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十四五”信息化规划
来源:电子政务网 更新时间:2022-05-16

成都市“十四五”信息化规划
2022 年5 月

目录
前言
一、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二)面临形势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三、主攻方向
(一)以创新突破为核心发展信息技术,有力支撑建设具有
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二)以协调高效为关键促进数据要素流通,加快打通城市
信息“大动脉”
(三)以绿色低碳为要求建设绿色数字基础设施,有力支撑
城市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四)以开放合作为路径提升数字经济发展能级,加快构筑
城市竞争新优势
(五)以共享普惠为方向加快城市数字化发展,有效赋能超
大城市现代化治理和幸福美好生活
(六)以安全可控为底线维护网络空间安全,有力保障城市
持续健康发展
四、重大任务和重点工程
(一)构建信息技术开放创新生态
(二)统筹城市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三)推进全域数据要素有序流通
(四)提升数字产业化发展能级
(五)加速产业数字化融合创新
(六)增强数字政府现代化治理能力
(七)构筑数字社会美好生活图景
(八)提高信息化开放合作水平
(九)强化网络空间安全保障能力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推动体制机制改革
(三)健全人才支撑体系
(四)强化资金投入保障
(五)优化数字营商环境
(六)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十四五”时期,是成都信息化加速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成都的关键期。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加速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成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成都的内在要求,是服务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引领打造成都都市圈和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战略举措,是驱动引领成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升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满足全体市民幸福美好生活需要、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必然选择。
本规划依据《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四川省“十四五”信息化规划》等上位规划,《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制定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成都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市级规划编制,是对国家和省、市信息化相关战略部署的贯彻落实,是指导“十四五”时期全市信息化工作的行动指南。规划期为2021 年—2025 年。
一、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是信息通信技术变革实现新突破的发轫阶段,成都市紧抓数字红利释放契机,全面贯彻落实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互联网+”行动等国家战略和部署,信息化建设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1.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全国领先
行政村移动通信4G 网络覆盖规模位列中西部第一、居全国第二,累计建成5G 基站3 万余个,基本实现绕城高速范围内5G室外信号连续覆盖,成为全国首个5G 双千兆+全面商用城市。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带宽达到770Gbps,国际直达数据专用通道带宽提升至40Gbps,已基本建成国际领先的千兆光纤宽带网络,国际性区域通信枢纽功能不断增强。成都超算中心建成投运,填补西部超算体系布局空白,数据中心IDC 机架总数超过3万个,算力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持续扩大。
2.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大幅增强
在高端通用芯片、柔性显示、激光显示、液晶面板等领域持续发力,攻关突破了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微波射频传感器、OLED发光材料、精细金属掩模版、超分辨光刻镜头等一批“卡脖子”技术产品。拥有数字经济领域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13 个,市级产学研联合实验室36 个,省级和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8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6 个。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积极创建网络空间安全研究院、国家级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等。汇聚先进微处理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等17 个国家级创新平台。
3.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全市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突破万亿元,较“十二五”末同比增长49.4%,成为首个万亿级产业集群,整体规模位居全国前列、中西部第一。“全球知名无屏电视”“全国超薄玻璃基板”等品牌效应凸显,多项加密产品、非线性编辑软件等一批国内国际领先的高质量产品加速涌现。2020 年大数据产值规模较“十二五”末翻一番,入围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及产业园建设试点。成功获批建设西部首个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8 家企业入选工信部人工智能创新重点任务揭榜目录。成功获批国家“芯火”双创基地、国家网络视听产业基地、国家超高清视频产业基地和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软件和信息服务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4.三次产业与信息化深度融合
成功打造2 个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7 个国家级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项目,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成都)节点启动上线,共培育27 个工业云平台,其中12 个入选国家示范,拥有1 家全球“灯塔工厂”。“十三五”期间,网络零售额年均增速达29.4%,培育5 家电商独角兽企业,成功创建3 个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获批中国(成都)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大邑县入选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建成温江区、邛崃市2 个农业物联网基地示范县,建成简阳、蒲江、都江堰3 个国家级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县。
5.数字化治理水平明显提升
市级“城市大脑”初步建成,对接联通各地各部门267 个信息系统,初步形成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社会诉求“一键回应”网络理政新格局。建成全市统一的政务云和云资源管理平台,推进全市1277 个政务系统上云。建成全市统一公共数据开放平台,累计开放1.25 亿余条数据。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全市政务服务事项依申请类99%网上可申请、99%最多跑一次,打造“天府蓉易办”政务服务品牌。“天府市民云”APP 注册用户量突破1100 万,累计服务超4.6 亿人次。建成102 个智慧应用场景示范社区。
6.信息惠民便民服务更加高效
率先建成全国唯一的覆盖从幼儿园到高中全日制远程网络教育体系,并在全国率先形成政企学研联合建设“未来学校”成功范式,建立了“一网办”“一键查询”“全域终身学习服务”等智慧教育管理服务新体系。全球首个基于5G 的医疗行业专网在疫情期间实现新冠肺炎患者全国首例远程会诊,远程诊疗覆盖全部二、三级医院和80%以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完成22 个智慧小区试点建设,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天府文化云”平台应用深化,“一部手机游成都”实现覆盖全市境内景区100 余个。
(二)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带一路”建设加速推进,RCEP 加快落地实施,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我国信息技术产业链安全性稳定性受到严峻挑战,经济全球化逆流趋势明显,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全球治理格局加速转变,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迭代升级和融合应用,正在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全球治理等方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各国都把数字经济作为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动能,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时期。
从国内看,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速构建,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深入实施,更加迫切需要信息化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发挥赋能增效作用。信息化已进入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的新阶段,加速向数字化、绿色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演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将有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有力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从城市看,党中央赋予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重大使命,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起步良好,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相继在蓉落地,“四大结构”优化调整、产业建圈强链和智慧蓉城建设加速推进,为成都充分发挥信息化驱动引领作用提供了坚实基础和丰富场景。坚持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持续提升数字化生产力,加速推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网络强市、数字成都、智慧社会,将有力支撑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
同时,成都信息化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芯片、工业软件等信息领域基础创新和原始创新能力不强,校地本土转化和投融资生态薄弱,行业高端人才队伍不够大;数字产业能级有待提升,缺乏具有引领性的本土龙头企业;数字化转型不够深入,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水平不高,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意愿不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国际性功能仍需强化,5G、工业互联网、智慧能源等基础设施有效供给不足;数据共通共用体系仍不完善,“信息孤岛”、数据壁垒仍然存在,公共数据潜在价值未充分挖掘;城市智能感知体系建设有待健全,超大城市智慧治理场景还需拓展;网络安全意识和管理能力有待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有待增强。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成都实际,加强党委(党组)对信息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成都都市圈建设等战略机遇,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以建设网络强市、数字成都、智慧社会为主线,以数字化与绿色化协同发展为要求,以城市数字化发展为推动力,以产业建圈强链为抓手提升数字生产力和数字经济能级,以智慧蓉城建设为牵引推动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提供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对信息化发展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为信息化驱动赋能城市
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根本政治保证,确保信息化发展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坚持信息为民。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解决城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作为信息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升城市数字化治理和服务水平,发挥数字化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促进共同富裕,让信息化更好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协调推进。坚持信息化发展与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同步推进,突出前瞻性、整体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加强信息化领域统筹协调和协同带动,调动社会各方积极性,推动城市能级全方位提升。
坚持创新开放。推动信息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自立自强与开放合作相互促进,围绕产业建圈强链,补短板、锻长板,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加快国际国内高端创新要素汇聚,提升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坚持深化改革。更好发挥政府在环境营造、生态构建中的作用,破除限制信息化发展的体制机制约束,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
配置改革。深化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双向融合,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安全发展。正确处理安全和发展的关系,坚持发展和安全双轮驱动,统筹提升信息化发展水平和网络安全保障能力,以
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推动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建设。
(三)发展目标
到2025 年,网络强市、数字成都、智慧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信息化全方位赋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信息技术创新生态高效协同,信息基础设施高速泛在,数字经济发展规模持续壮大,基本形成智慧蓉城架构体系,全力推动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
能力现代化。



