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市“十一五” 信息化发展规划
来源:echinagov 更新时间:2012-04-14
  前言

  2006~2010年,是我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第11个五年计划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市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新台阶,我市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为下个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在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国际环境中,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供求关系、体制环境、对外经济联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面向新世纪,我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必须要有新的思路、新的战略和新的举措。按照国家、省和江门市关于做好“十一·五”规划的要求,制定《开平市“十一·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规划》(以下简称《信息化规划》),作为《开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计划》的一项专项规划,对于组织和动员全市人民,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信息化建设具有战略性、长期性、整体性的特点,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信息化规划》根据国内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以及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特点,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紧密结合我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以“信息强市”战略思想为核心,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信息资源,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工业化的水准,把物质生产与信息、知识生产相结合,硬件制造与软件制造相结合,传统经济与信息网络技术相结合,大力推动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信息化规划》在突出宏观性、战略性和政策性的同时,注重先进性、科学性、规范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经济性。指标总体上是预测性、指导性的。整体上提出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和战略,确定了重点任务,规划了重大工程项目,明确了对策措施,并对2011—2015年,提出了轮廓性的远景目标,以保持信息化建设的连续性。

   一、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十五”期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中央一系列重大决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机遇,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04年,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运行质量同步提高,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健康发展。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34.3亿元(当年价),比上年增长10.3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34亿元, 增长2.5%;第二产业增加值66.46亿元,增长11.2 %;第三产业增加值54.50亿元,增长10.9%。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9.9:49.5:40.6,第一产业占的比重有所下降,第二产业仍居主导地位,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上升。按户籍人口计人均生产总值19718元。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04亿元,全年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65.32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26.97亿元。我市工业起步较早,发展较快,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有化纤、纺织、五金、食品、电子、医药六大支柱产业。与此同时,全市人民紧紧把握世界和我国信息化浪潮的脉博,信息化建设有了长足发展。

  (一)、电信业发展迅速
    我市是广东省内一个重要的电信传输交换中心,是江门地区的长途交换局所在地。到2005年7月,城乡电话总容量为27.1万门,目前有到户电话约21.4万门,市区至各乡镇农话中继电路1962条。全市光缆线路皮长共1150KM,纤芯长度12800KM,互联网出口带宽达10G。移动电话已达到服务项目不断增多,信号实现了无缝覆盖,古人“顺风耳、千里眼”的梦想已成真。

