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大数据显示:18岁-30岁青年竟成被骗主体
来源:首都网警 更新时间:2019-03-19

“电信网络诈骗”你懂吗?
近期,上海市公安局浦东分局梳理了2018年12月以来在浦东新区发生的各类电信网络诈骗既遂案件,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常见的冒充“公检法”等诈骗类别早已不是主流手法。而数据指向,令人意想不到...
知否?

冒充“公检法”诈骗已经OUT了!

冒充“公检法”诈骗的发案率正持续下降,数量排名早被挤出前三。
讲到电信网络诈骗手法,首先跳入大家脑海中的是不是冒充“公检法”人员?然而,从既遂案件分类情况来看,目前这类诈骗手法的案发率已经明显下降。

长久以来公安机关针对“冒充公检法”等传统诈骗手段的防范宣传,成功让防范提示入脑入心。加之相关反诈中心的成立、国家金融监管部门出台的一系列举措也降低了不法分子的诈骗成功率。不过,此类案件被害者如果上当受骗,损失也常常极为惨重。所以我们应该继续保持高度警惕。

知否?

“战场”正逐渐从电信转移向网络

网络婚恋(交友)诈骗的案均损失在所有类型中高居第一。
网络婚恋(交友)诈骗、冒充客服诈骗、兼职刷信誉诈骗等主要在网络上进行诈骗的已经占了七成以上。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以及互联网络环境监管力度不足,狡猾的骗子也逐渐将“战场”从电信转移向网络。通过虚假网站、木马链接等方式,“守株待兔”,等待被害人主动上钩继而行骗。如此行骗一方面提高了犯罪成功率,另一方面加大了公安机关打击难度。所以我们在日常上网时可更要小心了。

知否?

近半数被害者为18岁-30岁年龄段

青少年成主要受害者,数量远超中老年人。
我们在家中提示老人,加强他们防范意识时,会想到自己反而是那个更容易被骗的人吗?在这个年龄段内的被害者有购物被骗、有刷单被骗、甚至还有求学被骗,花样百出、令人叹服。

30岁以下青年人具备一定消费能力和消费欲望但又涉世未深、防备心弱。如此以来,青年人群在网络上满足自我购物需求、社交需求、甚至是投资需求时,就容易被犯罪分子抓住急躁大意的心态从而成功得手。特别是在骗子的“主战场”——网络上,青年人同时也是上网主力军。借此也提醒广大青年,从现在开始更要提高防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