三、主攻方向
(一)以创新突破为核心发展信息技术,有力支撑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突出把城市市场优势转化为技术创新优势,围绕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吸引全球顶尖创新人才和团队聚集发展,布局信息化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提高全球创新资源配置能力,培育技术创新生态,在技术、产业、政策上共同发力,打通创新链、产品链、价值链,催生和倒逼原始技术创新,支持科学家勇闯信息科技的“无人区”。
(二)以协调高效为关键促进数据要素流通,加快打通城市信息“大动脉”
将数据资源作为城市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打破信息孤岛,破除数据壁垒,推进政务数据、行业数据、社会数据、企业数据等汇聚融合和开发利用,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推动城市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发挥数据的溢出效应,以数据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加快弥合城乡“数字鸿沟”,推动乡村数字化转型发展。
(三)以绿色低碳为要求建设绿色数字基础设施,有力支撑城市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围绕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增强城市国际通信功能。以赋能数字经济和各领域数字化转型为导向,坚持集约高效、市场主导、经济适用、安全可靠,发展新型智能算力生态体系。大力布局未来网络试验验证设施。统筹推动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3060”双碳目标相协同,构建适应城市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需求的数字基础设施体系。
(四)以开放合作为路径提升数字经济发展能级,加快构筑城市竞争新优势
将数字经济作为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的新引擎,坚持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双轮驱动”,把数字产业化作为开启数字经济新一轮增长的重要方向,不断催生数字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加强数字经济对外投资合作,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和成都都市圈建设,推动成渝地区数字经济联动,主动参与同RCEP 和“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数字经济合作与竞争。
(五)以共享普惠为方向加快城市数字化发展,有效赋能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和幸福美好生活
将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作为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加快建设数字政府、数字社会,驱动城市治理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统筹推进物理城市和数字城市同步建设,深度运用数字技术推动数字政府治理流程再造和模式优化,实现超大城市敏捷科学治理。推动数字化高品质公共服务和数字化生活场景广泛应用,发展全龄共享数字生活的友好型社会,提升人民群众在数字社会变革中的获得感幸福感。
(六)以安全可控为底线维护网络空间安全,有力保障城市持续健康发展
坚持系统谋划、依法治理,从预判预警到应急处置,现实社会与网络空间共同发力,提高城市网络综合治理精细化水平,防范风险、守住底线。旗帜鲜明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让城市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讲好中国故事成都篇章。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坚定不移推进网络产品自主化进程,全天候全方位感知网络安全态势,增强城市网络安全防御能力,推进网络安全教育、技术、产业融合发展。
四、重大任务和重点工程
(一)构建信息技术开放创新生态充分发挥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对城市核心技术发展的牵引带动作用,集中力量开展基础通用技术、前沿颠覆技术的研究创新,打好核心技术攻坚战,补短板、锻长板,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发展”全周期创新生态链。
1.前瞻布局未来技术
加强基础前沿领域研究。坚持“四个面向”和城市战略目标,聚焦新一代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未来网络、极端光学、DNA存储等前沿领域,支持在蓉高校院所开展基础研究,加强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基础学科建设,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攻克关键科学问题,推进信息科学前沿交叉学科基础理论及共性基础技术研究。
布局未来技术新赛道。突破类脑智能、神经网络芯片、量子互联网、量子计算、卫星互联网、6G、太赫兹通信、硅基光电子、可见光通信技术和微纳光刻等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争设一批信息领域未来技术研究院,加强前沿技术多路径探索、交叉融合和颠覆性技术供给,打造未来信息技术应用场景,抢抓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主动权。
2.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系统推进“卡脖子”技术攻关。加快开展操作系统、分布式数据库、人工智能架构平台等基础软件研发,推动CAD、CAE、EDA 等高端工业软件自主研发。加快先进计算、先进存储、光芯片等高端芯片技术研发。推动光掩膜板、玻璃封装基板、电子特种气体等半导体材料实现突破。突破智能传感技术、光刻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布局光刻机、先进封装设备、真空零部件、高精密陶瓷零部件等半导体装备及关键零部件。主动争取承担国家“卡脖子”核心技术攻关,争取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等一批战略性、储备性技术研发项目在蓉部署实施。
加速突破重点产业核心技术。强化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加快集成电路、高性能计算、新型显示、区块链、卫星互联网等重点领域研发突破与迭代应用,加大高端功放、滤波器、传感器等网络及终端器件研发力度。支持数字技术开源社区等创新联合体发展,在细分领域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推动产业链企业以市场为导向,聚焦重点产业急需领域开展“定制研发”,构建逆向技术创新链条。
3.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
加强服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落实服务国家基础研究行动部署,高水平建设综合性科学中心,争取信息领域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大科学装置在蓉布局,积极推进电磁驱动聚变大科学装置等落地。围绕信息科学领域,支持政产学研用等主体积极参与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对标国家实验室标准加快建设天府实验室,加强四川应用数学中心等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建设。布局人工智能研究院、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研究院等新型研究平台。
加快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围绕工业信息安全、卫星互联网、新型显示、未来通信高端器件、超高清视频等领域,争创一批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技术和产业创新平台。加快超分辨微纳制造平台、3D 先进封装平台、先进微处理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区块链产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联动产业功能区和高品质科创空间,围绕核心技术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搭建集技术交易、检验检测、供应链管理等于一体的“一站式”技术服务平台,推动建设一批开源开放创新平台。
4.完善技术创新环境
激发创新要素活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信息领域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联合高校院所建设高能级创新联合体。聚焦重大科技项目,制定信息领域紧缺人才清单,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建立完善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机制,推动信息领域大企业和高校院所通过市场化方式向中小企业开放创新产品应用场景等资源,推动科学仪器设备、科技基础设施、科学工程和科技信息资源等开放共享。强化金融科技在信息领域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发展创新金融产品,进一步完善市级基金系,支持企业与资本市场对接。
加快完善信息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打通信息领域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最先一公里”,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赛马制”“揭榜挂帅”和科研经费“包干+负面清单”试点。按照包容审慎原则,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新模式应用试验,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打通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市场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引导建立社会化、专业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技术交易服务体系和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推动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和西南高校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提能。不断增强创新主体知识产权意识,提高知识产权质量和效益,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与科技伦理、安全审查机制建设。


