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阳县:“网格化”打通基层治理“脉络”
来源:贵州日报 更新时间:2021-04-28

李彬今年29岁,2018年由绥阳县人民法院派驻黄杨镇清溪村担任第一书记。如今,他又有了一个新的身份——说法室法宣员。  “我们村结合实际,将驻村力量、镇帮扶力量、村干部、党员先锋和村里的威望人士,组建起‘美好人生·法治同行’说法室,我是该说法室法宣员,在开展脱贫帮扶的同时,为群众宣讲法律知识,去年以来已通过群众会、坝坝会、田坎会等方式宣讲法律知识30余场次,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明显增强,时常有群众找我咨询法律问题。”李彬告诉记者。

近年来,绥阳县立足“基层党组织+网格化党组织”组织体系,结合“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工作,坚持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畅通上下沟通“循环脉络”,变干部“浮在上面”为“沉到下面”“被动应对”为“主动服务”“化整为零”推动乡村治理。  该县风华镇虹桥社区作为该县易地扶贫搬迁的集中安置点之一,人群结构复杂、矛盾纠纷多。为强化社区治理,该社区创新推出社区治理“移民宝”系统,将县镇社区三级服务干部、社区群众、附近用工企业和社会服务团体等纳入系统管理,建立起社区治理问题“线上收集、全程记录、结果反馈、群众测评”跟踪系统,和问题线下分片、分层处置机制,实现线上访民情,线下解民忧。目前,该社区“移民宝”治理系统日均在线人才达200余人次,运行以来共收集线上问题反馈379个,当日办结348个,后续跟踪解决31个,实现居民问题办结率100%,根据需要为群众创业规划设置摊位67个,打造了“夜市一条街”。

虹桥社区党组织书记娄伦飞告诉记者:“线上系统更多是从技术层面解决群众反馈问题,社区收集问题和跟踪问题进度,进一步群众问题反馈渠道,让群众少跑路,让问题处置情况可追溯。为及时有效解决群众问题,我们结合‘支部吹哨·党员报到’活动,将社区划分为网格,由服务干部、楼栋长包片驻点处置问题,并将问题处置情况和群众对问题处置的满意度纳入党员干部绩效考核、民主测评、党员评议内容,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  据悉,绥阳县为强化基层治理,整合县级脱贫攻坚战斗体系、包保网格,将全县合理划分为15个基层工作区、598个党建网格,并统筹县镇村组四级干部力量,构建起“1+1+1+N”的县镇村组四级干部包保的基层治理监督责任体系,46名县级领导带头深入网格,1.5万余名党员、139名驻村干部纳入网格化管理,1400余志愿者领责定岗一线网格员、宣传员、监察员、安全员等,形成网格全覆盖、力量全覆盖的基层治理格局。

为强化问题处置,该县还依托“网格化”治理体系,建立起基层治理问题分级研判机制,推动形成村民大会、网格议事会等村组“一级研判”,镇级党委会、党员代表大会“二级研判”,县级专题会、重大问题讨论会“三级研判”,统筹解决群众一般矛盾纠纷1780余起,历史性遗留问题75个。(记者 安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