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与趋势
来源:社会治理杂志 更新时间:2019-04-24


编者按:作为先进的政府运作模式,电子政务是国家实施政府职能转变,推进“放管服“改革,提高政府治理、公共服务和应急管理能力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继续全面深化政府职能的转变,打造更加公平、更有效率的市场环境,提升政府治理现代化水平,将是2019年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其中,电子政务、互联网+政务的发展水平无疑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本期专题组稿正是从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趋势、顶层设计理论、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系以及相关专业领域实操等多个角度出发,探讨这一论题。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电子政务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新进展,但也存在统筹协调和总体部署机制仍需完善、业务协同和数据治理体系有待构建、政府在线服务能力仍需提升、标准规范和人才队伍建设仍需加强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我国电子政务也呈现出一些新趋势:“数字政府”改革将带来新一轮电子政务建设高潮;公共服务仍是当前推进电子政务发展的重点;大力发展移动政务;政务数据治理和信息整合共享将进一步完善;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产品创新升级;与新技术应用加速融合;人才队伍和标准规范建设将不断加强等。

关键词:电子政务 互联网+政务服务 数字政府 数字中国

    作者简介:王益民,国家电子政务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主任。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电子政务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数字中国、智慧社会,通过推行电子政务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电子政务作为国家信息化建设体系的核心,体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关键环节。大力发展电子政务,有助于进一步规范行政权力运行、优化政务服务供给,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解决影响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的难点堵点,进一步激发社会和市场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电子政务也取得了新成绩,出现了新趋势。同时,各地各部门在推进电子政务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新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加以解决。

一、发展现状

深入推进电子政务,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解决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的问题,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电子政务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新成绩,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党中央高度重视电子政务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对国家电子政务发展做出了明确指示。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加快推进电子政务,鼓励各级政府部门打破信息壁垒、提升服务效率,让百姓少跑腿、信息多跑路,解决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的问题”,“信息是国家治理的重要依据,要发挥其在这个进程中的重要作用。要以信息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统筹发展电子政务”。2016年10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36次集体学习时指出,“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社会治理模式正在从单向管理转向双向互动,从线下转向线上线下融合,从单纯的政府监管向更加注重社会协同治理转变。我们要深刻认识互联网在国家管理和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以推行电子政务、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等为抓手,以数据集中和共享为途径,建设全国一体化的国家大数据中心,推进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2017年2月8日,在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总书记强调“要运用大数据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要建立健全大数据辅助科学决策和社会治理的机制,推进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2018年4月20日,政治局7位常委共同出席了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加快推进电子政务,构建全流程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更好解决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的问题”。从总书记这些讲话可以看到,他对电子政务工作是有着非常深入的研究和思考的,做出的指示既有战略高度,又非常聚焦,指明了电子政务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可以说,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为电子政务快速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也让我们所有电子政务工作者肩上的责任更加重大。
(二)国家层面电子政务统筹协调机制逐步理顺

建立并完善国家电子政务工作统筹协调机制。过去一段时期,由于机构调整等原因,我国电子政务的统筹协调机制经历了多次变化。最初是由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电子政务的统筹协调,后来调整到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的十八大以后,电子政务的统筹协调职能被纳入中央网信办。中央专门成立了由中央网信办牵头,中办、国办、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参加的国家电子政务统筹协调机制,统筹国家电子政务的发展,统筹机制的形成在国家电子政务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立国家电子政务专家委员会。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电子政务工作的有关部署,推进国家电子政务健康协调发展,2018年3月,中央网信办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委等有关部门成立国家电子政务专家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研判国际电子政务发展态势,研究国家电子政务建设和管理中的重大问题,指导各地开展电子政务综合试点,为制定国家电子政务发展战略规划和重大工程建设提供咨询意见,为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提供电子政务领域的政策建议。推动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和管理工作专业化、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推进国家电子政务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电子政务宏观政策环境不断完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及相关主管部委先后出台多份通知、意见,切实推动了各级政府电子政务服务水平的提高。2017年5月,国办印发《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实施方案》,围绕政府治理和公共服务的紧迫需要,以最大程度利企便民,让企业和群众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为目标,提出了加快推进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促进国务院部门和地方政府信息系统互联互通的重点任务和实施路径。2017年12月,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国家电子政务综合试点的通知》,要求各试点地区要探索出一套符合本地实际的电子政务发展模式,形成一批可借鉴的电子政务发展成果,为统筹推进国家电子政务发展积累经验。2018年6月,国办印发《进一步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的目标,强调要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体系,推进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推动企业和群众办事线上“一网通办”,线下“只进一扇门”,现场办理“最多跑一次”,让企业和群众到政府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2018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快建设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推进各地区各部门政务服务平台规范化、标准化、集约化建设和互联互通,形成全国政务服务“一张网”。
(四)各级政府在线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总的来看,全国各级政府网上政务服务能力显著提高。截至2018年10月,以“放管服”为抓手,逐步推进政府体制改革,削减行政审批事项,多数省级政府行政审批事项减少50%,有的省高达70%,全国各类循环证明减少了800余项。31个省级政府已经建成省级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其中29个已建成省、市、县三级以上的网上政务服务体系,“互联网+”政务服务成为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方式。一些省市把“互联网+”政务服务作为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以问题导向、需求牵引为原则,围绕网上政务服务内容不规范、服务不便捷、平台不互通、数据不共享、线上线下联通不畅等问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方式的手段,推动顶层设计和地方实践良性互动,进行了探索与实践,超过70%的省级行政审批事项可在线预约预审,平均办理时限压缩近25%,企业和群众办事难题逐步得到解决。各项便民利企改革举措应运而生并落地生根,成为引领发展的“互联网+”政务服务典型示范。

