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默耕耘坚守 砥砺无悔前行——《天津日报》报道河东法院信息化建设奠基人孙斌
十八年如一日 做信息化的“建筑师”
从2003年到今天,他见证了河东区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从小机房到大网系、从单一办公到智慧法院的成长过程。入职十八年如一日,他立足本职、攻坚克难、勇于创新、担当奉献,参与完成了河东区人民法院诉讼引导、信访调解及自助服务三位一体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等设施和系统建设,让人民群众充分感受到了诉讼的方便快捷。他先后被授予全国法院先进个人、天津市新长征突击手、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先进个人、天津市法院系统先进个人、河东区政法系统十佳政法干警、河东区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他就是区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孙斌。
作为一名信息化建设管理人员,孙斌平时的工作琐碎,多主题、多任务穿插进行,从信息化方案设计到项目建设实施,从各类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到庭审会议技术保障,从日常维保工作到信息化专项任务,工作涵盖了计算机网络、软件系统、通信、安全、多媒体等多个领域。面对日复一日繁杂多样的工作,孙斌始终坚持不断总结经验、勤奋摸索,通过多看、多听、多学增强自己的专业素养。工作中强化效率意识,明确工作目标,分清轻重缓急,提高自己工作的预见性和应对水平。遇到问题时,坚持钻研到底,绝不敷衍了事。
近年来,随着法院案件数量的持续增加,案多人少的矛盾给审判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传统的办案手段和管理方法,已经远不能适应审判工作需要。而通过信息化手段强化审判执行工作,对于不断改善法院司法形象,增加人民群众满意度意义重大。2011年,河东区人民法院新综合审判大楼建成,楼内信息化建设应用与配置工作以及原有计算机数据系统的迁移任务提上了日程。孙斌和同事们一起加班加点,对网络整体规划与配置以及系统迁移的条件、步骤、应急措施等做充分分析,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提前保质保量地完成了网络规划设计、关键网络和系统数据备份迁移等多个工作任务。2012年4月26日,新审判楼正式启用,各项信息化设施运转正常。
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来袭,本着“让网络数据多跑路,让当事人少碰面”的原则,孙斌和同事们克服疫情防控期间人员紧张的问题,积极谋划远程庭审方案,坚持“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仅用2天时间就完成了一间互联网法庭和七间微信开庭的安装部署工作,确保了线上庭审、视频会议等各项功能的正常运行,确保当事人不跑腿、防传染,将优质且灵活多样的司法服务送到当事人身边。
随着信息化工作重心逐步向深化数据应用转移,基础数据在综合研判、领导决策等领域的应用不断增强,孙斌先后组织完成了院机房网络扩容改造、数字化法庭、智能诉讼服务大厅等10多个信息化改造和建设任务。2018年,在推进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建设中,孙斌从便民利民、优化诉讼服务功能出发,积极组织完善相关技术方案,合理规划功能区,安装设置多台便民服务自助终端,实现文书自助生成、诉讼风险告知等多项便民服务功能,做到了一站式集约化服务,让当事人充分感受司法便民服务带来的便捷和温暖。
多年来,孙斌在平凡的岗位上以一流的业绩和无私的奉献,忠实践行服务人民群众、服务审判执行、服务司法管理的重要使命。孙斌说:“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法院就是搞审判,其他工作都是‘配角’。而在我眼里,法院工作不仅需要经验丰富的法官,同样离不开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我从未因身边人的沉浮而转移和分散注意力,以工匠精神勉励自己专注于信息化建设。18年过去,面对自己热爱的工作,我享受着那份辛劳后的充实与满足,更愿意用默默耕耘固守自己这份‘踏实’。我坚信成功源于对热爱的执着与坚守,你坚持的东西,总有一天会反过来拥抱你。” (记者 戚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