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来源:中安在线 更新时间:2012-04-14

中安在线2月5日讯安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是我市追赶跨越、奋力崛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要规划。制定“十一五”规划,必须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提出符合安庆市情、顺应时代要求、凝聚人民意志的发展目标、指导思想和总体部署。

一、我市追赶跨越、奋力崛起的关键时期

  1、“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十五”是我市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破难奋进,加快发展,全面完成了“十五”计划的目标任务。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预计200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将超过430亿元晰口径),年均增长9%以上;财政收入达到38.8亿元,年均增长12.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50亿元,五年累计完成投资535亿元,是“九五”时期的2倍,年均增长16.8%。经济结构进一步改善。预计三次产业比例由“九五”末的22.4:44.4:33.2调整为20.9:45.8:33.3,产业结构、城乡结构、所有制结构得到优化。重点工程建设取得突破。安庆长江公路大桥、合安高速、安庆电厂(--期)工程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重点工业项目相继建成,区位优势更加凸现,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深化改革成效显著。完成了城市区划调整、城区管理体制改革和撤乡并村工作,政府职能转变迈出新步伐。国有集体企业改革、财政体制改革和农村各项改革纵深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对外开放呈现新局面。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开发区和各l类经济园区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全方位、多层次、宽l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正在加速形成。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双百”城市框架逐步拉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获得国家批准。县城、小城镇和康居新村建设步伐加快,农村公路村村通和城乡电网改造工程基本完成。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预计“十五”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87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00元,年均分别增长7%和8%。和谐社会建设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可喜成绩,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平安安庆”活动深入开展,社会政治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政治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新的进展。所有这些,都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十一五”时期面临的新形势。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难得机遇和有利条件: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尤其是长三角地区快速发展、辐射功能持续增强,我市追赶跨越的外部空间越来越大。中央全面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政策,将惠及我市农业、优势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省委、省政府作出沿江率先发展、马芜铜宜作为第一方阵的战略决策,我市追赶跨越的政策环境越来越好。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全市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尤其是区位、交通、产业和人力资本优势日益显现,我市追赶跨越的物质基础越来越雄厚。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体制机制日趋完善,创新能力逐步提高,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我市追赶跨越的内生机制越来越强。特别是通过解放思想大讨论、“四服务”活动和机关效能建设,全市上下形成了务实创新、奋力争先的良好氛围,追赶跨越的思想基础越来越牢固。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面临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工业化水平低、城镇化水平低和经济外向度低的矛盾十分突出;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多,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加大,解决“三农”问题任务艰巨;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社会矛盾处于多发期,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的难度增大;干部队伍素质和领导发展能力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等等。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采取有效举措予以解决。

  3、“十一五”是追赶跨越、奋力崛起的关键时期。“十一五”时期是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是实现安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两阶段、三步走”战略第二步目标的决战时期。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在中部崛起和沿江率先发展的格局中奋力争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任务。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提升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确保经济增长速度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必须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提升经济综合竞争力;必须在完善体制机制、转变增长方式、构建和谐安庆等方面迈出坚实步伐,必须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忧患意识,抢抓机遇、乘势追赶,积极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1下一页

  二、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4、“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工业强市、东向发展,创新推动、城乡统筹和项目带动战略,全面开展“全民创业行动”,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改善人民生活,构建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区域性交通枢纽和经济中心,为实现追赶跨越、奋力崛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贯彻上述指导思想,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把保持经济快速发展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首要任务,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主要途径;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创新体系建设作为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必须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任务;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加快发展的内在动力,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构建和谐安庆作为追赶跨越、奋力崛起的重要目标。

  5、“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十一五”期间,把建设“干亿安庆”、“活力安庆”、“和谐安庆”作为确定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目标的总体要求,强力推进“三大建设”(以石化等骨干企业为支撑的优势产业群建设、以铁路和高速公路为重点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以“双百”城市为龙头的新型城市化建设),着力实施“两个计划”侑’干企业“翻番计划”、园区经济“倍增计划”),精心打造“三大基地”咖工制造业基地、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旅游文化休闲基地);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左右,在实际执行中力求更快更好发展,力争“十一五”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其中宜城板块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00亿元,人均达到5000美元;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末降低2慨左右,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自主增长和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经济外向度进一步提高,普及和巩固九年制义务教育,城镇新增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目益健全,贫困人口逐步减少;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普遍提高,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特别是农村面貌明显改观,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扎实向前推进,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和谐安庆建设取得新进展。前一页2下一页