  (二)、广播电视覆盖率大大提高
  目前,我市正式开播的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基层有线广播电视站13个。有线电视用户15.9万户,有线宽频用户8000多户。全市广播电视综合交叉覆盖率达到97.5%以上。广播电视中心大楼建成投入使用后,大大提高了节目制作和播出质量,广播电台平均每周播出时间143.5小时,无线电视平均每周播出时间42小时。有线IP城域网的光纤已覆盖全市城乡,现有光纤皮长1298.2公里,光纤芯长15163.3公里,已达到百兆到楼宇,十兆到用户的接入标准,实现各种业务网络的无缝连接,为广大居民和企事业单位提供了高速、优质、可靠的宽带互联网服务。完善的基础网络为我市加快信息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以电子政务建设为重点,推进全市信息化的基础建设
    为打造公平、高效、公开、为民的政府,2001年,市委、市政府决定从建设电子政务入手,推动全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
    1、投入一千二百多万元,建设“数字政府”网络中心平台
    为了尽快地实现政府职能的现代化转变,为了更好地为公众服务,2001年,市委、市政府投入一千二百多万元,在市行政大楼建设“数字政府”网络中心。网络中心是我市电子政务系统和其他行政业务应用系统的基础平台,目前拥有各类高端服务器21台、系统容量达4.2T,千兆核心路由交换机2台、千兆楼层交换机28台、端口总容量达832口。整个网络可承载全市行政业务运行和其他社会化的信息传输服务,使之进一步完善了我市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环境。
    2、政务网络的建设初具规模
    我市将政务网络建设作为各镇(办事处)、各部门的“一把手”工程来抓,形成全市信息化建设的热潮:一是市政府大院内的行政综合大楼、人大楼、政协楼、档案楼、人民会堂等通过16芯光纤全部联网;二是全市各镇(办事处)和各政府部门都已完成局域网的建设,所有的镇(办事处)、49个部门制作了自己的网页;三是各镇(办事处)、各部门通过光纤的形式连接到“数字政府”网络中心,形成了一个以市委、市政府为核心,横向连接市直所有政府部门,纵向上连江门市、下连各镇(办事处)的广域政务信息网络。政务信息网的建成,为开平经济和社会发展创立了一个虚拟的优良环境。
    3、政务信息资源的整合逐步规范
    近年来,我市逐步规范的政府信息资源交换、共享和利用,依托“数字政府”网络体系,按照“统一规划,协同建设,分级管理,资源共享”的原则,整合全市数据、业务和网络资源,在“中国开平”政府门户网站上建立了网上政府的基本框架,实现了跨平台、跨部门的政务信息资源的整合。“中国开平”不但链接了各镇(办事处)、各部门的政府网站,而且还把我市的一些著名网站和各行各业共960多个企业网站也层层链接起来,使“中国开平”政府门户网站成为我市网站群的总枢纽。“中国开平”不断健全网站信息维护机制,设立门户网站编辑部,总体负责主网站栏目策划、内容组织、信息发布、日常维护和对子网站的监管;政府各部门负责各自子网站的信息发布,并按门户网站的要求,负责向主网站加载和更新相关栏目信息。由于内容日益丰富、新闻资料更新及时,已成为具一定知名度的地方政府网站,目前浏览量已达100多万人次/每年的水平。2003年被评为全国地方政府优秀网站,排名第37位;最近在全国城市电子政务应用调查中排名第10位。
     4、大力推广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应用
    为了充分挖掘“数字政府”网络的潜力,我们大力推广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一是不断开发和推广新的应用软件。以公文流转为核心、覆盖各镇(办事处)和各政府部门的“数字政府办公系统”,自2003年10月1日正式使用截至今天,共发出公文1732份,系统运行稳定,提高了行政效率,降低了行政成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大力推广电子邮件系统和内部即时交流QQ等通讯软件,便于加强部门间的沟通与资源共享,既节省了办公经费、又提高了办事效率。二是把各部门的应用系统纳入“数字政府”网络平台上,进行统一管理。目前,各镇(办事处)、各部门的相关网站、计生和人口管理系统、水暖电子商务系统、教育信息化系统等,都已在“数字政府”网络平台上运行顺畅;我市正筹划建立的行政审批系统、“12345”网上市民投诉处理系统、智能应急指挥视频会议系统、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城市一卡通工程等,也将按计划纳入“数字政府”网络平台上运行。三是充分利用电子政务网现有的网络资源,构建各部门的业务网络体系。早在2001年,市委、市政府就发出文件,规定凡是财政投入的新建信息系统,原则上应将实现信息共享作为信息化项目审批的必要条件之一,决不允许任何部门在统一平台外独立建网,另搞一套,以防止重复投资,造成浪费;并要求各部门、镇(办事处)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现有的网络平台条件开展业务。目前有发改局、劳保局、计生局、教育局、水利局、口岸办、公用事业局、体育局、统计局等等部门,其内部业务系统通过“数字政府”的网络体系,建立了与上级业务垂直联通的网络,使之沟通上下、联通内外,避免了单独建网的复杂工程和昂贵的网络连接费,效益显著可观。
    5、全面对党政机关公务员进行信息技术培训
    为保证政务信息化的实施,2001年,我们对全市科级以上干部进行因特网知识培训;2002年我们开展全市所有公务员计算机知识“三会”和“数字政府办公系统”应用培训。通过培训,使各级领导、工作人员提高了计算机操作水平,增强了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树立了正确的信息化观念,为更好地推进我市的信息化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三次培训合计达6000多人次。

