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江北新区如何应对?
来源:中国江苏网 更新时间:2019-06-05

 

创新实干 勇挑重担

全力加快江北新主城高质量发展步伐

对标找差、创新实干、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是江北新区各项工作的根本遵循。2018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江北新区坚持把对标找差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主动对标雄安新区、浦东新区,解放思想、加压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新区直管区地区全年生产总值增长13.1%,高于全市5.1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指标增速位居全市前列。在19个国家级新区中,江北新区全域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500亿元,排名前进1位,位列第6。

作为我省唯一的国家级新区,江北新区的发展得到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寄予殷切期望。去年12月10日,省委常委会调研南京工作时指出,要加快江北新区建设,增强资源集聚力、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为服务全省大局贡献新区力量。市委全会、市“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更是明确提出,要全力打造江北新主城,为新区做好今年及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明确了努力方向。

2019年,江北新区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市对新区发展提出的最新要求,牢牢把握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机遇,立足“三区一平台”发展定位,按照“全市最优、全省一流、全国前列”的目标加快推进江北新主城建设,着力在集聚高端创新资源、推进产业与科技深度融合上谋突破,在建设“两城一中心”、打造产业新地标上抓落实,在加快城市建设、营造生态人文宜居环境上求提升,确保直管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全市5个百分点,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全省全市前列,在国家级新区建设上继续争先进位。

1、聚焦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全力打造“创新之城”

紧紧围绕建设创新名城先导区的目标定位,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体制机制改革为保障,推动更多高端创新资源、创新项目在新区集聚,使创新成为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一是加快构建校地融合新格局。与南信大、南工大、东大、南大等院校合作,积极推进“江北新区高校创新集聚带”规划建设。通过校区、园区、社区、景区“四区联动”,推动要素集聚、空间集约,促进科研、生产、商务功能有机组合,使更多高校创新资源在新区集聚转化。今年,新区将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合作建设中国气象产业服务园,与南京工业大学合作建设南京绿色高性能材料研究院。

二是着力提升产业科技融合水平。聚焦集成电路、生命科学等重点,加快推进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生物医学大数据重大基础设施等重大科学项目。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未来产业,积极招引储备一批高科技、高成长创新项目,确保全年新增备案新型研发机构22家、净增高企245家,助推新型研发机构集群化发展。设立“两城一中心”产业发展基金,建立健全“平台+机构+金融+产业”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加速创新产业集聚。

三是不断增强开放协同创新能力。深化与美、英等“创新大国”和北欧“关键小国”科技创新合作,持续加大研究中心和功能性机构招引力度,建设离岸协同创新中心和孵化器,加快吸引聚集高水平海外创新人才,使新区成为江苏直通全球创新最活跃的地区。

2、加快“两城一中心”建设,全力打造“产业之城”

突出实体经济根本,以重大项目落地、核心技术攻关为主攻方向,着力打造“芯片之城”“基因之城”与“新金融中心”,加快形成高端高新产业的引领优势。其中,“芯片之城”以台积电等大项目为龙头,大力实施集成电路全产业链集聚,高标准建设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服务产业创新中心,推动芯片设计创新能力达到全国领先水平,着力打造“全省第一、全国前三、全球有影响力”的产业地标。“基因之城”围绕基因检测、精准医疗、创新药物研发等重点方向,加快国际顶尖医疗创新要素集聚,力争国际健康城在打造精准医疗“三中心一高地”建设方面取得新突破。“新金融中心”针对高端产业的项目特点与融资需求,加快推进72万平方米新金融中心载体建设,打造创新创业基金小镇,推动一批优质现代金融项目入驻研创园与扬子江新金融示范区。
今年,新区将紧紧围绕全市“招商突破年”的总体工作要求,借助世界半导体大会、世界生命科技大会等品牌活动,主动走出去、引进来,力争全年引进龙头型、旗舰型、总部型企业40家,引进集成电路、生命健康、新金融三大主导产业项目各100个以上,实现“两城一中心”相关产业产值同比增长30%以上,形成集成电路、生命健康地标产业的全球影响力和资源集聚力。

3、对标未来城市样板,全力打造“智慧之城”

大力推进5G试验网络建设试点和“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建设,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宽带、融合、泛在、共享、安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全力打造以智慧政务、智慧民生、智慧产业为主要特征的智慧新城。

