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农村有盲区
来源:原创-IT 更新时间:2012-04-13

  ——罗正芳舔着干裂的嘴唇,茫然的望着看不到一点水分的土地摇摇头。可是她又说,宁愿让种子丢在地里,也不愿让种子烂在家里。


  ——我问她:“你每年的学费多少钱?”她说:“40块钱。”“我翻了翻口袋,给了她60元钱:去交学费吧。”那孩子先是愣了一下,然后突然跪了下来……


  ——“国家派人给我们照相,很不好意思,因为我们太穷了,屋子漏水,粮食不够吃,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过上好日子……”

  这是从我最近看的一篇文章中摘下来的几句话,通过摄影记者于全兴老师的镜头,我再次震撼。在中国6500万贫困人口中,至少有1500万是贫困母亲。他们大都生活在石山区、深山区、荒漠区、黄土高原区和库区、滩区,生存条件极为恶劣。她们当中80%以上是文盲,50%患有各种妇科疾病……

  不禁想问:在很多地方政府花了几百万只为建一个政府网站时,这些贫困的母亲中又有多少人知道电子政务呢?


  他们不是个别人,他们是1500万,整个北京市的常住人口才1476万!在信息化快速推进的今天,谁又能给她们一些应有的关注呢?真正让信息化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而不是市民呢?


  在平常采访中接触到一些地区的政府网站不仅上了中文版、英文版,更在积极建设日语版、俄语版、德语版……小小岛国日本总人口才区区1.3亿,为了这毫不相干的1.3亿人都专门开通了日语网站,是不是更应该为这1500万的贫困母亲甚至6500万的中国贫困人口做些什么呢?开头提到的那个小姑娘一年的学费才40块钱,100万人民币就能让2.5万这样的孩子留在学堂!在考虑不停地上各种语种的网站的时候是不是可以把那些资金省下一点点给这些孩子呢?毕竟这是主要服务中国大众的电子政务网站,不是面向老外的招商网站。


  我们再延伸一下,在人口占大部分的中国农村特别是西部农村,他们连上网的条件都很难实现,更谈不上享受电子政务给他们带来的便利。一定程度上真正在使用电子政务的仍然是集中在城市的“市民”,“村民”们了解政务信息的主要渠道仍然是村委会前面那块政务公开的小黑板。


  电子政务也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应该停留在单方面的建个网站的层面,是不是也应该适当的放开一点,考虑一下群众享受这项服务的条件,建一个立体的大电子政务,真正让电子政务的便利惠及每一个人。


  “为了家庭,为了孩子,她们默默地承受着一切困苦和劳累。她们做出的牺牲更多,付出的代价更高,承受的压力更大。在贫困人口中,贫困母亲的生活境域更为艰辛。”在信息化风起云涌席卷神州的时刻,我们应该拉她们一把,在信息化的高速路上一同前行,让信息化为她们“治穷,治愚,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