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基层思政工作调研报告
来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杂志 更新时间:2020-01-15


一、做法与成效

(一)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平台建设,积极抢占思想阵地

广东省在互联网+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中,一方面,建立健全新媒体政工平台。推出广东政工网络专栏,并联动开设政工微博、微信公众账号,成为全省政工人员的权威“信息中心”。广东政务新媒体在数量、质量上都居于全国前列。另一方面,积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等主流媒体加快向全媒体转型,推出“南方+”“广东网络广播电视联盟”等全媒体融合平台,开拓了思想政治工作新空间。

(二)不断丰富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增强宣教吸引力

积极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了一批具有中国风骨、岭南风格、世界风尚的网络精品活动。一是网络公共文化服务深入推进。“网络文化馆”和文化资源数据库拓展了网络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三大电子地图”等特色服务平台创新了移动终端特色文化服务模式;“广东省文化惠民网上大汇演”等惠民活动满足了网民的多层次文化需求。二是扎实开展网络主题活动。开展“粤”字系列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广东省“一带一路”建设主题网络采风活动、网络文化精品推广活动和青少年新媒体作品大赛系列活动等,努力讲好广东故事。

(三)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强化网络舆论引导能力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积极回应基层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增强网上舆论引导能力。一是积极开展核心价值观网上宣传。建立“我们的价值”微信公众号,组织开展“圆梦南粤——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中国梦”微作品大赛、“践行核心价值观·演绎出彩青春梦”新媒体作品大赛等网上主题活动,辐射人群超过2亿人次。二是围绕社会热点开展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等30多项重大议题,围绕“广州专车被查聚集堵路”“反对河源电厂二期项目”等群体性事件发出权威声音,有效开展舆论引导,在实践中培养了一批专业性更强的网评粤军,建立了多渠道发声平台和联动工作机制。

(四)扎实开展网络公益活动,全民参与热情高涨

充分利用互联网企业发达的优势,扎实开展网络公益活动,形成特色鲜明的互联网+公益模式。通过微信平台发布了“2018广东网络公益征集令”,全面扩大了公益活动的参与者和受众;举办“2018广东网络公益宣传推广活动”,高效链接用户、媒体、政府、企业等各界资源,激励全社会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和平台更好参与公益事业。广东网络公益的成就荣获国家“2017网络公益工程组织奖”。

(五)强化思想政治人才队伍建设,网络政工能力不断提升

打造了一支政治过硬、能力高强的互联网政工人才队伍。一是加强基层政工人才培训。推出了“广东省政工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网上学习平台”,对现有13万余政工师开展网络远程教育,很好地提升了政工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二是搭建政工骨干服务基层平台。建立了广东省政工专家数据库和高级政工师电子档案,已收录各行业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政工专家近百人,并制定了专家库管理办法,明确了政工专家在服务指导基层开展政工工作方面的职责。

(六)网络安全教育深入人心,互联网监管机制逐步建立

坚持一手抓互联网正面宣传,一手抓网络安全监管,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一是积极开展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网络安全研讨会、“青网计划”等有效提升公民网络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护苗2015网上行动”“安网2016”网络安全专项治理活动等净化了网络空间。积极规范网络文化市场秩序,建立企业“黑名单”制度和网络文化市场巡查机制。二是建立健全网络安全监管协同处置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形成在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的省网信办牵头、多部门协同的网络安全联合处置机制,有效提高了舆情联动处置能力。

二、问题与不足

(一)网络空间道德建设失衡

网络空间的道德建设水平呈现出两极化趋势:在可控的公共网络空间,网民的道德言行规范有序,显示出良好的道德自律;在非可控的公共网络空间或私人网络空间,存在着一些道德乱象。

(二)正面舆论飞沫化加剧

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供给内容与个性化需求之间存在供需错配,适应性和灵活性不够,有效供给能力不足。供给手段与信息变革不相匹配,单向度的供给手段、传播者和受众相分离的供给模式无法匹配群众的传播潜力和能力。正面舆论的飞沫化将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演绎出更严重的后果。

(三)网络话语权遭受冲击

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其工作对象在信息获取方面处于同一起跑线,话语权大打折扣。网络新媒体阵地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皆有待提升。一些政工网站、公众号、微博等网络平台,缺人气、缺维护、缺活力,对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来说缺乏吸引力。

