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功能和局限性
来源:中国电子政务网 更新时间:2018-03-09

  

   摘要:网络公共领域是网民在网络空间中通过对公共事务交流讨论而产生理性评论和社会舆论,进而引导公共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实现,是监督制约国家权力和影响国家决策的公共平台,推动着我国民主化进程。互联网的隐匿性、商业性等特点以及年轻网民的性格特征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公共领域的发展,正视网络公共领域存在着的问题,促使我国网络公共领域在探索中前进。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1]这个规模庞大的网络群体对网络公共事务表现出极大的参与热情,纷纷借助于网络空间,自主地发表意见,参与讨论,形成共识,对公共事件的发展和公共政策的制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推动着我国民主化的进程。
一、网络公共领域
(一)公共领域
西方公共领域诞生于18世纪的资产阶级内部,“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欧洲的商会、俱乐部、咖啡馆、沙龙、聚餐会、出版社以及各种自发的公众聚会场所构成了介于私人领域和公共权威之间的一个公共领域,市民、商人、财产所有者和自由职业人员在公共领域中,讨论与社会生活和公共利益有关的问题,依靠自己的理性来评判公共权威及其政策。”[2]
20世纪60年代,哈贝马斯论述了资产阶级公共领域,他指出“公共领域是指介于市民社会和国家之间进行调节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有关一般利益问题的批判型公共讨论能够得到体制化的保障,形成所谓的公共意见。”[3]公共领域是个人自由地集聚而形成一个公众群体,“公共领域的最核心含义是独立于国家政治权力并介于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在体制化保障之下的公共交往和公众舆论,它既监督制约国家政治权力,同时又为政治权威提供合法性基础。”[4]
公共领域基本特征是自由批判性的讨论,具体体现在:第一,主体非强制地参与,公民自由、公开和理性地讨论普遍利益问题,促使公共权力的合理化。第二,理性批判,公共领域是一个进行理性讨论和批判的场所。第三,公共利益性,公民经过讨论谋求的是大众的利益。第四,监督制约国家政治权力,公民通过公开理性的讨论,影响国家决策,起到监督制约国家权力的功能。
(二)网络公共领域
互联网的发展为公共领域的成长带来新的空间,网民借助于网络空间自主地表达意见,参与讨论,在沟通、传播过程中形成公共问题的聚焦机制,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和社会影响力,对我国公共事件的发展和公共政策的制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这足以表明一个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公共交往和舆论领域开始形成。网络公共领域是指网民在网络空间(论坛,博客,微博,新闻评论跟帖)中通过对公共事件交流讨论而产生理性评论和社会舆论,进而引导公共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实现,起到监督制约国家权力和影响国家公共决策的一种公共领域平台。
网络空间客观上具备了公共领域的一些基本特征:第一,网络的开放性实现主体非强制地参与,只要具备上网条件,人们在网络空间里可以摆脱社会地位、身份、职业、地域、文化背景的约束,随时在互联网上就共同关心的话题进行交流和讨论,不必受制于权力、习惯势力或传统观念,共同分享整个社会网络信息系统。第二,交互式的沟通手段为公共领域提供了较好的评论平台,在国家和公民之间架起了一座理性沟通的桥梁,网民通过参与网络互动,就共同关切的公共事件自主地表达意见、展开理性评论,达成普遍共识,形成一致性的社会舆论。第三,公共利益性,网民对公共事务表现出极大的参与热情,关注的是大众的利益,网民借助于网络空间,自主地表达意见,参与讨论,形成共识,直接对公共事件的发展,公共政策的制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第四,网民通过公开且理性的评论,形成舆论压力,起到监督制约国家权力的功能。网络公共领域作为一种新的平台推动了我国公民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影响国家政策的制定和监督国家权力运行的功能,有利于促进我国民主政治健康地向前推进。
二、网络公共领域的功能
在网络公共领域中,数以千万计的网站、社区、博客、微博、论坛等,每时每刻都在聚焦或大或小的公共事件,生成海量的自发性议论,这使得当今中国社会生活领域的各种问题都及时地反映在网络舆情之中,突出的表现了网络空间的公共性。