一是积极拓展智慧政务领域。以省大数据中心落户新区为契机,加快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电子政务网、政务云数据中心、综合指挥调度平台、企业服务平台、行政审批服务平台“一网、一云、三平台”。结合新区社会治理机制改革创新,以新区、街道、社区三级中心为依托,积极推进江北新区社会(城市)治理一体化“云平台”建设。

二是不断丰富智慧民生应用场景。以5G试验网规模化组网建设为带动,深入推进带宽扩容工程,加快千兆高速光纤网络“光网江北”建设,形成多层次、高带宽、全覆盖的基础网络。依托智慧交通、智慧工地、智慧管廊、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平台建设,加快形成医疗、教育、社会保障、旅游、交通、社区等智慧服务无处不在的智慧化社会服务体系。

三是大力推进智慧产业集聚。围绕IPv6新一代互联网、5G芯片研发、光电集成应用、光学超构研究等产业前沿领域,积极推动相关创新项目与人才团队在新区集聚,逐步建成以数据挖掘、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为主的大数据内核生态圈,以及以大数据应用研发、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生命健康大数据、金融大数据等为代表的外延生态链。

4、落实可持续发展要求,全力打造“生态之城”

今年1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雄安新区时强调,新区首先要新在规划、建设的理念上,要体现出前瞻性、引领性,将来生活的最高标准就是生态好,要靠生态环境体现价值、增加吸引力,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要求,努力创造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标杆。为此,新区在新主城的规划建设过程中,将全面贯彻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要求,着力提升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绿色标准、生态标准,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生态之城”。

一是着力在新城建设上出形象。以中央商务区、产业技术研创园为重点,坚持地上地下统筹开发,以小街区密路网、海绵城市等先进理念引领核心区开发,加快江北新区图书馆、美术馆、市民中心、扬子江国际会议中心等一批地标性工程建设,将核心区建成展示新主城形象的重要窗口。

二是着力在老城建设上提品质。积极推进浦口老火车站片区与大厂老片区的改造提升,结合企业搬迁与城市更新,不断提高老城的绿化、美化与亮化水平,改善老城人居环境。深入落实城市精细化建设管理,进一步加大对老城拆违治违、垃圾分类、停车管理的常态治理力度,高标准推进江北大道二期、大桥北路等区内主要道路的沿线环境整治,年内实施30条背街小巷的整治工作。

三是着力在生态治理上见成效。积极推动新材料科技园转型升级,加快企业智能化和绿色低碳改造,通过标本兼治、系统治理,全面提升园区企业的安全环保水平。深入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启动长江岸线湿地保护与环境提升项目,推进青龙绿带二期、大厂生态公益林和新化、杜圩城市湿地公园等生态项目建设,实施130万平方米沿江造林绿化工程,打造生态优美的江北滨江岸线。全面落实“河长制”要求,加快推进群英河及朱家山河补水等重点工程,开展城南河等六大流域200个片区雨污分流和42条河道整治。深化内源治理,推进绿水湾、七里河、城南河水系联通,实施江北中心区、桥北片区引水补水,全面盘活水系。

5、回应群众殷切期望,全力打造“幸福之城”

积极呼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求,着力破解公共资源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难题,使新区在社会治理水平上有一个大的跃升,公共服务配套有一个大的改观,在城市文明程度上有一个大的提高,切实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一是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积极把握设立江苏自贸区机遇,加大自贸区经验复制集成,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能级。以“最多跑一次”为目标追求,进一步优化审批服务流程,提高管理效率,全力打造办事“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新区范本,为驻区企业和群众提供最优服务。深入推进街道体制改革,不断完善高效便民服务体系,加快直管区街道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二是加大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着眼产业集聚、人口集聚的现实要求,持续加大民生事业有效投入,不断凝聚新主城旺盛人气。积极引入优质教育、医疗与文化资源,集中力量建好南京一中高中部、托马斯国际学校等教育项目,确保南医大四附院等一批重点医疗项目按期竣工,着力解决好群众安居乐业最现实最迫切的问题。

三是不断塑造新主城文化。在积极做好江北优秀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传承的同时,进一步提炼新区城市精神,展现新区创新气质,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紧扣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生活的新期待,不断加大优质文化产品与服务的有效供给,推动“文化+旅游”“文化+体育”融合发展,打响新区文化品牌,提高新区对外知名度,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对标找差、创新实干,推动新主城建设,是一项全局性、抓手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番见担当、见本领的光荣事业。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对标找差,以时不我待、创新实干、勇于担当的过硬作风,奋力开启建设江北新主城的新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

作者:中共南京市委常委、江北新区党工委专职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