(四)地区舆情应对能力不平衡

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供给的区域不平衡。粤东西北欠发达地区的很多基层单位队伍建设发展缓慢,人才流失严重,供给不足。部分地市受技术、资金和人才的制约,对舆情的总体应对能力不高,对一些苗头性信息预判能力不足,未能及时联合有关部门进行引导和降温。

(五)体制机制有待理顺

传统宣传、文化管理体制机制与互联网的发展规律不适应,省网信办、省文化厅、省新闻出版部门在网络管理上存在职能交叉重复现象,难以形成合力。部分地市的部门联动机制不够完善,信息共享性和协作性不强。市级以下网信部门对网络信息违规情况缺乏有力处置措施。县区一级还没能真正落实责任机制。

三、思路与对策

(一)继续大力抢占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网络阵地

一是大力发展政府网站和政务新媒体。支持政府网站升级改造,试点建设基于云计算的区域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建设全省政务新媒体一体化平台,形成业务协调、功能互补的政务新媒体矩阵。二是做大做强重点新闻网站。以省内重点新闻网站为龙头,以重点项目为抓手,打造几家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三是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网络政工平台建设的财政扶持力度。大力推进宽带广东和智慧广东建设,推动粤东西北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对口帮扶工作,扩大粤东西北地区信息基础设施覆盖面。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揽唱响网上主旋律

一是完善网上传播阵地。注重商业门户网站、视频网站上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设计,在“微博热搜”等平台上进行首页推广。在微信朋友圈等碎片化的SNS社交网络服务平台上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二是增强议题设置和有效发声能力。围绕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主动回应社会关切,把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三是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开展优秀网络文化精品展演和推广活动。把核心价值观植入手机游戏等年轻人热衷的网络娱乐形式,精心设计一批融入核心价值观要素的即时通信软件表情,使核心价值观如网络流行语一般“火”起来。

(三)深入推进互联网公益品牌建设

一是鼓励各知名商业网站推出特色化公益产品。鼓励利用网络直播开展公益活动,以“直播+公益”的模式让公益活动能够现场呈现、具体可感,清晰记录参与主体、参与过程和现场效果。借助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的支付平台,以新的媒介形态增强公益行为的趣味性和参与感。借助社交平台公益众筹项目拓展公益融资方式,为社会爱心人士及爱心企业更好链接需要帮助的人群。二是加强网络公益的监管和后续跟进。对筹款效果进行持续了解,为捐款后续事项创造可视化追踪通道,注意重点解决互联网环境下的公益众筹信任问题、众筹平台监管问题并控制资金流失风险。

(四)加强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建设

实施政工队伍上网计划,稳妥做好重大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提升理念博弈和话语权博弈能力。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及时疏通网上特殊群体的心态、心理问题。建立境外网站舆论动态跟踪机制,增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态势感知能力。切实加强网军队伍建设,提高网评员、网络志愿者的宣传引导能力。

(五)健全网络舆情监控体系

加强网络舆情动态研判和研究,健全网络舆情分析报告制度,鼓励和支持各级政府、各级党委宣传部门、高校、机关单位、民间舆情研究机构开展舆情动态研判分析。加强市、县(区)级网络舆情监控应急指挥平台体系建设,增强省市信息共享和联动应急处置能力。

(六)完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

强化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统一领导,建全联席会议制度、舆情会商研判制度。制定网络舆情应急管理办法,完善舆情综合处置指挥机制,通过舆情登记、销号和问责制度,确保舆情处置落到实处。建设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评价机制、安全预警机制和安全干预机制。建立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指标体系和安全等级评价模型。建设网络文化不安全状态的自动预警和分级干预系统,完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信息共享机制。

(七)深入推进网络空间治理法治化

建立健全网络文化执法体系,打击网络侵权盗版行为。推进新媒体业态和传播平台的规范化和法制化进程,坚持与传统媒体保持同一导向要求和内容标准。加强对微博等新媒体的信息监管和科学化管理。大力开展网络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明确网民权利和义务,把网络法治教育融入学校教育、职业教育和公民素质教育中,全面提升网民政治意识和法律意识。

(八)完善网络文化行业的自律约束机制

积极推动网络文化协会建设,大力发挥网络文化协会的指导和约束作用。推广互联网信息评议、网站信誉公示等制度,进一步发挥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的作用,完善“举报受理”“通知删除”“举报奖励”机制,鼓励群众举报网上有害信息和不良行为,建设网上义务监督队伍。(作者单位:广东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