(一)网络公共领域使公共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整合、表达、实现
网络信息的公开性以及表达言论的自由性,促使青年网民积极地关注公共事务,通过网络舆论的社会效应,使公共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实现。同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具备了强大的自组织能力,能够在短时间内围绕公众普遍关切的公共问题形成强大的社会动员力量,并把这种力量直接转化为大规模的社会行动。例如2012年日本非法“购岛”事件,经过媒体的宣传,网民在网络上展开了广泛讨论,纷纷发帖和发表评论对日本的非法行为进行斥责,并最终演化为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活动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全国有180个城市人民自发地参加了反日“购岛”的游行示威活动,同时在互联网上号召全国人民抵制日货,在经济上牵制日本,互联网使得参与者之间能跨地域的进行广泛且深入的自由讨论,在非强制的情况下进行集体行动,向日本表明中国民间反对日本非法购岛的呼声,同时也为中国政府反对日本非法“购岛”活动提供了民意支持,这种公共舆论的社会效应,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日本政府的肆意扩张,使得公共领域的公共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实现。
(二)网络公共领域实现了对公共权力的社会监督
信息化时代,网民可以在公共领域中随时就公共事件发表言论,形成一定的网络舆论,网络舆论的社会影响力,改变着公共权力运作的社会环境,对公共权力的运行起到了监督制约功能,这种变化也影响着反腐生态环境,以前鲜为人知的反腐案件,现在很难再暗度陈仓,一个证据确凿的举报在网上公布后,汹涌的民意会不断挤压纪检部门,对其形成压力,促使国家监督机构严格执行其反腐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对掌握权力的领导起到民间监督作用。例如,雷政富案成为网络公共领域监督的典范,雷政富不雅视频经微博爆料后,迅速被不少网站转载,相关网帖点击量超过20万次,网民在网络空间对其进行评论,强大的网络舆论要求政府对不雅视频照作出解释,很快纪委介入调查,雷政富由司法机关处理。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的优势使得官员腐败的消息一经在网络空间披露,会有大批网民迅速地围观讨论,强大的网络舆论迫使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监督机构对公共事件作出合理性的解释和合法性的处理,充分地显示了网络公共领域的社会监督功能。    (三)网络公共领域拓宽了大众的政治参与空间
网络的发展催生了一支与政府互动进行社会治理的“草根力量”,从党的最高领导人到基层党政部门都兴起了与网络群体进行互动的时尚――网络问政,“网络问政的双向良性互动,拓宽了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使得公民从传统的间接参政拓展为现代民主的直接参与的新形式。”[5]政府部门通过网络问政了解民情、汇聚民智,推进民主化进程。网络公共领域成为民意的直接和真实的反馈渠道,为合乎民意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2008年胡锦涛同志首次做客强国论坛与网友展开在线交流,受到网民的欢迎。近年来“两会”召开前,多位人大代表在网上征求关于两会的意见,网民积极参与网络的讨论,网络公共领域成为汇集民众的意见和智慧,反映社会大众不同的利益诉求、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公共舆论平台,这种舆论成为影响政府决策的外部压力,使得政府决策更反映人民的诉求,更加贴近群众,这种对民意的尊重有利于推动国家的民主化进程。同时,网络公共领域给普通民众和弱势群体提供了表达自己心声的话语权,成为与权威平等对话的强大平台,便于国家领导了解公众的情绪、舆论的焦点、把握社会发展变化的特征和方向,从而制定有效的措施来应对和解决问题,为正确引导公众的情绪和维护社会的稳定提供了空间。
三、网络公共领域的局限性
由于网络的商业化和虚拟化模式以及年轻人易冲动,莽撞的性格特征,使网民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陷入种种误区,阻碍了公共领域的发展。
(一)网络模式的商业化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网民对公共事件的关注方向