  三、立足I业强市,实施“两个计划,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6、大力实施骨干企业“翻番计划”。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年销售收人超过10亿元的企业群体。大力支持和促进安庆石化发展,利用石化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日用化工、精细化工和农用化工,做大做强石油化学工业;加速华茂集团的技术进步和规模扩张,使纺织的优势向印染后整理和服装生产延伸,做大做强轻纺业;进一步加快环新集团等机械加工制造企业的发展,扩大优势汽车零部件和船用柴油机等整机制造生产规模和生产领域,做大做强汽车零部件和设备制造业;加快枞阳海螺、怀宁海螺后续项目建设,做大做强建材业:积极培育电力、森工及农产品加工、生物制药等产业的骨干企业,形成特色鲜明、支撑力强的若干支柱产业。7、大力实施园区经济“倍增计划”。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广泛合作”的方式,加强要素资源整合,强化专业分工与协作,建设各类专业园区和特色基地,促进企业集聚、产业集群,增强开发区的聚集功能和辐射效应。充分发挥园区的龙头作用,使各类园区成为吸引外资的密集区、先进制造业的聚集区、科技创新的核心区、体制创新的先行区、集约利用土地的示范区。积极争取安庆经济技术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

  8、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坚定依靠科技创新、自主创新,提升产业层次,进一步提高科技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加工制造业基地建设。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建好汽车零部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并力争在信息产业、生物产业发展上取得突破。采取支持自主创新的财政、税收、金融和政府采购政策,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和投入机制。加大对品牌产品的培育扶持力度,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和驰名商标。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9、着力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坚持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以延伸产业链为抓手,以大企业、大项目为核心,带动中小企业专业化生产和配套服务,促进产业集聚、配套集成,培育一批配套能力强、聚集效应明显、特色突出、竞

  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制定和实施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强化组织引导和政策扶持,力争“十一五”期间我市产业集群发展取得大的突破。

  10、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充分发挥沿江的区位优势和基础条件,打造若干产业经济带。近期主要发展桐城——怀

  宁——潜山——太湖——宿松沿路产业带,远期发展以东香高速和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的产业带。市区重点发展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纺织服装、制浆造纸、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桐宿产业带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包装印刷、板材加工、日用化工等产业;沿江产业带重点发展临江产业;东香高速产业带重点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等。

  1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选择重点行业,围绕延伸产业链,开展循环经济试点。规划建设好大观循环经济工业园。推广使用天然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鼓励企业进行节能改造。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前一页3下一页

  四、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2、扎实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进一步完善加强农业、支持农村、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的政策措施,逐步形成在建设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市场流通、劳动就业、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城当统筹发展机制。

  13、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继续推进农业“三项工程”,不断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商品率,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依托资源优势,构建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着力建设以圩畈丘陵区为主的高产优质粮、饲作物生产基地,以

  沿江洲圩区为主的优质棉花、油菜、蔬菜生产基地,以大别山区为主的有机茶、中药材、高山蔬菜生态农业生产基地,以沿江湖泊大水面开发为主的有机鱼、河蟹绿色水产品养殖基地,以近郊服务城市为主的都市休闲观光农业基地。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促进农业市场化和现代化。实施农业品牌战略,重点抓好大米、棉花、水产品、蔬菜、畜禽等优势产品的品牌培育力度,培育10个以上国家级和省级名牌农产品,提高我市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知名度和占有率。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形成一批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规划建设一批专业化大市场,基本形成以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专业市场为骨架、农贸市场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体系。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14、以“康居新村”为载体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围绕“一年抓试点、三年见规模、五年大变样”的目标,按照“尊重群众意愿、整合政策资源、实施分类指导、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大力实施“百村示范、干村建设、万户改貌”工程,切实推进“康居新村”建设。大力实施“一池四改(沼气池、改水、改厕、改灶、改圈)”工程,加快农村道路、水利、供电、通讯和文化、体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农民生活质量。

  15、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深入推进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

  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建立农村基层管理新机制、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新机制

  和“三农”社会化服务新体系,改进农村工作考核评价办法,建立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农村基层工作新机制。稳定并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保护失地农民的利益。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支持体系,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进一步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积极开拓农村市场。逐步化解村级债务,禁止发生新的不良债务。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和基层政权建设,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前一页4下一页

  五、加快发展服务业,全面提升产业素质

  16、加快发展现代流通业。-依托长江黄金水道、高速公路、铁路等交通优势,建设大市场,发展大物流。重点建设光彩大市场四期、兴尔旺大市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大型交易市场,加快港口物流园建设,积极培育和引进第三方物流企业,努力形成集运输、仓储、包装、加工、配送于一体的现代物流体系。改造提升商贸流通,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业等传统服务业,大力推行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提高流通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和营销水平。注重引进国际知名商贸企业和国内大型物流集团。推进新城区商业中心建设,完善城参商品流通网络,努力打造现代商贸物流中心。.

