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新区:“一枚印章管审批” 行政审批跑出加速度
来源:香港商报 更新时间:2020-04-10

一枚印章管审批、“不见面”审批、“承诺即开工”审批、“一件事最多跑一次”审批服务……4月7日,记者在哈尔滨市松北区行政服务中心了解到,哈尔滨新区致力促进营商环境的持续改善,始终大胆试、大胆闯,坚持改革不停步,不断丰富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新区样本”。哈尔滨新区管委会行政审批局在审批流程上不断优化,在疫情期间也在刷新“审批速度”,为企业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也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活力。

松北区行政服务中心
破解“办事难” 率先推行“一枚印章管审批”
哈尔滨新区从成立伊始,在全省率先成立行政审批局,将原分散在区直各部门的业务关联度大、发生频率高的行政许可事项统一划转、集中办理。新区行政审批局推行“跨行业、跨部门”的职能重塑,实行“一个部门承担多部门职责、一个岗位审批多岗位事项”,实现了“一枚印章管审批”,从源头上破解了“重审批轻监管”“以批代管”的现象以及行政审批中存在的“部门多、盖章多、材料多、环节多、周期长”等问题,实现让办事群众少跑路。

松北区行政服务中心
破解“办照难” 全面推行压缩企业设立时间改革
疫情防控期间,温州的浙江东日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互联网在“哈尔滨新区企业设立‘秒批’系统”提交了在哈尔滨新区的项目公司设立申请,项目负责人刚刚站起身就收到了审批通过的短信。
“审批局当时派了两个同事为我们进行一对一保姆式服务,在填写资料的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加上我们不能准确地理解每个栏目的意思,工作人员就通过微信截图一步步告诉我们,让我们在填电子资料的过程中非常顺利,项目审批很快就下来了。我们在各地都有投资,但觉得哈尔滨松北区的行政审批像飞一样的速度,非常震惊。这增强了我们投资过山海关的信心,奔着哈尔滨新区来是没有错的。”浙江东日股份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王朔对此赞叹不已。

浙江东日股份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王朔
据了解,在省市场监管局的大力支持下,建设了“哈尔滨新区(黑龙江自贸试验区哈尔滨片区)企业开办直通车”专属平台。通过与新区正在推行的“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服务模式实现线上线下融合,是哈尔滨新区的企业开办在一天之内即可完成,远低于全国规定的8.5个工作日和哈尔滨市规定的2个工作日的要求。
破解“开工难” 牵头实施投资项目“承诺即开工”
“由于疫情影响,企业三月份才起步办手续,新区给予了我们大量的支持,于3月11日就拿到了施工许可证,目前项目正在着力施工,整个项目提前了30天,这主要是得益于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审批局快速的、高效的行政审批的服务,”深圳哈尔滨产业园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许华表示。
据了解,哈尔滨新区管理委员全面对焦全国最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以“不破法律破常规,不增风险增信用”为改革思路,对社会投资工业类和仓储类建设项目实行“标准地+承诺制+代办制”审批制度改革。通过“带标出让、提前介入、全程指导、一表申请、一窗受理、并联审批”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切实压缩企业投资建设项目审批时间。
破解“跑腿难” 创新推行“一件事最多跑一次”
为了切实改善新区的营商环境,哈尔滨新区根据企业经营范围推出了“我要开食品商贸公司”“我要办学校”等一系列“套餐式”服务。企业可从申报营业执照开始,只提交一份申请材料,就可同时办理营业执照、经营许可证和牌匾申请许可证,真正实现了“办一件事、只跑一次”,切实做到了“一套材料、同时受理、联合验场、并联审批、证照同发”。
破解“奔波难” 着力推行跨境、异地协同审批新模式
2019年12月24日,哈市新阿尔巴特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投资人伊万·尤里维奇·杜特科夫斯基,在俄罗斯拿到首张通过跨境审批发出的营业执照。哈新区为打破空间障碍,最大限度地为异国、异地客商办理行政许可手续提供便利,俄罗斯投资者可在招商代表处通过互联网提出企业设立申请,由招商代表处工作人员全程帮办并核验相关材料,审批人员在国内远程审批,并通过手机端发放电子营业执照,或根据需要邮寄送达。这一改革极大降低了外商投资企业办理营业执照的成本,充分拓展了对外开放的广度、深度和力度。此外,入驻哈尔滨新区的深圳企业也可体验到异地协同审批的新模式。

松北区行政服务中心
破解“等候难” 大力构建“就近办”政务服务新体系
哈尔滨新区依托统一的政务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园区管理机构、商业银行等在服务企业等方面的优势,按照“窗口受理、系统推送、后台审批、窗口发照”的模式,与园区、银行等共建政务服务窗口。企业可选择就近的窗口办理市场主体登记事项,在实现了政务服务“就近办”的同时,也弥补了松北区政务服务人力资源方面的不足。
哈尔滨新区管委会行政审批局局长王佳表示,下一步,哈尔滨新区将继续发扬“先行先试,敢闯敢试”的精神,不断改善工作作风,创新服务手段,为哈尔滨新区江北一体发展区日渐成为改革创新的新区、创新驱动的新区、良好法制环境的新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记者付彦华 张晓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