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区“互联网+”云司法 化解纠纷加速度
来源:北京日报 更新时间:2021-07-07

朝阳区法院:“互联网+”云司法 化解纠纷加速度

预定开庭时间从“单向通知”到“多项沟通”,辅助事务“云端异步”……朝阳区法院利用“互联网+”技术,创建了“朝阳法院案件空间”(以下简称“案件空间”)微信小程序,通过在“案件空间”小程序上建立线上微信群,进行证据提交、调解等,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进一步提高了案件审理的速度、调解的成功率等,实现了纠纷化解加速度。
“案件空间”是区法院为应对涉众型案件激增、多方对话难兼容而上线的“定制式”司法服务小程序。据区法院民事审判三庭法官周裕财介绍,“案件空间”是对“移动法院”功能的进一步拓展,就是将司法服务从固定场所、固定时间搬到随地接入、即时沟通的移动群组,实现审判执行、诉讼服务、诉源治理“多场景并行”,在丰富了法院沟通群众、解决纠纷的形式和路径的同时,也促进了调解速裁、涉众型等案件的高效办理。
记者在“案件空间”小程序上看到,登录界面头像下分为法官、当事人,法官和原被告当事人输入账号密码登录后即可建立群聊,在线上进行证据提交以及举证、质证等。法官、法官助理可以随时进行线上材料收集,并在开庭前把案件的庭审证据梳理清楚。同时,法官、法官助理还可以在群聊里跟当事人进行事务沟通。“比如一个案件有五方当事人,在预约开庭日期的时候,就不需要一个个进行电话沟通,只需在群里进行一次性通知,由各方当事人对正式开庭时间进行协商预定,避免因单向联系、间接沟通导致当事人之间出现时间冲突、反复更改开庭时间等问题。”周裕财说,这样就让预定开庭从“单向通知”转变到了“多向沟通”,提升了办案效率。此外,文书送达、领取案款等各项事务性工作,也同样可以在同步接触、实时回应的情况下,实现云端异步进行。
针对涉众型案件的特点,“案件空间”打破了线下接待和端口数量限制,实现近百名当事人群内沟通不卡顿,法官可以灵活运用文字语音对话和“禁言”等功能,并在维持交流秩序的同时,保障每名当事人陈述权利。在某案件中,审判团队运用该系统与境内外近20名投资人远程沟通、核对证据并促成调解方案,有效维护投资群体合法利益。
“案件空间”有利于案件的调解,精准直通纠纷源头,进一步提高调解的成功率。“因为案件在当庭调解过程中,如果达不成调解方案,回去之后当事人自己的沟通效果往往会大打折扣,而且,法庭组织双方多次到庭进行调解沟通也有局限性。”周裕财说,有了“案件空间”之后,大家可以借助群聊进行沟通,实现碎片时间“微调解”,法庭可以把调解时间分散到平时,法官、法官助理与调解员联动配合,运用文字语音对话在线调解,促进当事人以非对抗方式化解矛盾。“部分案件调解成功和速裁后即时签署笔录、送达文书,被告在群组内履行付款义务,从调解速裁团队受理案件到履行完毕不足10天。”周裕财说。
“案件空间”还具备有直播功能,法官开通“直播”后可在线进行类案专项答疑、专题讲座等,并结合“京法巡回讲堂”“法律十进”等活动,开展“合作直播”“典型案例发布”等订单式服务,进一步满足群众的多元化司法需求,打通司法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记者:董文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