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上海大数据中心
来源:天津日报 更新时间:2019-12-03

“一网通办”构建不打烊智慧政府 ──探访上海大数据中心
 场景一

一寸、两寸、45cm×45cm、蓝底、白底、红底……不同证件、申请表格,照片规格五花八门,每次照一张?想想都头大。

11月20日,上海市民不用烦了。登录上海市人民政府“一网通办”总门户网站,进入“我的材料”,只要在政府部门拍过照片,就可以按需得到多种尺寸、背景的标准照片。

“可别小看这个功能,我们花了半年时间才成功上线。市民到政府办事有283个事项需要提供个人照片,将其在政府留存的照片数据归集到他的个人档案中,再办事情就可以直接调用。”

──上海大数据中心

场景二

想开饭店?要办理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消防检查、酒类零售、环评备案……跑五六个部门,提交31份材料,接受3个部门的现场核查。跑6次办事窗口,核查要3次,等审批要58天。

还是在上海,从今年夏天开始,所需材料只要12份,减少61.3%,核查只要1次,审批时间缩短82.8%,10天,只跑一次窗口,就回家等好消息吧。

“我们从2018年开始推广的‘证照分离’改革,已经被国务院推向全国,所有的自贸区都在推广‘证照分离’改革。上海又往前走一步,进行‘一业一证’改革,分出129个行业,一个行业一张综合许可证即可营业。”

──上海大数据中心

当“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已经成为全国共识之际,上海市在深化“放管服”改革上,追求的是领跑。

领跑者要有硬实力。提升实力,从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开始。政府部门由管理为中心向用户服务为中心转变,以“一网通办”改革为突破口,对政务服务模式进行颠覆性创新。这是深化政府自身改革的突破口,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抓手,更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实践。

为构建一个永不打烊的智慧政府,上海市委、市政府统筹推进,重点突破。

注重顶层设计,打造统一门户,建立上海市大数据中心,推进“一网通办”总门户上线,为智慧政府提供载体。

狠抓核心关键,推进流程再造。通过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协同办事流程的优化再造,倒逼政府职能转变。

坚持网购标准,提升用户体验,以互联网思维整合多方资源,在每一个切实可行的环节上为百姓提供实实在在的便利。

强化数据赋能,量身定制服务,汇集共享公共数据,为企业和市民量身打造个性化、精准化、主动式服务。

同步开展立法固化、制度创新,上海市公共数据和“一网通办”管理办法正式施行。

坚持从群众需求和城市治理突出问题出发,把分散式信息系统整合起来,做到实战当中管用,基层干部爱用,群众感到受用。

去年7月1日,上海市“一网通办”平台上线试运行,10月17日正式运行。今天,市民和企业在这个平台上可办理的事项达到2113项,可办事项还在不断叠加,提交材料、付费点点鼠标,只跑一次甚至零跑动,就走完了办理流程。开通以来,上海市“一网通办”平台办件量2946万件,目前平均每天办理事项7.38万件左右,个人注册用户超过1000万。

如果说设立“一网通办”总门户网站是一种物理形式,那么实现“一网通办”需要政府部门间的化学反应。打破数据壁垒,数据整合共享,办事流程进行重构优化、实现革命性的流程再造,就是催化剂。做到一次告知、一表申请、一口受理、一网办理、统一发证后,政务服务的逻辑由从原先的群众到政府办事找部门,变成找整体政府;从群众跑腿到数据跑路;从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在事中事后监管中,从原先的单打独斗变成综合监管。

线上要速度,线下要温度。为方便不能熟练上网办事的群众,上海市推行一窗通办,让每个窗口从“专科医生”变身“全科医生”。每个行政区和每个开发区都设立一个行政服务中心,线上能办的都能进入大厅办理,每个街镇都有一个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办理涉及个人的事项。市民在任何一个行政服务中心都可申请办理个人事项,而不必在户籍所在区。上海大数据中心的宗旨是线上赋能线下,线下反哺线上。

“放管服”改革一直在路上。已经身位领先的上海市委、市政府,以群众和企业到政府部门办事,要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间减次数为目标,要求政务服务做到群众到政府办事材料要减一半,时间要减少一半。为了提升政务服务质量,7月,上海推出了政务版“大众点评”──“一网通办”好差评制度,让群众来“找茬儿”。上线以来总评价量达到23.8万条,差评总量1913条,差评反馈率100%。

11月20日10:24,“一网通办”线上申请办理事项21024笔;11:00,27616笔。36分钟,增加6000多笔,这个时段平均每分钟增加近200件。也许是高档写字楼里,也许是普通民居里,也许是街心花园的长椅上,“一网通办”页面在上海的任一角落里闪烁,首页主色调是温暖的红,谁说数据没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