专栏2 信息技术创新生态能级提升工程
建设战略科技基础设施。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完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建设世界级重大科学基础设施集群。推动面向通用智能认知模拟与智能演化基础设施、脑信息与类脑智能研发平台基础设施、微系统三维异质异构集成大装置、量子信息感存算一体重大科学装置等项目建设。
空间布局:四川天府新区、成都高新区、成都东部新区、双流区等。建设重点实验室体系。面向信息产业发展需求,支持在蓉高校院所积极参与信息化领域国家实验室建设,优化提升市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建设国际、国内一流的新型研发机构和信息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平台,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研究,打造区域信息科技创新高地。建设天府实验室(电子信息)、智能感知与视觉合成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项目。
空间布局:四川天府新区等。
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和创新载体。按照优势互补、分工明确、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市场合作机制,联合组建共性技术平台、技术创新联盟、创新联合体等合作平台,设立信息科技企业孵化机构和创新创业平台,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协同推进研究开发与科技成果转化。建设工业云制造创新中心、四川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研究院、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国家集成电路“芯火”双创基地、国家软件与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西南平台、AI 卫星网络及应用服务平台等项目。空间布局:四川天府新区、成都高新区、双流区、温江区等。

(二)统筹城市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新型基础设施供给,全面升级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统筹布局算力基础设施、加快建设融合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框架建设,打造高速泛在、集成互联、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构筑公园城市数字底座。
1.提升通信网络基础设施能级
加快高速光纤宽带网络建设。升级扩容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连点网间带宽,适度超前扩容互联网出省带宽,推进省际干线光缆建设和成都市公共域名解析服务平台建设,提升互联网骨干通信能力。推进万兆无源光网络设备规模部署,持续扩大千兆光纤网络覆盖范围。协调推进5G 独立组网(SA)建设,推广采用“智慧杆塔+微基站”“5G+WiFi6”等网络部署方式,推动5G 行业虚拟专网建设,推动5G 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应用。统筹推进广电网与5G 网络一体化建设,强化4K/8K 电视基础网络建设。推进基于IPv6 的下一代互联网大规模部署和商用,推动网络基础设施全面向IPv6 演进升级,加速推进IPv6 与5G、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在金融、政务等重点行业争设“IPv6+”创新技术试点。
鼓励新型卫星互联网建设。构建天地一体卫星互联网,积极参与省级天基卫星互联网、地基AI 卫星运控网建设,搭建“卫星+智慧城市”“卫星+安全服务”等应用服务平台。推动建设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北斗时空服务平台、国家北斗导航位置服务数据中心四川分中心,加快时空数据资源融合共享,提供亚米级导航定位和位置服务,打造国内领先的北斗应用基础设施。
加快建设区块链基础设施。推进“星火·链网”国家超级节点建设。开展以区块链网络为底层支撑的超高效业务协作工程验证,加快建成“城市级”区块链基础设施和应用场景,构建形成跨行业节点、多链多应用、统一安全服务、统一信任服务、统一数据接口标准的可信信息基础设施体系,降低区块链应用成本。推进区块链存储、加密、共识和跨链等技术与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发展。
2.积极构建算力基础设施体系
提升先进算力服务功能。支持成都超算中心建设全国重要的算力功能服务平台,推动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建设,构建“边缘计算+云计算+智算+超算”多元协同、数智融合的先进算力体系,强化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国家枢纽节点功能。着力打造基于鲲鹏、昇腾、海光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芯片的多层次融合架构计算系统,形成多架构、分布式智能算力支持体系。探索开展算力普查,摸清算力总量、人均算力和算力构成,推动算力规模和结构与经济社会需求协同发展。支持政企合作,面向政府、企业和
公众提供低成本、广覆盖、可靠安全的算力服务。
优化布局绿色数据中心。围绕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国家枢纽节点建设,整合现有数据中心资源,科学布局新型数据中心,适时规划高性能数据中心、城市边缘数据中心,形成全国一流的存算一体服务能力。开展数据中心之间直连网络建设,推进数据中心资源跨网、跨地交互。开展数据中心整合改造提升工程,推进效益差、能耗高的小散数据中心绿色化改造升级,鼓励数据中
心加强内部能耗数据监测管理,提高使用低碳、零碳能源比例。构建贯穿基础网络、数据中心、云平台、数据、应用等一体的协同安全保障体系,强化成都国家重要数据灾备中心建设。
3.深入推进融合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高效升级智慧市政基础设施,加快实现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水利、环保、应急等传统基础设施深度融合,形成智能化运行组织和管理方式。推动交通枢纽、机场、铁路等交通设施改造升级,加快构建智能化、网络化现代交通体系。有序推进城市关键道路智能化改造,加快开展基于5G 车联网的车路协同大规模验证与应用,探索开放城市快速路、高速公
路等不同类型和风险等级的道路测试场景。

有序布局智慧能源基础设施。加快建设能源互联网,推动先进电网技术与分布式能源技术、储能技术、节能技术深度融合,营造安全可靠、互联互通、开放共享的智慧能源生态体系,建设一批能源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优化完善新能源充电桩、加氢站等新能源终端设施布局,推进充电网络和储能网络建设,实现对储能设备和充电桩设施的标准化、网络化、智能化管理。
4.完善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框架建设
建立标准统一的地理信息数据库。在现有地理信息数据库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数据生产扩充和融汇治理。充实完善地理信息数据资源目录,形成全市统一的地理信息数据库标准。推进“实景三维成都”建设,加强电子地图、卫星影像、地理实体等基础时空据和公共专题、物联感知、互联网数据等多源异构数据的采集汇聚。开展时空数据治理,建立人房户关联数据和标准地址数据等其他已汇聚地理信息数据融合机制。完善地理信息数据生产采集、治理建库、共享交换等技术规范,推动地理信息数据共建共享、有序开放。


