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法院建设引起北大师生热烈反响
来源:人民法院报 更新时间:2021-01-12

搭乘信息化时代东风 追寻互联网司法未来
——智慧法院建设引起北大师生热烈反响 
 
    风起东方,智慧潮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历史证明,每一轮科技革命都会引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司法也不例外。

    2020年12月18日上午,北京大学迎来了一场亮点纷呈的讲座。智慧法院的前世今生、丰富实践、喜人成果与广阔未来,在最高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姜伟的解读下,变得清晰而立体。北大师生纷纷表示,从讲座中领略了法院智慧审判、智慧执行、智慧服务、智慧管理等方面的跨越式发展,更加深刻理解了智慧法院建设的网络化、阳光化、智能化,对智慧法院的未来发展感到心潮澎湃、信心满满。

    智慧法院集中体现司法为民

    改革为了人民,发展为了人民。

    “智慧法院建设最核心的目标,是让人民群众更多更好地体会到公平正义。我国智慧法院建设集中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特征。”北京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教授郭雳认为,智慧法院的智能性表现在其精细的管理和科学的决断上,智慧法院从技术、思维、体系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司法体系。

    通过讲座,北京大学法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赵雪杉更加相信,智慧法院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新冠疫情期间,哪怕涉及到不同国家的当事人,成熟的网络技术也能够帮助我们实现互联互通,高效扎实推进案件审理。”赵雪杉兴奋表示,“智慧法院让‘审判执行不停摆、公平正义不止步’,切实体现了司法为民的宗旨。”

    “智慧法院建设无疑向世人展现了先进信息技术与人类传统生活领域相结合的巨大力量。”北京大学法学院2018级本科生韩正说,“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智慧法院更是成效斐然,实现了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服务审判执行、服务社会公众的目标。”

    北京大学法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刘欣源也对新冠疫情期间智慧法院的突出表现印象深刻。“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智慧法院大显身手,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

    “从智慧法院的建设过程和发展过程可以看出,我国的智慧法院建设始终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并且能够造福人民、保护人民。”刘欣源认为。

    “公平和效率长久以来被视为难以兼顾的司法价值,但智慧法院使之成为可能。”北京大学法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崔智浩在讲座后表示,智慧法院建设处处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特点,“高度信息化大大节省了人民群众参与司法的时间与成本,‘指尖上的诉讼’更是让大家尽享智慧司法带来的便利。”

    智慧法院助力司法模式变革

    移动微法院、一网查控、联合惩戒、跨域立案、在线立案、在线庭审、可视化质效型运维管理……在互联网发展大潮中,“跨越时空”的司法实践越来越习以为常。

    北京大学法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周元松惊叹于当下智慧法院的建设成果,深刻感受到智慧法院的中国特色和中国优势:“它不仅是信息化技术的具体应用,更是事关长远、事关根本的重大变革;不仅是互联网司法新模式的有益组成部分,也是整体再塑、智能赋能的体系革新。”

    “当事人即使不懂立案流程、不会写诉状,也可以根据法院智能机器人的引导去往相应窗口,通过智能化系统自动生成标准化起诉书,在15分钟之内完成立案申请。借助智能手段,法院的办案能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显著提升。”立案过程智能化给北京大学法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卞乐天留下了深刻印象。

    通过推动司法大数据技术深度应用,智慧法院庭审语音识别、文书智能纠错、“法信”智能推送等应用,为法官办案、群众诉讼提供了智能辅助。

    “未来,法律人工智能有可能在局部领域完成人工做不了的事情。这包括了对法官进行画像、预判该法官的判决结果,对被告人进行社会风险评估等。”对此,北京大学法学院2017级博士研究生许一君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北京大学法学院法律与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教师刘露深感交叉科研工作意义重大。她认为,自然语言处理中的句法分析、信息抽取、文本生成、机器翻译等能力,为法律数据快速、准确的参数描述提供了定量分析的理论基础和实现手段,也为基于智能技术的现代化司法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研究思路和方法依据。

    智慧法院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在社会多元共治的时代命题下,法治应当如何顺应网络科技的发展,在已有的法治规律下融入新元素、探索新方向、迸发新力量?”

    参加讲座之前,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北京大学法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李鑫的脑海中。

    “讲座使我领略到了中国法律人的司法想象力和社会治理潜力。令我更加深刻理解了智慧法院网络化、阳光化、智能化的特点,体味到了智慧法院所追求的数字正义的含义,更感受到了智慧法院事关全局、事关长远、事关根本的谋划地位。”李鑫说。

    通过这次讲座,北京大学法学院2017级本科生马海棋表示真正感受到了智慧法院发展成就背后的体制优势、制度优势和技术优势。“我相信,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我国司法事业一定能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

    虽然前景广阔,但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不可能一帆风顺。讲座中,姜伟讲解了人工智能在司法的应用中正在或将要面临的问题,引起了北大学子们的深入思考。

    “当前智慧法院仍有技术方面的隐忧,但让技术进步的最好方法是使用技术。”北京大学法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解一然表示,法律人应该思考如何秉持勇气和审慎,在科技理性和人类情感中执两端而扣中道,在对人工智能与法治发展的关系中保持分寸感。

    “如何保证算法的透明性和可审查性?这是保证司法公正的关键问题。”北京大学法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李昊恩此前一直对人工智能对司法的影响持保守态度,但讲座中姜伟对人与机器的论述令他颇为触动,“人与机器不是竞争关系而是合作关系,只有高素质法官辅以人工智能才能保证司法公正。这一论述使我茅塞顿开,极大地增强了我对人工智能技术在司法中发挥积极作用的信心。”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既不能自大忽视,亦不能因噎废食;既不能‘神化’技术,亦不能‘妖魔化’技术。”北京大学法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岳娆说。

    深入推进智慧法院建设是信息化时代的大势所趋。

    “法律人工智能,是今天的巨变,也是未来的常态,其功能不是让法官失业,而是要让法官做更有价值的事。”北京大学法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杨淑榆表达了自己的思考。

    “人工智能的严密性、逻辑性、高效性等特点和司法要求十分契合,因此在此领域中法律人工智能的研究占比很高。”北京大学法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金璐表示,作为北大法律人,将继续学好法律知识、用好新技术,为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添砖加瓦。

    北京大学法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孙圣斌认为,在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的时代背景下,更要做好十足准备以应对前所未有的挑战。“推动智慧法院建设,必须做好法治人才保障工作,大力培养既懂法律又懂技术的人才,让法律规制技术、技术赋能法律。”

    智慧法院建设工作给2020级硕士研究生张东晓带来的最大的感受是“制度自信”。

    “成绩的取得,正是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国家向心力和凝聚力带来强大的办事效率和办事能力,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让包括智慧法院建设在内的社会主义事业更上一层楼。”张东晓深有感触。

    “透过智慧法院建设,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的制度优越性。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将抓住历史机遇,继续推动互联网司法建设,创造更高水平的中国特色司法文明。”对智慧法院的未来,北京大学法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吴林昊同样表示了极大的信心。(记者 姜佩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