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合成作战,抓获22年命案凶手
来源:人民公安报 更新时间:2018-12-27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参加了公安工作,在刑侦战线上,见证和亲历了改革开放40年公安刑侦工作发生的巨大变化。
记得刚参加工作时,我所在的县公安局刑侦队只设了两个中队,7名民警。作为刑侦工作“撒手锏”的现场勘查,设备十分简陋。勘查设备只有一台照相机、一个卷尺、显影粉等,现场勘查结论基本上依靠侦查员的工作经验。
我对一起故意杀人案记忆犹新。
1995年2月12日中午,山西省稷山县发生了一起故意杀人案。经过侦查,初步查明:犯罪嫌疑人王勃伙同王某廷等人在稷山县修善村集市上与张某义、文某海等人发生争执。王勃被文某海打倒在地,随后他在集市一卖肉摊上拿了一把剔骨刀,追上文某海等人,朝文某海胸部捅了一刀,致文某海心脏破裂,经抢救无效死亡。案发后,犯罪嫌疑人王勃潜逃。
22年来,稷山县公安局几代刑侦人始终没有放弃对这起命案的侦查工作,但因种种原因,案件一直久侦未破,成为压在侦查员心头的一块沉重的巨石。22年来,由于案件未侦破,嫌疑人未能抓获归案,受害人一直没有入土为安,而且为了便于发现嫌疑人的踪迹,受害人的女儿也嫁到了嫌疑人住所附近,一直默默坚守了22年。
改革开放的迅猛发展,为公安刑侦工作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大数据、信息化合成作战……一系列高科技技术在刑侦工作中的投入和使用,使得多起几乎已被定成死案的命案积案得以成功侦破。
2017年6月,稷山县公安局刑侦大队经过梳理,将22年前发生的这起命案积案列为目标案。刑侦大队民警拓宽情报线索渠道,加大对信息资源的研判力度,攻坚克难,严密侦查,历时两个多月,行程1.2万多公里,终于成功破获了这起命案积案,将潜逃22年之久的杀人凶手一举抓获,在稷山乃至运城的公安刑侦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回顾这起命案积案的侦破历程,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22年,我和侦查员们无数次走进受害人和犯罪嫌疑人的家里。当我们看到受害人家属因20多年未能抓获犯罪嫌疑人对我们投来冷漠的眼神时,我和侦查员的心一次次被深深地刺痛。下决心容易,要实实在在找到线索却绝非易事,毕竟过去了22年,这么长的时间,可以把一个“愣头青”变成一个年近半百的风霜中年人。记得当时主办此案的刑侦大队教导员迪晓鹏,经常拿着嫌疑人的照片吃饭、睡觉,迪晓鹏的脑海里不停地塑造着嫌疑人22年后的面容。凭着对嫌疑人的准确把握,迪晓鹏先后模拟出152张照片,在这些照片中又选出3张,拿着这3张照片,迪晓鹏找到昔日警校的同学、老师、专家、教授探讨。他充分利用信息化合成作战的工作模式,在山西省公安厅科技处的指导下,迪晓鹏终于找出了王勃的下落。此时,化名王涛的嫌疑人身份证显示是四川省南部县居民,在翻阅该身份证登记时,不经意间发现这张身份证前六位数是“142727”,迪晓鹏眼前一亮,“142727”是山西运城稷山的编码。为尽快侦破此案,2017年7月27日,迪晓鹏和刑侦大队长梁伟迅速向局领导做了汇报,抽调精干警力成立专案组,直接奔赴广东省东莞市对其实际居住地进行核查。
迪晓鹏和侦查人员奔赴广东省东莞市后,为查清王勃身份变化的过程,只能采用摸排的方式开展工作。嫌疑人生活环境复杂混乱,为确保抓捕工作万无一失,迪晓鹏经过多次现场勘查和深入分析,先后5次变更抓捕方案,最终在东莞市的一间出租屋内将王勃抓获。
值得一提的是,22年后,这个化名“王涛”的犯罪嫌疑人王勃不仅已经不会说稷山家乡话,甚至连办案民警用家乡话的询问都听不懂。
(作者单位:山西省稷山县公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