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来源:广州日报 更新时间:2021-07-20

城市作为现代经济发展与社会运行的重要载体,正在成为一种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的庞大系统。当前,我们要以疫情防控工作为切入点,统筹城市发展的生产、生活、生态、安全等需要,用智慧的理念规划城市,用智慧的方法建设城市,用智慧的产业支撑城市,用智慧的途径治理城市。持续增强城市发展动力和活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定不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落实人民城市理念。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要以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以人民需求导向为抓手,破解制约发展、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构建精细化城市治理体系,提升城市科学化、规范化、智慧化治理水平,加快形成支撑城市发展的新优势。构建纵向贯通、横向集成、社会广泛参与的智慧化治理平台,实现集中管理、综合治理和延伸服务。借鉴现代城市发展的先进理念和有益经验,面向未来打造宜居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

推动城市生产智慧化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培育更加活跃更有创造力的市场主体。构建业务流程重塑、组织结构优化、运行模式变革有机结合的生产智慧化新生态,推动生产制造、金融服务、商贸流通等传统产业朝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总结在大规模核酸检测、隔离酒店服务、封闭封控区域管理等实践中涌现出的新需求,大力发展无接触式服务、智能机器人采样、远程健康监测等新产业新业态,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增强数字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以数据流动牵引资金、人才、技术、知识等要素的优化配置。

推动城市生活智慧化转型,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紧密结合智慧城市建设规划,建设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智慧化公共服务体系,努力提供更均衡、更充分、更精准的基本民生保障供给。要着力强化科技赋能生活,充分利用疫情防控指挥系统、城市智慧运行系统等公共基础服务平台,不断丰富民生领域服务智慧化新技术、新模式、新产品,加快城市公共设施的智慧化改造,发展基于数字技术的社区民生智慧应用。着力解决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形成人人享有更具品质的智慧生活新范式。统筹基层党建、综治、城管、社保等网格,建立网格化巡防、上报、解决、跟踪反馈的闭环运行体系,提供智造、智慧、智能的解决方案,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推动城市生态智慧化转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夯实城市核心功能,提升城市生态品质,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在历史文化传承、生态环境治理、城市特色空间营造等方面创新突破,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和人民群众归属感。坚持系统思维,突出科学治污、精准治污、依法治污,继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统筹规划城市各类资源,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市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做好公共中心、门户枢纽等重点地段的城市设计,注重城市色彩、公共空间、建筑风貌的整体塑造,构筑山清水秀的城市生态空间布局。对城市的历史人文底蕴进行有效挖掘,找寻城市活力根基,彰显城市文化风貌,形成结构完善、特色鲜明的城市生态景观。

推动城市安全智慧化转型,筑牢城市安全屏障。把维护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作为智慧城市发展的基础目标,增强城市安全韧性,夯实城市安全底线,构建大安全格局。促进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卫生健康等有关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协同联动,建立重大公共安全风险评估、决策、防控协同机制,实现态势全面感知、风险监测预警、趋势智能研判、资源统筹调度、行动人机协同。以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紧盯重点场所、重点单位、重点领域、重点链条、重点人群、重要节点,查找补齐各类风险短板,及时消除各种风险隐患。积极开展低碳生活、食品安全、疫情防控、应急避险、自然灾害防治等公共活动,教育引导全社会和全体公众提高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作者系广东药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广东省医药经济学会常务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