  17、加快发展旅游业。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进一步发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品牌优势,挖掘黄梅戏、天柱山等资源优势,整合全市文化旅游资源,提高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度,发展具有安庆地域特色的旅游产品,精心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建设旅游大市。广泛开展区域旅游协作,加强与东部和中部其他旅游市场的对接,实现优势互补。力争“十一五”末旅游业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有较大提高。

  18、大力发展房地产业。继续推进住房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房地产市场的交易、信息、服务、管理功能,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体系。加强房地产一级市场调控,完善激活二、三级市场的经济政策,进一步规范市场行为。积极推进房地产开发、销售和物业管理的分业经营,培育一批产权多元化、管理现代化、经营企业化的品牌房地产开发企业、交易中介机构和物业管理企业。健全住房保障制度,初步形成适合安庆实际的经济住房、廉租房供应保障体系。引进房地产开发战略投资者,提升开发档次和水平,促进我市房地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19、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新的茜力。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组建安庆农村信用银行。积极发展各类保险公司、担保公司、专业投资公司,财务公司以及典当拍卖等金融服务业,不断提高金融保险业在第三产业增加值中的份额。加快发展研发与技术服务、信息服务、营销服务、管理咨询、评估、审计、会计、法律和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为社会提供各类服务。前一页5下一页

  六、培育区域增长极,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0、加快中心城市建设和发展。宜城板块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着力培育大企业、建设大平台、构建大交通、发展大物流,实现率先发展,在安庆发展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在安徽崛起中发挥第一方阵应有的脊梁作用。按照“东进为主、加速北扩、拓展西部、跨江协作”的发展思路,加快“双百”城市建设步伐。着力推进东部新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政务新区、商贸新区、城东工业区(市开发区三期工程);加速建设北部新城区,打造城市新的增长极,依托工业园区和农业资源,拓展城市西部发展空间;开展城市协作,推进跨江发展,逐步形成功能明确、布局合理、发展协调、带动有力的发展新格局。力争到2010年基本建成“双百”C人口100万人、建成区面积100平方公里)城市框架;再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基本建成综合竞争力强、经济开放度高、集聚辐射面广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2I、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以招商引资为抓手、民营经济为主体、产业集群为方向,培育特色经济、发展配套经济,做强园区经济,提升劳务经济,大力发展县域工业和推进农业产业化,形成以工业为主导、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桐怀枞潜板块,尽快形成以交通干线为主轴、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带和城镇群,实现规模与效益的快速提升,在安庆奋力崛起中发挥排头兵作用,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中走在前列。“十一五”末,桐城市要力争进入全省十强县(市)靠前位次,枞阳、怀宁要力争进入全省十强县(市),潜山力争撤县建市。太宿望岳板块,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着力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现代农业、工业和以生态旅游、红色旅游为重点的旅游业,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中争先进位,位次品著前移。

  22、走集约型城镇化道路。坚持从安庆实际出发,以中型城市发展为主导,着力形成中心城市、小城市、县城、小城镇、康居新村“五位一体”的城镇化格局,走布局集中、城镇集聚、用地集约的城镇化之路。大力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合理配置空间’资源,以集中布局促进集约发展。加快编制城乡一体的城镇化体系规划,切实发挥规划在城镇建设和发展中的龙头作用。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加快城镇化体系建设,突出产业支撑,完善基础设施,力争“十一五”末城镇化率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23、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巩固和扩大扶贫开发成果,继续加大“整村推进”工程实施力度,进一步整合扶贫资源,多渠道增加对贫困地区投入,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引导贫困地区发挥比较优势,培育特色产业,发展生态农业,提高种养业效益,进一步拓展农民增收途径。结合移民建镇和康居新村建设,对生存条件恶劣的贫困人口实行易地扶贫。加快发展贫困地区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健全完善扶贫工作协调机制、投入机制和资金监管机制,进一步落实扶贫工作责任制,继续实行对口联系、对口帮扶,鼓励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扶贫开发,在全社会形成扶贫济困的良好氛围。前一页6下一页

  七、加强重点项目建设,为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24、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把项目建设作为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抓手,突出开发建设科技型、成长型、带动型、税源型的立市大项目,以项目带动集聚生产要素,以项目带动促进投资持续快速增长,确保“十一五”期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1600亿元。以列入省“861”行动计划项目和市重点工程项目为重点,建立项目协调推进机制,落实项目责任制,抓好项目的谋划和运作,努力形成一批在谋划、一批在建设、一批在投产、一批在达效,梯次推进、滚动发展的项目建设格局。

