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交通+智慧政务:智慧城市在路上
来源:中国电子政务网 更新时间:2021-02-01

随着信息化技术以及产业链的日渐成熟,智慧城市项目已经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迅速开展。在近日召开的北京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开幕式上,市政协主席吉林在常委会工作报告中指出,2021年要围绕打造高水平智慧城市等议题协商议政。市政协委员们也纷纷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建言献策。目前北京的智慧城市项目实现了哪些成果?遇到了怎样的难点和困境?未来应该如何进一步发展?

智慧交通助力城市管理

上午10点,在海淀区丹棱街和中关村大街交叉口,行人们正在有序地过马路。与众不同的是,这里的斑马线中间和四周都镶上了灯带。伴随信号灯的红绿转换,斑马线上的灯带也随之发光提醒。如果有行人闯红灯,不但信号灯灯杆会发出语音警告,而且闯红灯的违法行为还会被呈现在灯杆和路北的大屏幕上。

市民:“装了智慧斑马线之后,红绿灯提醒的更加明显了,大家的行为也会被约束。”

“每次行人闯红灯都可以拍下来,有一个警示作用。基本上能看到大家都在等红灯,不太会有人闯红灯了。”

这是全市首条智慧斑马线,也是中关村西区智能交通系统的组成部分。北京市交管局海淀交通支队科信科科长谈博介绍,这对规范路口通行秩序有很大作用。

谈博:“通过发光发声,包括采集行人闯红灯这种违法行为,进行实时的警告这种方式,把行人流量最大的路口的通行秩序规范起来。另外在这个区域,我们也对影响交通的违法行为,比方说违法停车或者不按照导向车道行驶,传统的尾号限行、货车闯禁行等违法行为进行智能抓拍。”

目前,中关村西区约有50个路口实现了智慧化管控。谈博表示,通过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方式,可把路面的直观信息转换为数据信息,便于对路网交通状况进行整体协调。

谈博:“把每一个路口变成一个智慧路口,自我感知路口的流量、流速,车辆的通行状态,包括行人和非机动车的通行状态。通过整个区域的路网以及中心计算,对每个信号灯的配时进行实时的智能调控,这样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整个区域的道路资源的承载能力,使交通运行状况更加通畅。”

智慧城市建设在智慧交通领域不断深入。现阶段,新一代智能产品双目闸机正在地铁5号线东单站试点应用。北京地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接口设计工程师李一峰介绍,双目闸机采用双目深度识别技术,对随行物品、儿童、孕妇进行精准识别和保护的同时,通行效率至少可提升20%。

李一峰:“通过摄像头采集的图像,利用人工智能的技术分析判断经过的乘客是儿童还是成人,是否有闯禁行等行为。传统闸机在大客流的时候,通行速度1分钟一般在30到40人,这个闸机轻松能到40人以上,甚至50人。”

延庆区松闫路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重要赛场联络线之一。全路段弯路较多,行车时容易产生安全隐患。针对这一问题,道路安装了弯道预警等智慧交通系统。延庆公路分局路网科工作人员范安然介绍,这个系统能够全面提高路网综合感知能力。

范安然:“全路段U型弯和S型弯较多,一旦驾驶员车速过快,就比较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安装弯道预警系统,采用智能传感设备,检测道路两个方向的来车以及车速,通过路边安装的设备提醒出行者注意避让。”

智慧城市包罗万象

智慧城市的运用场景远不止于智慧交通领域。北京市政协委员张兆旗说,智慧城市通过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突破城市发展瓶颈、促进城市和谐发展为出发点,所涵盖的领域范围遍及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

张兆旗:“比如智慧政务、智慧教育等,通过这些基础性的智慧城市建设的开展,搭建起整个智慧城市建设的骨架,从而更好的解决城市发展的瓶颈和问题。智慧城市的建设是整体性的,能让百姓体会到给其给生活、工作带来的便利。”

海淀“城市大脑”2018年启动,以“信息流”为主线,按照“1+1+2+N”架构模式,聚焦公共安全、城市管理等五大领域,促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升。海淀区城市大脑专班副主任巩振文介绍,海淀大脑是支撑和引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基础设施。

巩振文:“两个’1’分别是一张感知网和一个智能云平台;‘2’是计算处理中心和数据中心;‘N’我们定义为城市治理领域的一些应用。着眼于城市管理、城市运行等痛点问题,形成一个个场景,按照城市大脑开展建设。目前基础设施已基本搭建起来,50多个应用都体现了城市大脑的智能化。”

智慧城市建设存在难点

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多部门各领域之间的协同参与。巩振文坦言,目前在各部门协同以及技术层面存在一定难点。

巩振文:“不仅仅是区级的部门,有社区、村、市级的,甚至有国家级的,还有企业、市民等各个维度。最大的难度就在于如何更好的协同,让大家在一个共识的情况下,有序地共建城市大脑。再一个难度应该在技术层面,技术的迭代、业务的磨合贯穿到城市大脑建设的全过程。”

另一方面,不同时期建成的信息系统也给其之间的互联互通带来了挑战。市政协委员黄孝斌分析,这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信息孤岛的发生。

黄孝斌:“一方面信息系统是不同时期建成的,可能采用了不同的标准,不同的设备,他们之间的互联互通存在一定难度,这是技术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涉及到部门之间沟通的一些障碍,客观上也给信息整合造成一定的阻碍。”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泛在有序的城市感知体系初具规模。在市政协委员郑实看来,城市感知数据采集传输的基础设施还需进一步完善。

郑实:“数字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基础设施的核心诉求是采集设备的接入能力、数据传输的运输能力、存储访问的支撑能力以及分析决策的计算能力。目前,各个地方都建了很多大数据中心和智慧平台,可以说基本有效地解决了支撑问题和计算问题。但是城市的传感数据的采集和运输能力,目前还没有一个整体的方案。”

智慧城市机遇挑战并存

郑实表示,现阶段要加快建设统一的城市感知数据基础设施。

郑实:“第一个是我们要组织力量对它的规划要求、建设要求、数据管理、运维管理进行基础研究,制定相关的建设标准;第二个是探索运营机制,选择合适的区域进行建设试点;第三个是打造产业的生态,通过融合创新促进行业的发展。”

加强顶层设计,制定统一的相关标准也势在必行。市政协委员黄孝斌提出以下建议。

黄孝斌:“对整个城市要有一个整体的设计,统一在一个标准之下。建设要分步实施,在一些重点的领域进行突破,在此基础上把一些系统逐步地接入。”

不同城市有其不同的特点。市政协委员郑实表示,要根据其自身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有特色的智慧城市建设方案。

郑实:“各个不同的城市有基本的一些原理和方案,这应该是非常相似的。但是超大城市和小城市所需求的一些基础的东西肯定是有区别的。比如说超大城市交通数据的采集是很重要的,而对于一个很小的城市来说,一些感知数据是没必要采集的,就变得很简单化了。”

此外,信息安全也不容忽视。智慧城市建设涉及到众多的公共数据,如何在信息采集和处理过程中保障公民的隐私和信息安全,值得深思。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智慧城市所所长黎明表示,要逐步从立法层面进行完善。

黎明:“通过条例规章,包括地方法规的形式先来推动,再在这个基础上推动全国层面的立法。另一方面通过包括行业协会等加强对企业的监管,保护信息安全和隐私。”

智慧城市的建设处于一个不断探索和发展的阶段。技术的迭代,业务的磨合既充满挑战,更带来了无穷的机遇。相信在顶层设计和多方协调之下,问题和难点终将在实践中破解。在城市变得更加聪明的同时,市民的幸福感也将大大提升。(记者王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