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稳定多维政府间文化遗产合作网络
来源:光明日报 更新时间:2019-04-12

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遗产论坛举办

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构建稳定多维政府间文化遗产合作网络

洛阳4月11日电(记者 李政葳)“在‘一带一路’倡议持续引领和‘16+1合作’机制的不断推动下,中国和中东欧国家文化遗产交流合作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文物展览更加活跃、人员交往更加密切、机制建设实现突破。”在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遗产论坛开幕式上,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这样说。

4月10日至12日,由国家文物局、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河南省文物局、洛阳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遗产论坛在洛阳举行,这是继2017年5月在塞尔维亚举办首届后,首次在中国举办。期间,来自中国以及波黑、保加利亚等11个中东欧国家代表,围绕“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与管理、考古研究和文物保护”,聚焦“文化遗产与城市发展”进行交流与对话。

文物展览活跃,6年内中国在中东欧国家举办12场精品展

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遗产论坛是中国与中东欧各国共同创建的合作平台,是落实《中国—中东欧合作索菲亚纲要》、深化拓展“16+1合作”(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的创新举措。

近年来,文物展览更加活跃,渐成“16+1”合作的“金名片”。刘玉珠介绍,中国赴中东欧国家6年累计举办了12个中国文物精品展,中国文物大展首次亮相捷克、拉脱维亚,成为纪念中捷建交65周年,中拉建交25周年的文化盛事。捷克、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来华,举办了6个文物精品展,展出地域不断拓展,策展模式不断创新。

另外,各国之间机制建设不断突破。比如,中国与塞尔维亚签署关于促进文化遗产领域交流与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启动塞尔维亚巴切遗址申报世界遗产合作项目,中国与罗马尼亚签署关于防止盗窃盗掘和非法进出境文化财产协定达成一致。

期待与更多中东欧国家签署防盗掘双边协定

针对未来“16+1”文化遗产合作,刘玉珠提出着重加强统筹规划、做大对话平台、聚焦务实合作、协同国际行动等四方面建议,积极推动将文化遗产国际合作整体纳入中国国际发展合作体系,为“16+1”文化遗产合作提供支撑和便利,力争将文化遗产论坛办成跨国家跨区域对话协商和友好合作的创新典范。

“推动将文化遗产国际合作纳入‘一带一路’参与国和‘16+1’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推动更多文化遗产合作项目和成果纳入国事访问成果清单。”刘玉珠说,把对话当作“黄金法则”用起来,把文化遗产论坛办成跨国家、跨区域对话协商和友好合作的创新典范。

“16+1”合作的主基调是务实合作。记者了解到,中方已在海外开展10个文化遗产保护修复合作项目和40个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的24个国家。刘玉珠提到,期待中东欧国家在文化、文物遗产保护修复和联合考古项目的策划、遴选和试点上尽早落地。

目前,中国已与21个国家签署关于防止盗窃、盗掘和非法遗产进出境的文化财产双边协定;今年,美国、意大利政府相继向中国返还流失海外文物艺术品1157件(套)。刘玉珠希望,与更多中东欧国家签署防止盗掘、盗窃和非法进出境文化财产双边协定,文化遗产领域政府间合作备忘录,构建稳定、多维的政府间文化遗产的国际合作网络。

期间,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胡冰还作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与展望”主旨报告,总结了30多年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经验,并以经济社会文化协同可持续发展的宏观视野,提出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事业今后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