专栏3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加快5G 网络应用规模化部署。加快推动5G 网络规模化组网,在工业制造、交通物流、文化旅游、大型体育赛事、教育医疗、城市管理等领域开展“5G+”融合应用示范,推进通信、广电等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空间布局:各区(市)县。
加快卫星互联网建设。力争建成运控能力在100 颗卫星以上的地面一体化运控网络,创建国家智能卫星互联网创新中心,建设卫星AIT 研制中心、卫星互联网运营中心、卫星互联网产业创业中心及航天科普体验区,打造卫星互联网数据创新应用场景。
空间布局:成都高新区、金牛区、双流区、简阳市等。
统筹布局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搭建人工智能超算中心体系,强化算力服务能力。建设成都超算中心、智算中心、简阳市互联网数据中心等项目。空间布局:四川天府新区、成都东部新区、成都高新区、双流区、郫都区、简阳市等。
加快区块链可信协作网络建设。在各领域部署分布式信任平台,加快建设“链网、链端”双子工程,落地政务办理、城市基建、金融保险、医疗健康、碳达峰碳中和等应用场景,部署形成城市超级节点及骨干节点,提升主干可信网服务能力。
加快推动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综合性试点建设。
空间布局:各区(市)县。
加快智慧绿色能源网建设。加快建设能源互联网,推动先进电网技术、控制技术、信息技术融合,优化完善新能源终端设施布局,建设能源互联网服务平台,提升城市能源安全供给能力和保障水平。建设智慧城市能源两张网、零碳社区园区试点等项目。
空间布局:各区(市)县。
加快城市智能感知体系建设。基于时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卡口、农情监测、地铁公交、城市生命体征、生态环保、城市部件等相关感知系统,一体接入市级物联感知管理平台,实现全市遥感遥测、卫星定位、物探、激光、雷达等地理空间和时空大数据的统一标准、统一汇聚和统一服务。
空间布局:各区(市)县。
加快实施车联网试点示范。统筹推动C-V2X 与5G 网络、智慧交通等车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协同汽车、交通等行业,加快在城市主要道路规模化部署,推动车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及测试验证,探索车联网运营主体商业模式创新,推广车联网典型应用,加速车联网终端用户渗透。加快中德智能网联创新中心、车联网标准及测试验证试点示范四川检测检验中心等项目建设。
空间布局:成都高新区、龙泉驿区等。
(三)推进全域数据要素有序流通
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推进数据要素融通赋能,充分发挥数据要素基础资源作用和创新引擎作用,强化数据要素全生命周期治理,推动城市数据资源转化为数据资产,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数据要素流通枢纽和高地。
1.推进数据资源汇聚整合
建立健全数据资源分级分类标准,统一规范数据归集接口和调用规则,积极探索构建政务数据分类分级管理体系,持续升级城市数据资源汇聚和共享应用能力。依托政务云和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完善自然人、法人、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等基础数据资源汇聚更新机制,建设城市运行数据主题库,逐步形成“城市数据湖”。鼓励引导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联合构建社会数据资源汇聚体系,支持龙头企业建设行业性数据资源集成平台,全面汇聚企业和社会数据资源。
2.提高数据开放共享水平
完善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市)县数据共享开放机制,建立政务数据资源回流共享机制,推动省市数据共享共用。完善政务数据资源共享目录和共享交换标准规范,探索制定公共数据开放共享动态化负面清单,利用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升级公共数据开放平台,优先促进信用、医疗、交通、气象等高价值公共数据有序开放。深化公共数据运营服务管理,建立完善全市统一的公共数据开放平台,探索开展公共数据运营服务,鼓励企业将有助社会管理的行业数据共享给政府部门,支持企业开发应用政务数据和民生数据。搭建数据要素协同创新基地,推动企业数据协同创新应用,促进全社会数据开放共享与流通。
3.积极培育数据要素市场
以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为牵引,积极探索制定数据产权归属、交易流通、跨境传输等基础机制和地方性标准规范,建立数据资源治理制度体系,构建数据资源质量评估体系和定价机制。探索建设数字资产交易中心,开展数据衍生产品交易。搭建数据资产评估平台,开展数据资产登记、数据估值和金融化运作。推进数据资源在生产制造、社会治理、民生服务等领域深度应用,在文化、金融、医疗等优势领域开展先行先试,培育发展一批独具特色的数据应用产品。探索数据跨境流动与数字贸易协同创新发展模式。


