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袁亚非“互联网和信息化是现代社会养老产业基础”
来源:南方都市报 更新时间:2020-05-28

全国政协委员、三胞集团董事长袁亚非:

“互联网和信息化是现代社会养老产业基础”

翻阅全国政协委员、三胞集团董事长袁亚非近两年两会提案,均与养老服务相关。今年,袁亚非继续聚焦养老,带来《关于进一步支持社会资本发展普惠养老》等提案,针对养老服务体系总量不足、供需错配等问题,提出“应该激发社会活力让更多民营企业参与到养老事业中去,以获得更多资金来扩大养老产业规模”等建议。他认为互联网和信息化是现代社会养老产业和养老企业的基础,“互联网+”是未来养老行业的趋势。袁亚非指出目前互联网技术在该领域尚未发挥其全部效能。
借助“互联网+”提升社会化养老服务水平
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养老服务业也搭上了互联网这辆“快车”,您如何看待当前的智慧养老模式?

袁亚非:互联网和信息化是现代社会养老产业和养老企业的基础,无论是对内管理、运营和对政府连接、监管,还是对外的合作、扩展业务。同时养老智能产品带来的数据收集、应用又能更好地为老人服务,助推养老产业升级。但是,目前互联网AI等先进技术在养老服务领域还未完全普及,很多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互联网技术和传统养老服务行业的融合度低、整合性差,互联网技术在养老服务产业的应用尚不能发挥其全部效能。

南都:互联网如何赋能养老产业?

袁亚非:首先互联网技术在养老产业的应用,使政府可以通过大数据平台收集到老年人的信息,掌握老年人真实的需求,为老年人采购更具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服务内容;其次,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企业可以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去更好地服务老人,比如让老人佩戴“互联网+”智能产品;最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使老人的养老观念和决策逐渐发生变化,有助于赋予老年群体全新的面貌。

基于此,不仅有利于实现老人需求的精准开发,更有望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社会化养老服务整体水平的提升。
最大的困难是全国系统和数据的打通
南都:如何构建互联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袁亚非:老年人从退休开始分成三个阶段,活力老人阶段、半失能到失能。三个阶段的注重方面不同,关注的方面分别是商养、医养和护理。

就商养而言,社区商养有望为老年人提供生活解决方案,提供一站式服务。例如以生鲜超市为核心,结合以老人需求为中心的生活服务业,采用小型“生鲜市集”的模式在城市小区内快速发展。

而从社区延伸到家庭是未来医养结合工作的重点。未来养老企业切入社区医养,在服务类别上可通过一键通呼叫、互联网医院、电话医生、全科医生、视频远程诊疗等模块,并对预约、服务实现标准化,来保障服务品质。

最后随着老年人身体机能的退化,护理服务逐渐成为失能老人的主要需求。护理服务可通过专业的医护人员上门等形式为老人提供。

南都:目前很多省市开始发展“互联网+养老服务”,您觉得推进效果如何?存在的困难是什么?

袁亚非:我国“互联网+养老服务”发展面临最大的困难就是全国范围内系统和数据的打通。因为现在很多养老公司都是以区和市为单位的,各家公司的服务场景、应用范围、数据来源都非常有限,因此再向上一级数据打通就面临巨大的困难。
激活社会资本积极性,减少供需错配
南都:在政策层面如何进一步推进智慧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

袁亚非:在政策上要引导培育智慧养老市场,积极鼓励推动加大智慧养老的购买力度,发展城区普惠养老,提高民办机构的服务质量,减少供需错配。另外也需为智慧养老技术建立国家行业标准以及提供相关的法律保障,确保产业端的健康有序发展。

南都:截至去年年底,我国养老服务床位数已经超过761万张,养老机构超过3.4万个,其中社会力量占比超过50%,如何从资本层面撬动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

袁亚非:中国的养老市场庞大,养老服务、养老床位以及老年人的医疗需求庞大,但现有的体系和服务能力无法满足当前的需求。一定要激活社会资本参与养老事业的积极性,让更多的民营企业参与到养老事业中去,允许公建民营的非营利养老机构转成盈利养老机构,并允许这些机构上市,以获得更多的资金来扩大养老产业的规模。让企业获得合理的利润和投资回报,把养老当成事业来做,同时也为社会做出贡献。(记者 叶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