  (四)、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成效显著
    在推进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我们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近年来,我市每年都召开全市企业信息化工作会议,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并在2003年树立了涤纶集团等10家企业为“开平市企业信息化示范单位”, 2004年上半年,我们通过各种媒介宣传该10家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做法,为全市企业信息化树立了榜样,以点带面,对企业信息化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出现了你追我赶,你带我学的好氛围,使我市企业信息化向着多方面推进:
    1、利用因特网开展业务,电子商务已全面铺开
    电子商务是企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它是对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三流的整合,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了能适应市场的发展趋势,我市的企业已基本接入了因特网,全市已有1500多家企业在因特网上设立了网页,通过网络发布、传递信息,扩大市场交易。不少企业已经开始利用因特网开展B2B、B2C等电子商务活动,通过因特网建立敏捷供应链,使用网上洽谈、网上询价、网上成交、网上促销、电子支付等手段,以降低采购和销售成本,依靠传真机和跑腿出差的方式正逐步减少。鸿兴五金橡塑制品公司深知电子商务就是一种新型的经济活动,并早在1998年就在欧洲设立了网站,尝到了电子商务的甜头,迎来了一批批外国客商,做成了一笔笔的生意。奔达纺织有限公司通过网络可以快速查询仓库的库存资料,实现零库存,实现资源的优化管理,降低了生产成本。水口水暖卫浴网率先在水暖卫浴行业创建电子商务试点,依靠现代信息化网络技术整合各种资源,逐步完善网站功能,使网站的运营进入良性循环阶段,企业会员可随时享受着便利的电子商务功能。
    2、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辅助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的运行效率,近年来,我们的大力推广应用,全市已有75%的企业运用计算机技术对生产、财务、人事等方面进行管理,使管理工作规范化、系统化、自动化,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使企业的管理工作走上良性运转轨道,从而为其快速发展奠定基础。涤纶集团、依利安达公司、华艺卫浴等多家试点企业已基本完成ERP系统的建设,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对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成控制,通过对企业现有流程的分析,实施业务流程重组,建立面向流程的管理模式,合理调配资源,降低运营成本,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整体竞争力,提高企业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3、企业在生产当中广泛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生产自动化技术
    作为国家三大产业基地的我市,目前有39%的大中型企业开始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CAD/CAM)系统,彻底摆脱企业传统的工艺手段,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的产品的开发设计和成品质量,最大限度地缩短产品设计和制造周期,使企业的经济效益、技术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海鸿公司从最初的推广应用CAD/CAM平面绘图到应用二维软件进行二维图纸设计,再到现时配合三维CAD/PDM实体设计,快速、形象、准确地表达产品的外形和结构,给客户直接在计算机上进行评审、确认,大大缩短了产品的设计周期,保证了新产品的顺利开发。
    4、试点工作取得成功
    2003年8月,我市涤纶集团、依利安达电子有限公司、海鸿公司和水口水暖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被认定为江门市信息化试点企业,其中,水口水暖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被定为江门市企业信息化示范单位。