专栏4 数据资源高地建设工程
建设城市数据资源中心。升级全市公共数据资源体系架构,形成城市各领域数据资源池,提升公共数据服务化、产品化程度。用多方安全计算、数据计算沙箱等技术,打造公共数据安全开放应用环境,建立高效安全的大数据治理和分析平台。
空间布局:各区(市)县。
构建数据要素交易中心。依托成都超算中心,快速汇集多源异构数据,建立新型交易中心、数据分析中心、生态中心,建设通用数据开放与交易平台,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数据汇聚地,打造具有全国示范效应的数据产业生态。
空间布局:四川天府新区等。
建设数据要素协同创新应用基地。建立由“线上+线下”构成的数据要素协同创新应用基地,开展数据要素理论、技术和应用创新研究,打造全国领先的线上隐私计算大规模应用平台,依托成渝两地跨境数据通道和数据交易中心,开展数据资源跨境流动安全管理试点,推动数据要素跨境流动与数据贸易创新示范。
空间布局:四川天府新区、成都高新区等。
(四)提升数字产业化发展能级
深入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做大做强电子信息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培育城市战略竞争产业,加快发展自主可控创新产业,前瞻布局新终端新应用未来产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群。
1.做大做强电子信息特色优势产业
集成电路产业。面向新一代信息网络、新兴应用场景和自主化替代市场等方向,加快建设晶圆制造先进生产线,补齐晶圆制造短板,重点发展化合物半导体、数模混合电路、IGBT 等特色工艺。积极布局系统级封装、三维封装等先进封装,建成一批开放型封测产线。巩固提升芯片设计优势地位,加快发展集成电路IP 领域,提升高性能计算、通用计算、传感器、存储等芯片设计能力。培育特色鲜明装备材料集群,重点发展测量仪器仪表、高精密陶瓷、封装基板等装备材料。推动产业向下游芯片模组延伸,形成国内领先的微波组件、光模块等系列产品,提升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国际竞争力,打造国家集成电路综合性产业基地。新型显示产业。围绕第6 代AMOLED 产线、第8.6 代TFT-LCD 产线和MicroLED 中试线等重大项目建圈强链,加快布局新型显示高端生产线,强化有机发光材料、掩膜版、光学检测设备、触控模组、柔性电路板等上游配套优势,补齐偏光片、蚀刻设备、曝光显影设备等上游缺失环节,深化上游材料、下游终端等行业协同,构筑涵盖原材料、面板制造、整机集成等核心环节的全产业链条。围绕中大尺寸超高清显示需求,强化柔性印刷OLED 显示、MicroLED 显示、激光显示、量子点、柔性电子等前沿新兴显示技术研究,拓展在工业可视化、人机协作、会诊显示器、智能汽车等方面的应用,加快激光显示等细分领域特色化发展,打造全球领先的新型显示产业基地。
高端软件产业。前瞻布局打造“关键技术+主要产品+新兴服务”的产业核心体系,在数字化、网络化、平台化、服务化、智能化、生态化六个维度推进产业生态的融合演进,围绕工业软件、基础软件、嵌入式软件、行业应用软件、新兴平台软件五大关键软件领域,培育骨干软件企业,打造城市的产业名片,打造一批“程序员之家”,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开源项目,争创首批“中国软件名园”,推动软件创新能力、规模体量、国际化水平再上新台阶,成功跨入“中国软件名城”第一梯队,成为世界软件产业重要的研发基地。支持校企联合共建一批国家级、省级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
网络安全产业。聚焦工业信息安全、车联网安全、商用密码应用、网络安全服务等重点领域,加快前沿领域创新突破。推动物理安全、身份与访问控制、商用密码、安全服务等重要方向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研发。积极布局量子保密通信、人工智能安全等前沿技术领域,着力提升工业互联网安全、云计算安全、大数据安全等新兴领域技术创新能力。
2.重点培育城市战略竞争产业
人工智能产业。加快推进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支持重点高校和科研机构联合优势企业成立成都人工智能实验室、成都人工智能算法研究院等研究机构,搭建前沿理论和基础研究平台,开展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研究,突破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理解、智能决策控制等关键核心技术。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人工智能骨干企业,建设一批公共服务创新平台。以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智能空管为突破口,打造一批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标志性应用场景,推进人工智能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率先应用。
区块链产业。以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综合性试点建设为牵引,加强区块链应用创新发展,鼓励在蓉高校院所和企业开展基础及应用创新研究,加快推进区块链隐私保护、跨链控制、网络安全等核心技术攻关、集成创新和融合应用,提升区块链核心创新能力。加强区块链应用场景供给,推动区块链在政务服务、金融服务、跨境贸易、知识产权等领域创新应用,加快推动区块链产业创新提能。
大数据产业。聚焦大数据基础支撑能力,加强技术研发应用,提升数据产品供给能力。加速拓展大数据在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等重点领域,智慧医疗、智能空管、普惠金融、智慧交通等特色领域的创新应用,重点发展数据分析挖掘、数据管理、数据交易、数据安全等大数据服务。加快引育优质大数据服务供应商,培育大数据试点示范项目,争创大数据领域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引导大数据产业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持续提升产业集群辐射带动能力。
3.大力布局自主可控创新产业
信创产业。鼓励龙头企业在蓉组建信创产业生态联盟,构建信创产业科技成果孵化体系,加快推动CPU 芯片、数据库等安全软硬件产品及服务自主化,不断迭代升级优化,形成以用户为中心的创新发展闭环。加快推动鲲鹏天府实验室建设,打造全国领先的鲲鹏、海光、飞腾、申威等信创产业生态基地。建设一批产品设计、检测认证等领域的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信创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合作,构建完善信创产业生态。
“北斗+卫星互联网”产业。强化国家战略牵引,促进北斗导航产品、技术、服务产业化发展和市场化应用,在社会服务、旅游出行、减灾救灾、智慧穿戴、空间信息等领域建设一批典型应用场景。加快北斗产品制造产业集聚区和西部地理信息科技产业园区建设,打造“北斗+”产业发展高地。围绕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融合建设,重点发展低轨小卫星研制、商用火箭、地面设备及运营服务,加强卫星通导遥功能应用推广,在自然资源、应急管理、生态环保、农业农村、旅游交通、航海航空航天等领域开展应用示范,打造全国卫星互联网创新发展高地。加强NB-IoT在交通路网、城市管网、工业园区等需求场景的深度覆盖。
4.前瞻布局新终端新应用未来产业
超高清视频产业。突破核心关键器件,强化超高清成像、超高速存储、三维声采集、超高清芯片等关键技术攻关。推动超高清电视关键制播设备、超高清显示终端、工业相机、医疗影像等行业专用设备研发和产业化。加强5G 在超高清视频传输应用,实现超高清视频业务与5G 协同发展。持续推进4K/8K 超高清电视内容建设,加强在体育赛事、影视剧、文化旅游、教育、文艺等领域推出超高清电视节目、网络栏目,在视频监控、远程医疗、智慧广电、工业制造等重点领域实施试点示范,打造一批超高清
视频典型应用,加快建设中国(成都)网络视听产业基地和中国(成都)超高清创新应用产业基地。
虚拟现实产业。围绕VR、AR、MR 等重点领域,主动抢占元宇宙未来赛道,加强动态环境建模、实时三维图形生成、实时
动作捕捉、实时定位跟踪、快速渲染处理等关键技术攻关,大力 发展近眼显示、渲染计算、感知交互、网络传输、内容制作等关键细分领域。面向消费升级需求和行业领域应用需求,发展整机设备、感知交互设备、行业解决方案供应商等产业环节,持续丰富虚拟现实产品及服务供给。促进虚拟现实技术在先进制造、教育医疗、文化旅游、体育赛事等领域应用推广,培育新模式新业态。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大力发展L3 级以上智能网联汽车整车及智能系统,引进智能网联造车新势力,推动传统车企加速转型级,提升汽车智能化渗透率。加快发展智能网联设施和关联部件,加大智慧交通路网等布局,搭建开放应用场景,深入推动车路协同技术路线落地。加快突破先进传感器、自动驾驶车控、车载操作系统、车载智能终端等领域关键技术,提升车用通信模块、车载单元、边缘计算服务器、车规级芯片等关键零部件产品配套及服务能力。
类脑智能产业。加快推动脑科学与类脑智能前沿技术研发平台建设,支持高校院所联合企业培育脑科学领域跨学科复合型技术人才。布局“植入式”脑机交互技术,开展脑科学及人机交互研究,加快推广非侵入式脑机接口产品商业化应用。聚焦医疗健康等场景需求,加强生肌电控、影像诊断、移动医疗、家庭医疗等设备研制。加强深度学习、强化学习等技术研究,攻关视觉感知、沟通交流、大脑思考等类脑智能领域科学难题,积极拓展类脑智能在工业等领域应用。
数字碳中和产业。运用5G、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推进建设10 千伏及以下智能电网,打造清
洁低碳高效的智慧能源体系。加快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数字化技术应用,建设工业园区智慧能源系统和绿色智慧建筑搭建城市智慧交通网络。坚持“全域增绿”,以数字技术为引导,精准提升碳汇增量,充分运用卫星遥感和对地观测等新技术,围
绕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天府绿道、锦城公园等标志性生态工程,构建全域二氧化碳浓度和碳汇分布监测体系,提升城市生态系统碳汇水平。


