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呼唤“智慧城市”更给力
来源:河南日报 更新时间:2020-02-14

好钢要使在刀刃上。比如,全国各地都在斥巨资搞的“智慧城市”建设,面对严峻的疫情,本该大展身手才是。

中国信通院发布的《区块链赋能新型智慧城市白皮书》(2019)显示,超过94%的省级城市、超过71%的地市级城市、超过20%的县级市及城市群均提出建设智慧城市。

但在这次战“疫”中,正在建设的“智慧城市”表现出怎样的水准呢?我想,如果用中国足协的那个“差强人意”作为评语,估计大家不会买账。

《新华每日电讯》说,有些地方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投资动辄以亿元计,却连“在线预订口罩”“线上收治登记”等基础功能都无法实现;一些宣称“智慧城市发展领先”的地区,网上政务系统崩溃停摆,无法为民所用;有些街道社区申报疫情线索、信息填报等,用的仍是20年前的人工处理方式......

问题出在哪呢?起码有以下三个原因:

其一,功能失衡。“智慧城市”功能体系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城市管理、民生服务和产业发展四大类别。具体包括市政、能源、政务、交通、卫健、制造和物流等二十多个应用功能。

看似功能齐全,但实际上,囿于各方面因素制约,其功能开发是很不平衡的。在各地的智慧城市建设中,将公共健康卫生作为重点建设领域的少之又少,更多的是围绕着平安城市、智慧交通、智慧管廊等方面进行建设。

因此,在这次防疫“大考”中,有些偏科的“智慧城市”,正好遇到了凸显其短板的“试题”,能考出啥样的成绩,可想而知。

其二,整合不力。“智慧城市”是个大块头,每根“指头”都很粗,要把它们协调起来共奏一曲和谐乐章,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拿疫情监管来说,就需要疫情监测、疫情追踪、疫情隔离管理、疫情信息服务等一系列功能。上述这些功能,“智慧城市”可能都有,但却分散在不同模块之中。比如,疫情追踪可能会用到平安城市、应急管理、智慧社区、智慧出行等多个模块,要想形成合力、无缝连接,那么各模块之间功能壁垒要打破,数据信息需共享。

可通过这次疫情检验,“智慧城市”的整合能力显然存在不少短板。

其三,人为因素。再好的东西,建设者、使用者都是人。疫情面前,哪些地方“智慧城市”建设得好,使用得好,哪些地方在干“面子活”、摆“花架子”,一目了然。

据媒体报道,这次战“疫”,有些城市就挺有“智慧”。“云平台”、“大数据”各擅胜场,“技防”加“人防”相得益彰,可谓“智勇”双全。比如郑州,就由市政府联合阿里巴巴开发出数字化疫情防控整体解决方案。

但也有个别地方,“智商”明显不在线,防控工作依然靠嘴、靠腿、靠手动。君不见社区门口,百姓排长队,登记全赖一支笔,人力资源浪费不说,还徒增大家的感染风险。

战“疫”当前,呼唤更高效的治理能力。把“智慧城市”建设好、使用好的诉求比之以往更加强烈。

建设“智慧城市”是个“聪明活”,“聪明活”还得靠聪明人干。(侯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