商业化的网络运营模式使网络重娱乐新闻而轻公共新闻,独立于商业机构的网络媒体存在着谋取自身盈利的问题,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和更多的点击率,网络媒体也不免迎合普通大众的口味,目前国内网站的现状,其内容多以娱乐目的为主,新闻让位于娱乐,公共议题让位于点击率。“网络媒体面临着堕落的危险:真实和虚构交织,追求惊悚和刺激,经过筛选和扭曲的消息,八卦和丑闻等充斥于网络中。”[6]网络运营商经常以色情和暴力的字眼或者是虚假的信息来获得一种公众的关注和认同,他们关注的是点击率而不是真正的内容,经常用一些虚假或者是不健康的信息字眼来满足人们猎奇的心理和吸引人们的眼球,这种商业化塑造出的年轻网民并不是理性的批判者,而只是寻求消遣的消费大众。真实和虚假的信息并存,使人们深陷其中无法对信息的真伪进行鉴别和判断,商家过度关注经济效益的网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网民对公共事件的关注方向。
(二)网络的虚拟性使网民对公共事件缺乏理性的评论
传统的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在“熟人社会”里主体依靠熟人的监督,慑于道德他律手段(社会舆论、校纪校规、法律法规)的强大力量,其道德意识较为强烈,道德行为也相对严谨,而在网络中,网民的身份、行为方式和行为目标都能得到隐匿和篡改,人们摆脱了现实社会诸多伦理关系的束缚,人们一旦进入没有人认识自己的网络空间中,由于网络的“数字化”“虚拟化”的特点,使图像、文字甚至人以数字的终端符号显示,彼此不熟悉,那条有熟人的目光、舆论和情感筑成的防线便很容易崩溃,在这个空间里网民自由发表讨论,网络的匿名性使网民不必承担相应的责任,外界约束的责任感消失,网民经常对网络公共事件缺乏理性思考,只是单凭自己的主观判断对大众所关心的事件进行抨击,加上网络的无地域限制性以及文化的多元性导致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网民对公共领域的问题的看法不同,不同观点的网民动辄一拥而上相互攻击,双方情绪化的过激言论很快就演变成彼此之间的相互谩骂,侮辱和攻击,这些情绪化的语言和行为消弱了网络公共领域的功能。
(三)青年的冲动性、情绪化阻碍了网络公共领域的理性批判精神
2014年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年龄在10-19岁和年龄在20-39岁的比例分别是24.5%和54.1%。少年和青年网民在我国网民中占大多数。[7]年轻人是网络公共领域的主要参与者和建设者,是网络大众传播媒介的主体,青年本身更容易接受新鲜的事物,好奇心比较强烈,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所以青年容易受网络文化的影响。因此当某一个网络公共事件被媒体所爆出后,青年人冲动性和情绪化心理以及崇尚新鲜事物和爱表现自己的个性的心理促使他们对公共事件展开围观和评论,缺乏理性思考,只是凭着网络所描述的内容进行攻击,思想容易受到网络信息供应者的影响,而不辨信息的真伪。例如外国小伙撞到中国大妈的事情,起初网民受网络信息的影响,在网上对中国大妈进行语言攻击甚至是恶语相骂,严重伤害了受害人的心理,直到事实真相被曝出后,网民才开始向受害者表示歉意,对自己的行为做出理性反思。青年的冲动性、主观性和情绪化使青年对网络公共事件缺乏理性思考和讨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网络公共领域的健康发展。
网络公共领域是独立于国家和私人领域之外交流平台,影响政府政策的制定和促使公共利益的实现,但是我国的网络公共领域的局限性阻碍了其健康发展,网民应提高素质,树立正确的参与意识,客观且冷静的看待网络公共事件,理性的参与网络自由讨论,避免陷入情绪化的漩涡,减少非理性行为,促进我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健康向前推进。
参考文献:
[1]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统计中心.
[2]陈洁.BBS:中国公共领域的曙光[J].中国青年研究,1999,5.
[3]王君平.虚拟的网络社区现实的公共领域[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6.
[4杨仁忠.公共领域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郭芙蓉.论网络问政的兴起及其理性限度[J].中国青年研究,2010,9.
[6]李薇.青年网络公共领域的形成之路[J].当代青年研究2009,5.
作者简介:冀娟林(1988-),女,河北石家庄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思想政治理论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