    (五)、全面推进了各领域信息化的发展,营造优良的投资环境
    由于抓好了电子政务建设,有力地推动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带动各类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发展,为我市招商引资营造了一个优良的投资环境。目前,通讯和广播电视的光纤已延伸到所有村委会,移动网络也遍及城乡,国际互联网终端达4万多户,2004年信息化综合指数55。
    1、教育信息化建设如火如荼
    从2003年12月起,我市组织专门力量,制定我市教育信息化方案。2004年2月,由广东省信息产业厅组织专家对《开平市教育信息化规划方案》进行论证,认为方案充分考虑利用现有的各种信息化资源和成果,重视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对于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符合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开平市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因而获得一致通过评审。2004年下半年,我市组织专门力量,开展该方案的实施工作,开局良好。2005年9月,“开平教育信息网”网络中心通过了调试,目前正在试运行;教育资源库的选型已通过了专家鉴定。目前全市中小学已装备计算机3794台,计算机室71间,多媒体电教室22间,计算机网络69间,校园网12个,多媒体交互式双向闭路电视系统4个,已有85家中小学已通过光纤接入教育信息网络,逐步实现“校校通”。
    2、农业信息化试点市取得成功
    2002年,我市被省定为农业信息化试点市。市委、市政府对农业信息化作了全面科学的规划,并拨出了专项科技资金进行开发。2004年2月26日,我市的开通了农业信息网,该网可提供最新农业生产、优良品种、农产品市场,农村经济等信息,并可进行实时网上交易,并将逐步开发农业监察、预测、预报、预警等功能,建立完善的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该网的开通,对于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现代化进程,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3、劳动和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作为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核心系统,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即金保工程)是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12个重点工程之一。2000年8月,我市成立了市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设领导小组,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劳动合同管理力度,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维护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目前,在“数字政府”网络平台支持下,我市社会保障信息系统逐步完善,全市已初步建成了开放、规范、高效、安全的大社会保险业务计算机管理网络,建立了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失业保险等五大险种业务的“五险合一”电子政务系统。各种保险业务的变更、待遇发放、参保单位和参保人的基本资料录入和各种统计报表的打印等,都由可以在该系统完成,通过网络,广大参保单位可以方便地申办包括增员减员、停保、申报工伤、待遇申请、申报缴费工资等社会保险业务,查询、管理本单位参保人员的资料。各参保人个人也可通过互联网随时查询本人的基本参保资料和个人账户等情况。
    4、人口与计划生育系统运作正常
    人口与计划生育信息网络依托“数字政府”专网实现了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信息化,全面建成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局域网和计生信息网站,实现省、市、县(市)、镇四级数据互连,实现资源共享。建立并运行“育龄妇女”、“流动人口”、“生殖健康”、“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计生信访”等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实现辅助领导决策、落实人口计划和各项管理工作、引导基层开展计划生育和生殖保健服务、向社会提供人口信息服务四大功能。帮助我们转变了职能,提高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全面提升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综合决策、综合服务的能力,更好地为育龄群众服务,为我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5、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方兴未艾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整合,通过网络最大限度地为社会公众享用文化的工程。我市目前正充分利用信息基础网络的优势,依托“数字政府”网络平台,建立数字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美术馆等网站,并设立一批网上演舞台、电子阅览室和多媒体阅览室,形成上联省、江门市,下联各镇(办事处)的“开平数字文化网”。这对于宣传我市侨乡文化、发展我市经济开辟了一个不受地域、时空限制,快速的文化传播渠道和信息平台。
    6、信息化为“申遗”造势助力
    开平碉楼体现了特定时代特定地域里中外多元交融的文化,是独特历史文化建筑的艺术长廊,是我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项目之一,也是我市发展旅游业的支柱景观。开平旅游网、开平碉楼网等优秀旅游网站的建成,将开平碉楼、立园、欧陆风情街、温泉渡假村、孔雀湖、南楼、开元塔、世纪之舟、商业步行街等等旅游景点一一推上互联网,为宣扬开平碉楼文化、为开平旅游业开辟了网上的宣传基地,为开平碉楼“申遗”造势助力。

    (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发展有了良好开端
  由于加大了电子信息产业招商引资的力度,全市电子信息产业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初步形成了我市的支柱产业之一。

  (七)、软件业发展有了良好的开端
  经过近几年政府引导与培育,我市软件开发、系统集成业有了良好的起步,软件业从无到有。目前制造业管理软件、人手井管道集中管理系统、商业销售软件、纺丝定长定重系统、IC卡一卡通系统、酒店管理软件、政府网上采购系统等网络应用软件均系我市自主开发的。

  (八)、困难和问题
    1、认识不足
    目前,我市相当一部分领导干部特别是单位的第一把手对信息化一知半解,对信息技术一窍不通,甚至存在片面的认识。有的认为学习信息技术是年轻人的事情,信息化也是下一代的问题;有的认为信息化对于实际工作没有多大的帮助,搞与不搞都不重要;有的认为信息化只是一种潮流,不用去追;还有不少人对信息化建设的意义认识不充分,对如何开展信息化缺乏了解。如何把信息化与工业化结合起来,加快现代化的步伐,如何增强广大干部对信息化的认识理解,结合实际加快开展信息化建设,是我市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2、缺乏统筹规划和协调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我市还缺乏统筹规划、缺乏整体协调,部门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现象仍然比较突出。行业间壁垒森严,条块分割严重,各部门自成系统,信息资源呈“离散型”,党政机关面向公众提供信息服务的开放型数据库不多;各类信息服务普遍存在范围狭窄、方式单一、缺乏全局观念、无法实现规模经营;信息资源开发队伍缺乏;信息的存贮、更新、转送和再加工困难重重,信息市场未成熟,须加强培育发展。
    3、应用水平还比较低
    我市信息网络应用水平与先进地区比较还较低,企业信息化的效果还不理想,尤其是中小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远没充分调动起来,企业信息化的技术服务支撑体系还很不完善。电子商务发展受制于企业信息化的程度、信用问题以及物流配套等方面的不足,相关配套法规不完善,无法通过网络实现信息流、资金流的快速整合与处理。各部门在开展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着重硬件轻软件的思想,忽视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资源共享意识。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方面,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还不够。
    4、创新能力不强
    我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研发能力不足,创新能力比较落后。在计算机、通讯设备、软件等关键产品的技术研究、开发、生产规模上不适应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需求,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大部分企业规模偏小,产品利润率低,研发实力薄弱,长期停留在加工、组装的阶段,对外依存度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还比较薄弱。软件和系统集成业还滞后于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需求,软件企业还很弱小。
    5、人才短缺
    信息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力量和专业人才队伍还相当薄弱,信息化专门人才,特别是软件开发、网络管理人才比较短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更是奇缺。随着全国改革开放,各地经济迅速发展,我市原来吸引外地人才的一些优势相对改革开放初期来说是在不断减弱,加上人才培养需要较长一般时间,特别是。人才是制约我市信息化发展的最关键因素。
    6、机构、法律法规不健全
    信息化管理架构不健全,市政府在信息产业方面的政策倾斜与扶持力度不够。在信息化有关的法律法规方面,还很不健全,这也是制约信息化发展主要因素之一。
    7、地区发展不平衡
    地区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也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信息化建设也不例外。我市地域信息化发展不平衡现象比较突出,由于区位、人口素质、管理水平、技术水平、投资环境以及经济结构等各方面的差异,造成仅市区三埠的信息化水平相对较高,一些偏远镇区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还比较低,信息基础设施还很薄弱。