具体而言,浙江省以“最多跑一次”改革撬动各方面各领域改革,紧盯群众需求,花大力气打破政府部门间的行政藩篱,加大对行政审批流程的整合,加快部门办事大数据的建设与共享,努力“跑”出浙江发展加速度。通过协同发力、攻坚克难,努力将浙江打造成“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政务环境最优、群众获得感最强”的省份。广东省大力推进“数字政府”改革,重点在管理体制、建设模式、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探索创新,以构建省级统筹、整体联动、部门协同、一网通办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为目标,加强对“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管理力度,构建集中统一、运转高效的管理体制机制。贵州省以全覆盖、全联通、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五全服务”为引领,以“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思维转变传统观念,通过创新政务服务方式,优化服务流程,拓展服务渠道,促进政府职能大转变,政务数据大整合,行政效能大提升,实现“进一张网、办全省事”。

(五)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支撑能力迅速增强

网络是电子政务发展最重要的基础设施,经过长期努力,我国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取得了重要成效,已建成我国网络覆盖面最广、连接政务部门最多、承载业务类型最丰富的全国性政务公用网络,形成了较强的支撑能力。截至2018年6月底,政务外网接入县(市、区、旗)总数为2734个,区县级覆盖率达到95.9%,区县级政务外网整体覆盖率达到96.1%。同时,政务外网接入中央政务部门总数已达152个,用户接入网络平均可用率为99.91%,互联网出口平均可用率为99.97%,中央广域骨干网平均可用率为99.97%。基本上实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为全国性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建设、政务大数据安全可控汇聚和开发利用创造了更加完善的平台设施环境。
二、存在的问题

目前,各地区各部门为贯彻落实中央有关决策部署,在电子政务方面开展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富有成效的经验和做法。但是,电子政务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各部门各地区电子政务发展水平、在线政务服务能力与社会公众的需求之间还存在差距。整体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统筹协调和总体部署机制仍需完善

当前,各地区、各部门电子政务发展还不均衡、不充分,电子政务发展中政出多门、各自为政、条块分割、多重投资、统筹协调难等问题仍然存在,推进全国一盘棋的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统筹协调机制建设和工作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国家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尚未形成条条联动、块块协同、标准一致、运维持续和信息安全的体系化格局,在战略规划和总体部署方面仍需加强统筹谋划。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政务云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导致在整合政务数据、跨机构流程优化等方面还存在障碍。另外,各地政府部门在推进政府网站、自助终端、服务热线、移动政务和开放数据平台等“多渠道、一体化”的创新服务应用中,由于缺乏统一管理造成应用服务零散,造成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体验感不强。

(二)业务协同和数据治理体系有待构建

电子政务发展过程仍旧存在着政务信息资源碎片化、政务服务割裂化的现象,推动政府内部、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区业务协同意识不足、力度不够,各服务渠道尚未有效互联互通,存在数据壁垒和信息孤岛。政务信息管理缺乏统一规划。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法律体系尚需进一步健全,在政务系统整合共享、多渠道数据关联匹配,以及各级政府数据、各渠道社会数据汇聚融合等方面还缺乏有效的数据治理体系和统一标准;在打破部门信息壁垒和“数据孤岛”,构建统一高效、互联互通、安全可靠的政务大数据资源体系方面还缺乏统一规划。

(三)政府在线服务能力仍需提升

一是服务范围不够广。很多地区采用的策略大多是“好上先上”“能少上就少上”“能不上就不上”,没有认真落实“应上尽上”的要求,结果造成了政府“提供的服务不需要,需要的服务找不到”“主动上网的服务事项少,被动上网的服务事项多”,各地区在线政务服务供给能力失衡。二是服务事项缺乏统一标准。网上办事指南精细化程度不高,准确性、时效性和实用性不强的问题比较普遍,导致跨部门、跨地域事项难办理,行政成本高,行政效率受到极大影响。不同层级和地区在提供服务时常常事项名称不一致,办理流程标准不统一,造成业务协同难度增大。三是服务渠道集约化程度不高。在线服务入口复杂多样,政府门户网站、政务服务频道、网上政务服务大厅、行政审批大厅等各种入口给群众办事进一步带来了“门难找”困境。

