工”的时候。既要持续加大整治力度,压缩网站、App数量,又要注重唤醒管理者的自觉,提升网站、App质量。

强化服务意识。服务是“互联网+政务”的核心。无论是政府网站还是政务App,都是为群众提供便利服务的平台,而不只是展现政绩的窗口;其追求的目标,应是群众满意,不能只是领导注意。明确了这种功能定位,才会有意识地与群众需求无缝对接,努力让服务精准到位;否则,难免会出现这样的现象:领导重视紧盯就认真办、用心抓,领导视线稍一转移便放松懈怠甚至不管不问。

坚持问题导向。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以批判的眼光审视自我,以严格的标准要求自我,不仅是管理者的应有胆识,也是提升治理水平的必要条件。做好“互联网+政务”,尤其要坚持问题导向,不仅要勇于面对问题、主动查找问题,还要虚心听取群众的批评意见。唯其如此,才能发现工作短板、查准问题症结、找到解决办法,及时打通“堵点”、疏通“痛点”;否则,对问题视而不见、对批评充耳不闻,治理水平不可能进步,群众的获得感也会打折。

努力创新管理。创新是解决问题的“金钥匙”。互联网时代最显著的特征是信息流通,现实中因为部门壁垒、部门利益,往往导致“信息孤岛”,造成网站等功能的碎片化、低效率。推动部门联动、促进信息共享,由碎片化走向集约化、由低效率走向高效能,显然不能只靠“一纸命令”,而要注重“顶层设计”;不能依赖旧经验,而要探索新方法。打破壁垒,实现信息共享,才能真正实现“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