专栏5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提能工程
深入推进电子信息重点产业链补链强链固链。围绕“芯屏存端软智网”等重点产业链“薄弱缺”环节,绘制产业链图谱,持续强化电子信息材料、设备、零部件、应用等产业配套,构建高效、可替代的供应链体系,营造重点产业集群集聚发展良好生态。
空间布局:四川天府新区、成都高新区、武侯区、双流区等。
加快抢占信息技术产业制高点。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速突破人工智能、区块链、卫星互联网等核心技术,形成一批公共服务创新平台,打造一批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标志性应用场景,培育一批自主掌握核心技术的骨干企业。
空间布局:四川天府新区、成都高新区等。
打造安全自主可控的信创产业生态。围绕信创产业领军企业,推动信创技术研究开发与产品设计制造、产品服务标准相结合,引导高校院所、企业和社会组织共同推进信创产业发展,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产学研用迭代更新的良好生态。支持本土企业、高校院所、用户主体积极参与鲲鹏、海光、飞腾、申威等产业生态建设。
空间布局:成都高新区、金牛区、双流区、简阳市等。
推进终端产品和应用创新。充分发挥成都市场和消费活力优势,积极发展消费类智能终端新产品、新品牌,推动核心技术与多行业结合,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生产生活各领域的拓展应用,培育一批龙头型、创新型成长性企业。依托终端龙头整机企业扩大关键零部件配套,建设智能终端出口基地及配套等项目。
空间布局:四川天府新区、龙泉驿区、青白江区、新津区等。
(五)加速产业数字化融合创新
坚持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以数字技术赋能产业建圈强链,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促进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助力构建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
1.加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推动“5G+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面向重点行业打造企业内网升级标杆和5G 全连接工厂,推进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成都)节点提档升级,加快行业(区域)二级节点建设,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创新推广中心,推动重点工业设备上云,面向细分领域打造具有行业特色的融合应用试点示范和特色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施智能制造应用示范工程,深入推进生产设备智能化升级改造,支持企业建设数字车间和标杆智能工厂,发展协同制造、云制造等先进制造模式。大力发展工业电子商务,培育一批基础型、行业通用型和专用型工业APP。
2.推进服务业数字化赋能
创新发展数字金融、电子商务、智慧物流、数字展会、新零售等生产性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稳步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开展数字人民币研究及移动支付创新应用。鼓励引导跨境电商、零售电商、农村电商、生活服务电商健康发展,发展智慧仓配、跨 境电商物流等新模式新业态,推动仓储中心、物流园区、铁路港口、双机场等开展一体化集配设施智能化升级。打造云咨询、云商务、云贸易、云会展等生产性服务线上应用场景,推动消费、医疗、教育、文旅等生活性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数字医疗、无人零售、智能家居等新型数字消费,加强智能快件箱等线下服务终端建设,发展一批智慧门店和智慧街区,积极打造国家级智慧商圈试点示范,助力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3.推进农业智慧化发展
大力提升农业数字化水平,积极发展“互联网+农业”,推动物联网、大数据、智能装备等先进技术集成应用,搭建立体化农业农村观测网络基础设施和应用体系,加快智慧化灌区、智能农机装备应用示范,推进“三农”综合信息服务,促进农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生产。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支持农业经营主体开展数字种植、养殖等示范。创新发展农业网络生产经营模式,支持农业主体开展农产品网络化经营管理,积极推动网货生产基地和产地直播基地建设,培育一批基于互联网的农业新业态。
4.推进城市文化数字化发展
加快落实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鼓励5G、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超高清视频等技术在文化领域集成和创新应用,培育发展网络游戏、数字赛事、数字展览、数字演出、网络影视动漫等数字文化产业新业态,建设一批文化产业数字化应用场景,打造独具天府特色的数字文化品牌。推动建设数字文化产权交易平台,构建网络文化IP 开发运营一体化产业链,推动文化产品版权登记、流转、交易和开发等线上化、可视化。支持企业建设数字文创工业化生产线,打造一系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文创工业平台。大力发展数字文化贸易,利用数字技术推动天府文化国际化。


专栏6 三次产业数字化提升工程
建设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面向全市三次产业数字化转型需求,创建国家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实施企业数字化智能化免费诊断,支持相关企业、高校院所、行业协会等主体成立区域型、行业型和企业型数字化转型中心,为区域企业、行业提供数字化转型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到2025 年,培育一批数字化转型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力争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数字化转型服务中心。
空间布局:各区(市)县。
加快工业互联网建设。鼓励企业利用5G 等网络技术开展内外网改造,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推进重点行业数字化改造,力争实现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行业广泛覆盖。到2025 年,建设一批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力争培育10 个以上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100 家智能工厂和300 个数字化车间。
空间布局:各区(市)县。
加快数字商务发展。推进建设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探索打造全国首个服务两机场的共享虚拟货站,支持大型综合类、垂直细分类电商企业发展,积极发展直播电商、定制电商、社区电商等电商新业态新模式。到2025 年,力争培育10 个以上垂直领域电商企业领军企业,努力建成全球电子商务融合创新知名城市。
空间布局:各区(市)县。
加快农业数字化发展。聚焦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完善农业基础数据资源体系,建立农业农村大数据“一张图”,支持构建农业规范化数据开发利用场景,以数字化赋能生产、生活、生态,深入推动“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和“数商兴农”工程,深入发展“互联网+特色农业”“互联网+乡村旅游”,培育都市观光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加速数字化推动农业智慧绿色增长。
空间布局:相关区(市)县。

(六)增强数字政府现代化治理能力
顺应数字化转型趋势,坚持以智慧蓉城建设为主线,推动政府治理流程再造和服务模式创新,以数字化转型驱动治理方式变革,构建与数字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数字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城市公共服务、公共安全、公共管理能力,推进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提升政务数据资源能级
加快推动城市数据资源中心建设,不断优化完善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基础信息库、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建强经济治理基础数据库。建设互联、开放、高效协同的城市数字使能平台,完善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和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探索建设政务区块链共性基础设施。建立健全共享责任清单制度,不断健全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体系。优化完善公共数据开放平台,探索构建政务数据与社会数据开放共享新模式,加快推动政务数据授权运营,拓展公共数据开放网站应用,面向社会公众、企事业单位及有关机构提供信息资源开放、下载、服务接口调用等服务,不断提升政务大数据共享开发利用能力。
2.提升整合数字政府基础设施
建设全市统一规范、集约共享、高速泛在、互联互通、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电子政务网络体系。强化各类政务专网迁移整合或顶层互联,提升和完善政务内网支撑能力,创新政务内网共性办公应用,构建内外网数据安全交换系统。加快拓展政务外网覆盖范围,提高政务外网移动接入水平,有效支撑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开放。优化布局具备算力算法支撑能力的智能化政务云平台体系,提供绿色集约、共享共用、安全可靠的一体化算力服务,满足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需求、满足大规模业务承载、共性履职应用服务和容灾备份等业务需求。
3.不断推进电子政务高效协同
深化党委部门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提升电子政务在党委工作中的应用效能。推进全市政务服务流程全面优化、系统再造,全面提升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能力,强化网上身份认证、电子证照、电子印章和电子档案等应用,更多实现网上办、掌上办、一次办,完善和丰富“天府蓉易办”政府服务事项,推进审批服务“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限、减跑动”,推行“一件事一次办”服务模式。实现社会诉求“一键回应”,建立和完善全市事件接办件标准,畅通社会诉求渠道,完善诉求处理机制,推进政务服务“好差评”评价体系。加快建设“蓉易享”平台,打造政策、服务、资金等直达企业的暖心政务服务环境。推进人大、政协系统信息化建设。深化群团组织信息化建设。
4.打造重点智慧应用场景
围绕超大城市敏捷治理、科学治理,深入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开展个性化智慧治理试点示范和数字化应用场景建设,强化城市运行生命体征系统建设。重点完善智慧交通运行协调中心系统,强化各类交通实时数据汇聚融合和应用。全面搭建城市安全风险感知网,建设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深化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智能监测预警、监管执法、救援实战。全面开展智慧安防小区建设,构建“智慧公安”新模式。加快构建智慧河湖管理和智慧防汛调度体系,推动气象、自然资源等数据在生态环境治理领域集成应用,全面提升生态环境智慧治理水平。