   二、面临的国内外环境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化程度和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二十一世纪,信息技术革命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继续深入发展,产业革命不断深化,信息化将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
  物质资源是有限的,人类要实现持续的发展,必须在资源开发和利用上找到新的途径。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能够将潜藏在物质运动中的巨大信息资源挖掘出来,加以利用。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与物质资源同等重要的资源,其重要作用正在与日俱增。信息高速、广泛传送的特点,使世界形成了一个没有边界的信息空间。万水千山,天上人间,信息广泛传送。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电子商务、电子邮件、虚拟现实的发展,使人们的生产、学习和生活方式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随着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不断推进,物质生产与知识生产相结合,硬件制造与软件制造相结合,传统经济与信息网络技术相结合,将形成推动二十一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当今世界,大力推进信息化已经成为各国、各地区发展战略的制高点,纷纷针对国情、区情制定了本国或本地区的信息化战略和行动计划。
  在日益激烈的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的较量中,我国面临着国际关系中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和经济、科技上同发达国家差距的压力,能否加快信息化进程,在国际合作与竞争中取得主动,将决定我国在二十一世纪的地位和前途。世界各国的信息网络化水平目前还很不平衡。发达国家具有信息技术优势,拥有越来越多的信息资源,成为信息富国。发展中国家信息技术相对落后,不仅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在信息化方面也相对贫困。我国工业化的任务尚未完成,又面临实现信息化的艰巨任务。信息化是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党的十六大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就将信息化放在了更高的战略地位,将信息化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手段。这要求我们今后要大力推进改革和创新,加快做强信息产业,深入有效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信息技术应用,充分发挥信息化的带动作用,切实转变高消耗、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高成本、低效率的经济社会管理方式,实现低成本、高效率、可持续发展。
  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环境和严峻挑战,我市要实现新世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必须要有新的思路、新的战略和新的举措。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面向新世纪,要实现我市的腾飞,经济结构的升级,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仅靠工业化显然是不可能的。只有在加快工业化的过程中,高举信息化的大旗,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对落后的产业结构进行升级改造的步伐,实施“信息强市”,才能再创新的辉煌。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我市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新飞跃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的信息化水平与其百强县(市)的地位和形象是不相适应的,不少百强县(市)的信息化水平已经大大超过我们。因此,我市必须从全球和全国新世纪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三、信息化建设指导思想、目标和战略

  (一)、指导思想
  根据国际国内发展环境的要求,遵照国家、省和江门市总体发展战略部署,紧密结合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计划提出的目标,我市信息化建设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突破自主关键技术,突出发展优势产业,增创信息产业的新优势;大力推进信息化应用,加快信息化体制创新,强化信息化资源整合与共享,形成产用互动发展的新格局;大力优化信息化发展环境,加快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信息化人才培养和聚集,营造信息化发展新环境。

