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后新冠疫情期的信息化技术发展浅析
来源:民航资源网 更新时间:2020-03-19

本网2020年3月19日消息:2020新年伊始的1月份,已进入春运保障高峰的民用航空运输业由于受到新型冠状病毒(烈性传染病)的影响,整体运营业绩呈现出断崖式的下降。民众担忧和封闭管控措施使得民航市场如坠寒窑,处于暴风眼的武汉天河机场尤为甚之。除了运送支援武汉的医务人员和救灾物资的航班,所有商业航班全面取消。疫情虽然来得迅猛,影响范围广,但随着我国应对措施的有效开展,已经呈现出持续向好的趋势,复工复产的经济建设主旋律不会变,恢复航空运输的常态水平成为关注重点。如何应对后新冠时期的机场运营,既要增流量又要防风险成为机场管理者要面对的新课题。

本次新冠疫情的全面爆发,给国人造成的影响是深刻而长远的。接近两个月的封闭控制住了病毒,治愈了生理的病痛,但心理的创伤恢复期恐怕需要更长的时间来修复。

机场要想恢复运营常态,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提高旅客的安全感和信心。经过本次全民公共卫生的实战教育,旅客的公共卫生意识和要求必然会全面大幅提升,这对机场这个公共服务行业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

需求会从密集型的人工辅助服务转变为更加自主的无接触式自助服务,旅客能够通过证件、移动电子凭证、生物特征等方式在自助设备上完成进出港流程的业务办理。目前,在我国千万级别以上旅客流量的大型机场,自助服务正在逐步试点推广中。以旅客出港流程为例,常规的环节有“值机办理”、“行李托运”、“安检验证”、“随身查验”、“出港登机”,都需要与机场工作人员进行交流互动,纸质凭证要进行多次的流转核验,这对经历过电梯按钮都要隔层触碰的旅客来说,恐怕是个心理考验。

而自助设备的使用,恰好能够解决该问题。在移动通讯普及的现代社会,网上业务办理已经成为了新常态,对于很多旅客来说,移动网上值机已经不是新鲜事物。我国通过中航信离港平台的支撑,统一入口、统一标准的网上值机平台已经非常成熟,如:飞常准等,旅客能够快速的完成身份确认和值机选座,返回带二维码的电子凭证,凭借该二维码和身份证,在具备条件的机场能够实现全程自助办理。如:依托RFID芯片和行李自动分拣的行李自助托运设备、带人脸比对和二维码识别的安检验证闸机、自动回筐的随身行李查验传送带、无接触的全身查验毫米波门、带人脸比对和二维码识别的登机验证闸机。通过这些设备的使用,有效解决了“无接触”的服务要求,该类自助设备从设计之初的效率提升、人力资源提效的目标,衍生出了更为刚性的安全防疫的需求。因此,在疫情过后,自助设备的大量使用必将是机场发展建设的新方向,智慧转型的新亮点。

对于机场来说,自助设备的投入、流程的改造升级是旅客侧控制疫情传播的有效手段,如何提前预判、及时监控、尽早干预同样重要。针对我国本次疫情的应对处置,从国家层面多次强调了大数据应用发挥的巨大作用,机场作为人流密集的旅客集散地,要善于采集数据、分析数据,利用数据来提高管理决策的效率和质量。如城市健康码的应用,配合自助设备可以起到旅客差异化的分流管理,及时进行预警处置。自助端的身份识别和体温检测结果绑定,可以让机场运营者实时掌握航站区内旅客分布情况。航班高峰、旅客高峰的预测能够提前安排服务保障资源和提高安全风险管理级别。全过程的跟踪记录能够实现事件的可追溯和可回放,快速定位安全隐患环节。

因此,依托物联网技术,通过感知层的人脸识别、体温检测、图像分析和大数据平台的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数据挖掘,能够有效提升机场的防控管理能力,同时,适当的将脱敏数据对旅客进行开放、透明信息,能够提高旅客的安全感,从而配合机场的管理。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民航运输业随着疫情的缓解正在逐步恢复,面对后疫情期的持续影响,既要克服风险,也要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对于机场来说,自助化、数字化、智慧化的转型升级在新冠疫情的倒逼下已然提前到来,这与民航局提出的“四型机场”建设要求不谋而合,机场将进行新一轮的流程改造、服务提升、管理升级,全面提升运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