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如何保护个人隐私安全?
来源:长沙晚报 更新时间:2021-08-09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某网站或APP上搜索了一个商品词后,再去浏览其他软件时,总会弹出和此前商品有关的信息或广告;你是否经常接到一些陌生电话,他们知道你的名字,甚至还知道你家有几口人……在大数据时代,信息数据逐渐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然而在网络安全层面,个人和企业又面临着私密信息泄露的隐患。该如何做好隐私保护呢?日前,记者采访了湖南工商大学计算机应用研究所负责人、博导蒋伟进教授,请他为广大市民支招。
蒋伟进介绍,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发展的今天,上述现象并不奇怪,但值得重视。我们在享受着推荐算法、语音识别、图像识别、无人驾驶等智能技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个人的信息却被迅速归集和处理。“从隐私保护的角度来说,隐私是针对单个用户的概念,公开群体用户的信息不算是隐私泄漏,但是如果能从数据中准确推测出个体的信息,那么就算是隐私泄漏。”蒋伟进说,对于个人用户来说,用户的联系信息、生物识别信息、金融资产信息、基因信息、性取向、行为偏好、行踪轨迹等,均属于隐私数据范畴。
针对个人应采取的保护措施,蒋伟进给出多方面专业建议:不要轻易在网上将自己的隐私信息泄露,诸如在微信上展示地理位置、照片等涉密信息;不要轻易在网站注册信息,即使注册也应采取最小化原则,注册时应注意网站是否有明确的隐私政策声明等信息。
“在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采取一些匿名化的方式,比如快递的姓名可以采用昵称、地址选择公共地址、快递包装箱在处理的时候去掉个人信息等;谨慎允许APP拥有系统权限;检查登录的网站是否安全,看网页是否拥有https或关闭锁定。”蒋伟进提醒,不同平台的密码尽量不同,防止撞库带来的信息泄露,密码设置可以通过组合字母、数字和符号来创建安全性较高的密码。
他还提醒市民,在浏览微博、贴吧时不要轻易将身份证号码、个人喜好、所处位置等敏感信息泄露。谨慎点击电子邮件中的链接,点击链接前要确定发件人是否是官方。尤其需要注意的是,避免在公共的Wi-Fi网络上输入密码,更要小心在公共Wi-Fi输入像银行卡密码、信用卡密码等敏感信息。 (记者徐运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