    (二)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市场导向。加强统筹规划,强化资源整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信息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与导向性作用,促进信息网络的互联互通与信息资源的共享。
    扩大开放、强化创新。扩大国际国内合作,广泛采用先进适用的信息技术。加大研发力度,增强创新能力,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
    分类指导、协调发展。鼓励经济发达地区率先发展,扶持经济欠发达地区创造条件加快发展。强化区域合作,促进信息化协调发展。
    务实高效、安全可靠。结合实际,突出应用,讲求实效,避免形式主义和重复建设。加强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加强信息安全技术体系的建设,保障信息化健康发展。

  (三)、建设目标
    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我市信息化的发展目标是:要着力抓好现代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加快信息技术普及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以“数字政府”建设为龙头,加大资金的投入,到2010年,基本建成面向未来、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技术先进、运营高效、安全可靠、覆盖城乡的新一代高速宽带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促进电子信息技术对落后的产业进行升级改造,在信息技术产品生产和高附加值产品加工领域的信息化取得突破性进展,企业信息化取得明显成效;“数字开平”初步建成,成为可支撑我市国民经济发展的信息化体系;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提高计算机和网络普及程度,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公众领域的信息化程度显著提高。在信息环境、管理体制、政策完善等方面达到先进地区的水平。信息化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主导力量。实现关键信息技术、信息化体制性障碍和数字鸿沟三方面的重大突破,使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迈上新台阶,信息化的总体水平居江门市地区前列,信息化指数达65。

  (四)、实现信息化目标的基本战略
  为实现上述目标,加速我市信息化的进程,必须以信息网络建设为基础,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以信息技术应用为龙头和切入点,推进政府信息化、产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社会公共领域信息化和家庭信息化。实现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基本战略是:
  1、需求驱动战略
  信息化要瞄准各部门、各领域的现实需求,以各种有效益的实际应用为突破口,避免单纯技术观点和盲目贪大求洋的倾向。要努力改变信息技术知识和其他专业应用知识的分离的状况,克服影响信息化建设取得实际效益的障碍。要使各部门、各企业成为信息化的主体。在确定信息化项目时,一方面,要与国内外先进水平进行比较,找出差距;另一方面,要密切结合我市的实际需要,以能否取得直接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作为第一原则。要制定政策,鼓励应用,加大需求驱动的力度,使信息化更为扎实地向前发展。
  2、产业化战略
  无论是信息技术的应用,还是软件开发或信息库的建设,都要遵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规律,按照产业化和商品化的要求组织实施。要建立有利于信息产业发展的管理体制和机制,积极推动研究与开发,使其尽快形成一定规模,并以此培育我市信息产业,使我市信息化建设具备持续滚动发展的能力。
  3、外向型战略
  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是以高度国际化为特征的。信息化建设必须以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为基础。我市地处珠三角,外资、合资企业不少,因此坚持走外向型发展道路具有特殊意义。在我市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多种方式的国际合作;另一方面,也要从周边地区和国内其它地区吸引资金和技术,通过与外地的分工和合作,逐步提高电子信息产品加工、组装和机电一体化产品生产的能力,加速我市信息化进程。
  4、跨越式战略
  我市工业化的水准不高,信息产业发展滞后,信息基础设施薄弱,信息化总体水平与珠三角经济区域的一些先进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为此,我市的信息化建设必须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要大力汲取国内外信息化建设的先进经验,高起点、高标准的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快工业升级改造的步伐,大跨度的向前发展,使我市信息化的总体水平居江门市地区前列,成为全国信息化的先进县(市)。

   四、重点任务

  (一)、继续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
  政府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信息化。电子政务是一场深刻革命,势在必行。各镇(办事处)、各部门都要充分认识加快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自觉地从思想观念、管理方式等方面适应加快信息网络化发展的要求,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积极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加快行政管理信息化、现代化步伐,以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形势的需要。
  各镇(办事处)、各部门都要把推进电子政务作为一件大事,积极推进。要建立政府各职能管理部门的信息网络系统,建立跨行业、跨部门的综合信息服务网络系统,建立市政府决策支持系统。“数字政府”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信息化重点工程,通过它的建成,实现了政府各部门的网络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共享和办公自动化,提高办事效率,增进了市民对政府的认知和对政府的信赖,确保政令畅通,推动了我市的信息化建设。各镇区、各部门要切实按照市的总体规划方案,抓紧建设和完善政府部门内部网,并要实现各部门之间的联网,为政府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面向社会,政府还要建立利用公共信息网络为公众提供便捷服务和业务活动的信息网络系统。政府管理信息化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既要突出现实性、应用性,又要有一定的超前性,充分考虑到未来发展的需要,高度重视和切实保障各个信息系统的安全。

