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升级“城市大脑”,探索数字治理新模式
来源:文汇报 更新时间:2021-04-13

居民、物业公司、管理部门,分别对应着社会、经济、城市三大治理要素。浦东正在打造的高效处理“闭环”正是一项首创性改革探索,尝试让经济、社会、城市治理平台各自“破圈”,实现深度集成。

“率先构建经济治理、社会治理、城市治理统筹推进和有机衔接的治理体系。”这是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对浦东推进城市治理提出的要求。在前期探索创新的基础上,浦东 “城市大脑”升级版昨天对外发布,推出全面融合三大治理要素的10类57个智能化应用场景,投入实战运行。

数字治理,让需求和资源、制度供给高效衔接

早晨,干、湿垃圾清运车陆续开进浦东张江镇申城佳苑小区,分好类的垃圾被分头倾倒进两辆车子。每辆车的环卫工人在手机小程序中填入当天的清运桶数,并对分类效果进行评价。环园综合养护有限公司环卫工人徐大峰说:“一眼望过去,垃圾桶表面有果皮和可回收垃圾的,基本上就属于‘一般’或者‘差’。”

与此同时,申城佳苑小区的垃圾分类信息会同步传输至“城市大脑”。环卫工人填写的清运桶数,按照干垃圾一桶50千克、湿垃圾一桶120千克,系统自动折算出重量。每天环卫工人“打卡”后,张江地区垃圾清运完成情况的各类参数,包括每个小区的分类质量高下,在一张大屏上一览无余。通过实际数量和控制指标的对比,就能摸清底数,从而使整改更加有的放矢。

从传统治理方式向数字化转型引领数字治理转变,浦东的生活垃圾智能化管理就是其中一个鲜活案例。浦东新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薛加良告诉记者,上海实施垃圾分类以来,浦东面临产生点位多、收运覆盖面广、全程分类体系监管难度大等挑战。通过物联感知设备、大数据分析和智能监测,从源头收集到中转运输和末端处置全过程智能发现小包垃圾、跑冒滴漏等管理顽疾,升级版浦东“城市大脑”中的生活垃圾分类应用场景集成了包括政府管理部门、物业公司和收运企业等市场主体,居委会和志愿者等自治共治组织在内的各方力量,实现治理需求和资源、制度供给高效衔接。

目前,这个垃圾分类场景已经把全区2662个住宅小区、337个行政村、2441个垃圾产生单位、43627个沿街商铺、91个小压站、12个中转站、4个处置场全部落图管理。

打破壁垒,以群众和市场主体需求为中心推动治理流程再造

让经济、社会、城市治理平台打破界限,浦东“城市大脑”去年年底率先改革探索,上线了7个全面融合三大治理要素的智能化场景,而此次对外发布的升级版更把涉及经济治理的104个场景、城市治理的50个场景和社会治理的11个场景深度集成,形成了10类57个场景。

场景建设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到精的过程背后,是浦东新区打破部门之间、条线之间、层级之间职责壁垒,坚持以群众和市场主体需求为中心推动治理流程再造的 “自我革命”。

整合后的场景充分体现了从以部门为中心向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的转变,从各部门依据职责各司其职向围绕服务对象需求主动跨前、协同联动、集成服务的转变。

“全面推进三大治理集成融合,浦东打破政府部门之间、条线之间和层级之间的职责界限,聚焦群众和市场主体生产、生活的堵点、痛点和难点问题,建立集成、精准、高效的治理模式、机制和流程。”浦东新区副区长吴强表示,“目前,我们已经为经济治理、社会治理、城市治理统筹推进和有机衔接的治理体系初步构建了‘四梁八柱’。”(唐玮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