 专栏7 数字治理能力提升工程
组建智慧蓉城运行中心。按照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和事件高效敏捷处置要求,分级组建面向统筹指挥的市级智慧蓉城运行中心、面向实战枢纽的区(市)县智慧城市运行中心、面向联勤联动的镇(街道)智慧城市运行中心,形成智慧蓉城三级运行中心体系。
建设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综合基地。围绕智能政府、数字经济、智能社区、公园城市和智能网络空间实验布局,以智慧蓉城为引领,重点打造公共服务、智能制造、小区安防、生态环保、交通管理等治理实验场景,研究制定符合智能社会治理需求的新理论、政策标准和治理机制,构建“应用场景建设+社会治理实验+体制机制科学完善”的城市治理体系。推进建设社会治理大数据与模拟推演科学研究平台。
建设城市体征监测预警平台。结合城市体检指标,构建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强化监测结果应用,建设各行业体征指标的趋势分析模型、研判预警模型、决策分析与持续改进模型,推动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的闭环管理。建设智能交通。建设智慧蓉城道路交通管理系统,加快建设交通运行协调中心,汇聚政企各类海量时空轨迹数据,全要素、全量、全景感知城市交通体系中人、车、路和环境信息,开展千万级交通要素的实时精准融合计算,增强全市域交通管理、交通保障分析研判能力,逐步形成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交通精准治理新格局、出行智慧服务新生态。
建设智慧应急平台。构建系统全面的城市安全体系,整合和汇聚全市安全运行监测数据,以“一张图”形式呈现城市整体运行态势,实现城市应急信息融合、综合风险评估、综合监测预警、综合应急协同处置等功能,提升城市安全治理水平,增强突发事件综合应对能力。
建设智慧公安。开展智慧公安建设和应用,大力提升公安大数据基础支撑、感知数据汇聚融合、社会治安防控、警务智能应用、纵深安全防御等能力,升级建设智慧政工系统、智慧督查系统、监管分布式指挥交互及融合系统、食药环警务大数据一体化实战平台等,提升公安管理服务智慧化、协同化水平。
建设“数智环境”。研究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生态环境的融合应用,筑牢生态环境数字基础底座。联通整合市县两级系统数据,形成“一库整合”的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构建全市生态环境监管和污染防治“一网联动”的协同应用平台。打造环境保护管理、企业在线办事和公众网上互动的“一门服务”场景。开发污染防治攻坚战、绿色低碳发展等决策应用。
建设智慧城管。推进城市综合管理指挥中心建设,打造智慧城管大脑,建设环卫固废、城市道桥、违法建设、工地扬尘等监管系统,推动在环卫固废、道桥、照明、扬尘等六大监管领域智慧化应用。建设智慧多功能杆、城市照明智慧管理系统平台、全市城市照明综合性智能化监管系统平台等项目。

(七)构筑数字社会美好生活图景
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以数字化提高优质均衡、普惠共享的公共服务水平,以数字化助推城乡发展和治理模式创新,构建更为便捷、更有品质、更加幸福的数字生活。
1.提高公共服务智慧水平
建设成都智慧教育云平台和教育大数据支撑服务体系,实现数据驱动的精准管理服务,建好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支持“5G+智慧医疗”建设试点示范,打造一批在全国具有示范效应的智慧医院、互联网医院。全面实施人社领域信息化便民服务创新提升行动,深入开展人社智慧治理应用体系建设,推动构建以社会保障卡(电子社保卡)
为载体的居民服务“一卡通”新模式。推进职工普惠平台建设。推进天府法务平台迭代升级,构建全链条的智慧法务新生态。加强红色资源数字化保护利用,建设“网上红色基地”。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推动文化馆、博物馆、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文化教育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数字化,做强“文化天府云”、数字图书馆、智慧博物馆服务功能,推动与各民生、政务服务平台的互联互通。构建“人工智能+体育”等数字化场景,提升体育场馆设施和全民健身服务智慧化水平。
2.深入推进数字乡村建设
完善数字乡村信息基础设施,推进5G、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深入覆盖,推进电信普遍服务、智慧广电网络建设,构建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云服务模式,逐步建立全域覆盖、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服务网络。搭建农业农村数据管理平台,分步建设农业农大数据中心,引导发展农村数字经济。推进乡村优秀文化资源数字化,推进“公共图书通借通还”系统村(社区)全覆盖,加强农村网络文化阵地建设。整合各部门村级服务站资源,推进全域村级益农信息社提档升级。提升数字农村智慧治理水平,探索数字乡村治理新模式,以数据驱动、信息共享、数据挖掘等方式破解乡村治理面临的复杂问题。持续推动“雪亮工程”“慧眼工程”建设,提升乡村治安管理水平。
3.构筑新型数字生活空间
推进重点区域搭建智慧社区管理平台,建设数字化社区便民服务中心,推进社区周边教育、医疗、娱乐等服务资源线上线下
信息融合,推广使用社区智能化配套,建设一批未来智慧型社区。探索建设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新一代远程养老监护系统,发展健康监测、急救报警等产品和服务,建设智慧养老社区。大力发展数字家庭,建设开放的数字家庭基础平台,推进与新型智慧城市各服务平台对接,推进智能家居产品跨企业跨终端互联互通。
4.稳步提升全民数字素养
聚焦经济社会不同领域和不同年龄阶段,实施互联网平台数字培训开放共享行动,支持各行业开展差异化培训,建立和共享职工培训中心、网络学习平台等培训载体,鼓励提供优质免费共享的数字教育资源,开展线上线下数字技能教育培训试点示范。构建集职业教育、家庭教育、校园教育、社会教育为一体的数字素养培育体系,支持高校建设数字技能基础课程和实习实训基地,推行“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探索“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模式。深入实施信息无障碍建设行动,推动数字产品和服适老化改造,提高老年人、残疾人运用数字技术的能力。


专栏8 数字社会建设工程
建设全域医联工程。建设统一标准、互联互通的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加快推进健康医疗数据中台建设与数据运营模式创新,推动电子居民健康卡及多卡互认与融合应用,创新市民就医“一码通”、健康档案“一生通”、买药配送“一网通”、市民看病支付“一次付”、院内生活“一码融”、疫情防控“一码控”等便民惠民服务。完善基层卫生信息管理系统,构建以家庭医生签约为基础的基层卫生信息服务网络,打造更加安全可控、响应快捷的健康医疗云服务中心。