(四)标准规范和人才队伍建设仍需加强

随着电子政务建设与应用的日益深入,电子政务领域标准规范缺失等问题不断出现,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可靠、共建共享、无缝对接和决策支持还未形成完备的标准体系,标准的执行效果还缺乏有效的评估。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体系化制度化的电子政务整体专家咨询机制尚未形成。电子政务重大建设项目缺乏标准规范的有效咨询和把关,有可能造成新一轮各自为政、孤岛烟囱。如何更好发挥专家的技术指导作用,对各级、各部门电子政务数据标准、技术接口和项目准入进行层层传导和把关,还需形成良性发展的长效和动力机制。此外,如何处理好便捷和安全的平衡、厘清隐私和安全分享的边界、提升安全意识和安全机制、确保“篮子”不漏水,也是目前电子政务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
三、发展趋势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电子政务工作正向着更高水平与目标不断迈进。新时期我国电子政务出现了以下发展趋势。

第一,“数字政府”改革将掀起新一轮电子政务建设高潮。数字政府是电子政务发展的新阶段,是数字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文化及数字生态的核心结合部,发挥数字政府建设的引领作用,可以整体带动和提升数字中国建设。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加强电子政务新理念引领和顶层设计,全方位勾勒出电子政务发展蓝图,推进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建设管理协调、服务高效的电子政务服务体系,推动以部门为中心的建设模式向数据共享、业务协同的方向转变,提高政府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市场监管能力,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市场监管高效化。

第二,公共服务仍是当前推进电子政务发展的重点。在电子政务发展的早期,主要目标是让政府工作更有效率,让执法监管更精准、社会管理更有效、宏观调控更科学,从20世纪90年代的“三金”工程,到后来的系列金字工程大部分都是为了监管和决策服务的。总体来说,修炼的是“内功”,在公共服务方面的考虑比较少,服务能力建设也比较薄弱。而电子政务发展到今天,无论是内部的能力还是外部的环境都发生了变化。从内部来看,政府信息能力的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网络基础设施、业务应用、数据资源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为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外部来看,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质量日益增长,对政府的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来看,未来政府信息化建设都必须将发展重点转向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第三,大力发展移动政务。移动互联网最大的优势在于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过去上网必须依赖固定位置场所的问题,过去是人随着网走,移动互联网时代是网随着人走,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上网获取信息和服务,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移动终端,特别是智能手机上网。根据CNNIC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较2017年底增加6433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由2017年底的97.5%提升至2018年底的98.6%,手机上网已成为网民最常用的上网渠道之一。发展移动政务既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适应我国国情的必然要求。

第四,政务数据治理和信息整合共享将进一步完善。随着大部分省份基本形成“一张网(统一的省、市县、乡镇、行政村四级覆盖电子政务外网)、一个中心(统一的政府数据中心)、一朵云(统一的政务云)”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格局,基本具备了电子政务基础设施统建共享的条件。可以预计,我国政务数据治理和信息整合共享相关基础性制度将进一步完善,在战略引领、制度保障、标准规范及使用监管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互联网+”政务服务、移动政务全媒体的价值潜力将被充分挖掘,数据整合、数据开放、信息公开、信息惠民将进一步深入,数据将实现在部门之间横向交换、政府上下纵向流通。在此基础上,整合“数字碎片”、打破“信息孤岛”、拆除“数据烟囱”,实现政务信息资源高效流动,全面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水到渠成。

第五,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产品创新升级。提高核心技术竞争力,提高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自主可控能力是关系国家信息安全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自主的信息技术产业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没有形成完善的生态体系,很多关键技术仍需依赖进口,容易被卡脖子。一些重要领域的关键设备为外国品牌把持,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关键设备形同裸奔,已经成为最大隐患。地方和部门在电子政务建设中,要积极利用国产化软硬件产品,以应用促进产业和技术创新升级。

第六,与新技术应用加速融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作为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信息技术将在未来的电子政务服务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推动政务资源整合、优化政务流程,从而提升政府服务质量和效率,更好地促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人工智能将成为未来电子政务发展的一个方向,人工智能以深度学习、机器学习为特征,成为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的重要驱动力。可以预计,人工智能将广泛应用于政府大数据采集、加工处理、分析挖掘、智能服务等环节,通过高效采集、有效整合、充分运用政府数据和社会数据,推动电子政务服务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加速变革。

第七,人才队伍和标准规范建设将不断加强。加强领导干部的信息能力培训,培养一批掌握国家信息化指挥权的干部队伍,促进“关键少数”更快掌握“加快建设数字中国”的指挥权。习近平同志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主动适应信息化要求、强化互联网思维,不断提高对互联网规律的把握能力、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对信息化发展的驾驭能力、对网络安全的保障能力。各级领导干部是电子政务的组织者、领导者和决策者,他们的信息能力和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信息化建设事业的成败,加强领导干部信息能力的培训、培养、交流工作,打造一支过硬的干部人才队伍,有效提升各部门电子政务应用能力。标准规范方面,继续优化、完善电子政务标准体系,补充缺失的标准规范,通过基础设施、数据资源、业务应用、安全保障等多个环节相配合的标准规范执行机制,加大标准的执行力度,切实发挥标准规范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