  25、突出抓好重点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岳潜、江北、岳武、枞桐、潜望等高速公路建设,开工建设望江长江公路大桥,形成“五纵四横”的高速公路网,推进安庆至南京城际铁路、阜景铁路安庆段和安庆长江铁路大桥建设,与合九和沿江铁路一起形成“三横一纵”的铁路网;加快长江岸线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构建“一个中心港”(市区)、“三大配套港”(枞阳、望江、宿松)和“三大基地”(五里庙、马窝、长风)的新型长江港口群。加快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建设,推进“三网”融合。把投资在200亿元以上的大乙烯项目和怀宁核电项目作为重中之重,加强规划性研究,做好前期工作,积极争取,强力推进,确保取得实质性突破,着力推进林纸一体化、华茂集团形成100万锭规模、安庆经济技术开发区腈纶棉纺及坯布、安庆石化第一步“四改四建四配套”项目和第二步年产10万吨甲基丙烯酸甲脂心odA)、20万吨工程塑料ABS)、20万吨邻苯二甲酸二辛脂④0P),以及枞阳海螺水泥四期、曙光集团10万吨离子膜烧碱等一批投资10亿元以上的项目;切实抓好环新汽配工业园、大发船舶柴油机、鸿润羽绒制品生产基地、丹凤玻纤基地、安庆港口局船舶制造、宜秀旺旺集团大旺食品生产线、全力集团汽车密封轴承、下浒山水库等30多个投资在3亿元以上的项目,在增量调整中优化工业结构,在扩大规模中增强整体实力。

  26、’继续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范围,完善投资核准和备案制度,健全政府投资决策责任制度和风险约束机制,规范政府投资行为。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拓展市场化融资渠道,支持和促进优势骨干企业上市融资,力争在资本市场融资方面取得新突破。加快建立和完善投资主体多元化、项目建设业主化、融资渠道商业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的新型项目投融资体制,进一步激活民间投资,鼓励社会投资,推动项目建设。前一页7下一页

  八、全面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27、坚定不移地实施东向发展战略。东向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加速融入长三角经济区,本质是接轨开放、接轨国际,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重点实现体制机制融入,在招商引资、行政审批、激励机制等方面积极推行与东部地区相同的政策;强化基础设施对接,形成与东部地区相连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促进产业融人,充分发挥优势,提供资源支撑,承接产业转移,推动互补发展;实现要素融入,加快与东部地区市场体系对接,促进市场要素的双向互动,使长三角成为我市产业升级、招商引资、接轨国际的依托中心,使我市成为长三角重要的产业承接基地、科研成果应用基地、绿色食品供应基地和休闲度假基地。

  28、大力推进改革创新。抓紧研究解决深层次的体制和机制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进一些重要领域的改革,逐步消除发展中的体制性障碍。全面完成国有企业改革任务。促进改制企业优化股权结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按照“分类定位、分开管理、分别改革”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事业单位改革。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合理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建立健全现代要素市场体系,完善土地、资本、技术、人才、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发展生产型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市场。

  29、着力提升利用外资的规模和质量。坚持大中小项目并举、内外资项目并举、资金技术劳动三密集项目并举,促进利用外资的快速增长,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层次和水平。围绕优势产业、骨干企业开展强势招商,引进一批基地型、龙头型项目,争取在引进跨国公司特别是世界500强上取得新突破。注重和加强产业链配套招商,带动我市优势产业集群的发展。在扩大制造业利用外资的同时,积极引导外资投向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鼓励外资参与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国有企业改革和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招商方式和机制,完善招商政策,推行市场化、专业化招商,不断提高招商实效。

  30、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坚持以质取胜,推进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市场多元化和经营方式多元化,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鼓励进口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国内短缺资源。重视科技兴贸,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竞争力强的出口品牌,扩大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提高出口商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到境外投资建立加工基地和海外营销网络,,带动出,口和劳务输出。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增强应对贸易争端能力,规避国际市场风险。

  31、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鼓励民间资本通过参股、联合、购并等方式进入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社会事业等领域,支持民营经济参与国有企业及生产经营性事业单位的改造、改组和改制。引导民营企业向协作型、科技型、外向型、规模型转变,加快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加强和改进对民营经济的服务和监管,切实维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

  32、努力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和发展环境。进一步改革行政管理体制,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加强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和责任政府。创新政府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加快发展电子政务。强化亲商、崇商、安商、富商理念,增强人文环境和服务环境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不断深化机关效能建设,坚持以“六大机制”为载体,创新服务理念、服务内容、服务流程和服务方式,进一步改进“两风”,增强“两情”,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效能。引导垄断性行业转变作风、强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