建设智慧教育云平台。根植智慧蓉城,以教育系统的基础数据、公共应用等为支撑,接入已有的各类平台、系统,汇聚跨区域、跨层级、跨部门的教育及相关领域数据,构建全市一体化“互联网+教育”大平台,为教育领域的态势感知、管理服务、决策辅助、监管监测、评价评估等提供有力支撑。
推进智慧教育示范。全面建设“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国家级实验区,推进“信息技术支撑差异化教学”“智慧课堂教学范式”“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典型学校”“数据化教与学评价”等创新项目,培育建设一批市级“智慧教育学校”。
建设智慧人社。建设社会保障卡“一卡通”融合应用管理服务平台,拓展社会保障卡服务功能。深化成都人社智慧治理中心综合主题和大数据主题建设,构建主动精准、便捷安全的“智惠”群众服务体系。建设智慧医保。建设医保基础资源平台,实施医保历史数据全量迁移、医保历史应用系统迁移,开展医保数据治理,为医保领域应用创新提供支撑。推广医保电子凭证应用,加强以医保电子凭证为核心的应用开发和场景推广。
建设智慧民政。推进智慧民政管理平台建设,打造民政业务数据平台,聚焦养老服务需求、养老服务设施,推动社会救助、智慧养老等应用场景建设,推进智慧养老院和智慧养老社区建设。
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建设5G 全息指挥平安示范社区,推进重点区域智慧社区管理平台建设,形成一批智慧应用场景示范社区,推进天府智慧小区建设,建设小区(院落)智慧防疫、小区信义治理等特色智慧场景。建设TOD 智慧社区等项目。提升信息无障碍水平。尊重少数人群无法开展数字生活应用的权益,为老人、残障人士等信息弱势群体提供线上公共服务相应的传统受理接口。加快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公共区域信息无障碍配套设施建设,打造包容性数字生活环境。扩大适老化智能终端产品供给,打造一批信息无障碍数字化产品。
(八)提高信息化开放合作水平
重点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成都都市圈建设部署,积极融入国家区域协同战略,深化数字经济等信息化领域开放合作,形成内外联通、合作共赢的信息化开放体系,支撑成都建设区域合作和对外开放典范,打造国际门户枢纽。
1.联合共建高效畅享智慧都市圈
充分发挥成都带动作用,推动成德眉资信息化一体化发展,共同打造智慧都市圈。加快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布局,协同推进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共建共享。共同探索都市圈数字化协同治理模式,推动城市基础信息互通互信、数据共享共用,实现高频政务服务事项“跨城通办”模式,共同推进“一网通办”,打造高效畅享都市圈。推动实施都市圈智慧教育平台建设、互联网医疗协同工程,加速实现公共服务资源共建共享。推动四地重点产业人才评价互认、“政金企”信息共融互通,共建都市圈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2.协同共建成渝数字双城经济圈
推动成渝地区信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实现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国家枢纽节点双城功能协同、数据互通,加速共建成渝地区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加快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共创成渝软件名城。共同探索建立统一标准、开放互通公共应用平台,推动双城经济圈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共用,加强跨区域城市协同治理。构建成渝地区信息领域协同创新体系,推动共建一批创新平台和综合性检验检测平台,联合开展信息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合力打造数字产业新高地。推动两地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建立跨区域信息化人才联合培养等交流机制。
3.促进重点区域信息化联动发展
深化与东部沿海地区交流互动,重点强化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经济带等区域重点城市信息化合作,共同探索发展字碳中和,推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链上下游对接,探索信息领域技术创新合作模式。围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5G、大数据、区块链、数字文创等重点领域,推动与国内知名高校院所、创新团队开展多层次对接合作,促进信息技术创新资源流动
和产业深度合作。推动与北京、上海、合肥、深圳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及相关城市科学城创新协同、成果对接、平台共建和资源共享,积极探索创新合作新模式,携手打造信息领域科技创新共同体。
4.全面深化信息化对外开放合作
抢抓“一带一路”和RCEP 等重大机遇,加强与海外城市在信息互联互通、信息技术创新和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合作。建设国际性区域通信枢纽,增强国际门户枢纽功能。大力发展网络视听、数字文创等数字贸易新业态,推进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和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积极融入“数字丝绸之路”。支持外商投资企业在蓉建立区域总部和创新研发中心,鼓励在蓉高校院所、龙头企业深度参与信息领域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积极加入国际重大核心技术开源组织,参与国际数字技术和数字产品竞争、国际标准合作共建。积极举办中国国际软件合作洽谈会、中国网络视听大会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论坛、展览和赛事活动,提升高端资源要素运筹能力。
(九)强化网络空间安全保障能力
提升网络综合治理能力,深入推进数据、新技术和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安全防护,构建网络安全综合防御体系,提高网络空间安全保障能力,构筑超大城市安全运行坚实防线。
1.构建网络综合治理体系
深入开展网络文明创建活动,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向网上延伸,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营造风清气朗的网络空间。严格执行互联网法律法规,严厉打击网上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依法推进城市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确保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加强互联网领域信用建设,建立网络平台用户信用档案,广泛动员全体市民共同参与网络生态治理。
2.加强网络数据安全管理
严格落实数据安全管理法规制度、数据分级分类安全保护制度和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法规要求,统筹推动数据开发利用、隐私保护和公共安全。构建覆盖数据采集、传输、存储、使用、删除及销毁全流程一体化协同安全保障体系。针对党政机关、数据中心、互联网企业、重点行业企业等主体开展数据安全自评估,增强数据安全预警和防护能力。加强数据跨境流动安全评估和监督,支持在蓉企业参与数据安全相关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
3.强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防护
深化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制度。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认定,建立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资产清单。建立健全跨部门协调、跨领域合作、跨行业协同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机制。构建以密码技术、可信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为核心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体系。强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供应链安全管理。防范新技术新应用安全风险,推动新技术新应用安全评估保护和管理标准落实,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区块链等领域安全监测和防护能力建设。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党对信息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把信息化发展摆在工作全局中更加突出的位置,坚决把中央和省委、市委的要求贯穿到规划实施的各领域和全过程,加强顶层设计、总体布局、系统推进和督促落实。在市委的领导下,不断提升信息化工作统筹协调水平,推动各区(市)县、各部门工作协同、上下联动,高质量实现全市“十四五”信息化发展目标。
(二)推动体制机制改革
深化信息化领域管理体制改革,健全信息化部门统筹协调机制,明确相关部门在信息化工作中的责任范畴,推动建立健全信息化领域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充分利用“互联网+政务服务”提高信息化领域管理效能。完善信息化领域管理机制,推动信息化领域重大事项、重大工程落实落地,鼓励行业协会等专业力量参与监管。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信息化企业,激发非公有制信息化企业发展活力。
(三)健全人才支撑体系
支持在蓉高校发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加大对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新型学科建设支持力度,探索跨领域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靶向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信息化领域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设立数字
化人才培育基地,建立健全政产学研企联合的信息人才培养体系。搭建人才交流平台,推动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同步协调。以全市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为依托,广泛引进信息化领域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在蓉创新创业。探索实施首席专家、特聘研究员选聘制度。加强全市信息化领域新型智库建设。
(四)强化资金投入保障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支撑作用,加大对信息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重大装备材料研制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债券、基金等金融品作用,支持硬核科技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债券、资产证券化等方式融资。积极发展企业信用、数据、上云量等新型信贷融资产品与服务,形成多主体、多模式、多产品的信息化领域企业融资体系。进一步完善市级基金体系,支持企业与资本市场对接,发挥成都市重大产业化项目投资基金对项目招引落地的支持作用,综合运用创业投资、风险投资等多种方式加大对信息化领域的投入力度。
(五)优化数字营商环境
建立健全信息化领域新产业新业态包容审慎监管制度,探索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新模式分类监管制度,推行沙盒管理、设置柔性边界,最大限度赋予新业态容错试错机会。探索建立新兴领域成长型企业名录。建立健全新业态发展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和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机制,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发展示范园区。鼓励高校院所和高科技企业建设数字经济领域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载体,营造协同共生的数字经济发展生态环境。
(六)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建立健全规划监测评估机制,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及时报告规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和评估结果。构建规划与政策协调联动机制,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本规划重大任务、重点工程的支持力度。建立信息化规划协调推进机制,优化与有关部门的协同推进模式,确保在主要目标、发展方向、重大工程等方面协调一致,形成规划实施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