  (二)、加快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
  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筑全市统一的,由传输网、接入网、交换网、业务网以及相应的网络管理系统组成的公用信息网络平台。要在完善已有光纤网的基础上,逐步建成市、镇、村三级的,以光纤和移动通信为主、以卫星与微波为辅的,天地一体互为备用的高速宽带传输网。逐步实现在市区光纤到大楼、光纤到大用户,农村光纤到大用户、光纤到各村民小组。积极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提供宽带化、个性化、智能化的信息服务。推进电信、电视和计算机三网融合。建立健全利益分配机制,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提高利用效率。提升电信行业的普及程度、服务水平和监管力度,加强网络文化治理,规范网络传播秩序,促进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继续发展电信传统业务,鼓励拓展电信服务新业务,开展多种类的移动增值业务。大力推动宽带无线上网,积极配合上级部门进行宽带无线接入与宽带移动通信的频率规划和标准研究,鼓励多样化的宽带无线接入技术与系统的试验和应用。全面推进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推进电视台、广播电台的节目制播数字化、网络化改造工作。加大广播电视信息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力度,建设以“媒体资源中心”为核心的广播电视传媒业务平台,积极开拓增值服务。大力发展信息内容产业,加快经营性信息资源的市场化开发,促进公共信息资源的再利用。制定信息资源产业政策,建立信息资源开发机制。逐步开放网络服务市场,大力发展网络服务业、信息咨询服务业等行业。发展积极健康的互联网文化娱乐,开发健康有益的网络游戏产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促进通信设备制造、电信运营与广播电视行业之间的合作,实现对产业的拉动和提升。
    目前,各通信单位都在道路或人行道上各自开挖、各自建设,造成了道路的重复挖掘、多占多挖等浪费现象,由于地下资源的有限,经常出现位置有限,通信管道无法建设。况且人行道不仅仅是通信单位要铺设管道,还有人行道树、自来水管、路灯管线等设施都要占据位置,管道不下去,严重地制约了我市通信事业的发展,直接影响了通信的质量,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为了更加合理地规划城市地下空间,更加高效地使用城市地下空间,更加增强城市的美观,我们要通过政府行为来对通信管道实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和统一管理,并充分理顺各通信运营商之间的关系,更进一步的充分协调各种城市管线之间的矛盾,使整个城市的地下管线建设更加规范、有序。

    (三)、抓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
    1、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推进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加快建设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管、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农作物和农产品的预测预警、农业数据中心和数据支持等信息系统,完善农业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农业和农村经济预测预警、政府宏观决策和扶贫数字化管理系统,农业自然资源库、自然资源监测系统和农业信息资源保障系统;建设农业科技、农民教育、农村经营管理、多媒体技术等农业信息库。实施农村市场信息“进村入户”服务工程。建设全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应用系统。依托“开平农业信息网”,建立农业网上交易应用系统,推进农(副)产品网上交易。建设集价格形成、供需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粮食交易信息平台。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建设,鼓励和扶持建设特色专业应用系统。
    2、推进农村信息村村通
    整合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有关政策、机构人员等各种资源,制定信息交换和共享的标准,建立规范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实现市场、科技、政策等信息进村入户。加强信息技术在农村基层管理领域的应用,逐步构建服务于农村生产、商贸流通、劳动力转移、社会保障、医疗救治、素质教育等农村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信息服务系统。推广农村管理信息系统和乡镇财政管理信息化建设,推进村务公开,规范财务工作,强化村民对农村工作的监督,逐步实现农村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等各领域的信息化管理。充分利用各种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开展农村远程教育。配合乡镇体制改革,构建集基层组织建设与活动、村务公开与管理以及农业科技及市场信息于一体的农村信息服务平台,进行农村基础组织建设和社会管理信息化示范。

  (四)、积极推进传统产业改造
  在完成工业化的过程中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工业化的水准,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在改造传统产业方面有新的突破,是全市信息化建设一个重点任务。
    企业信息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是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推进企业信息化,有利于企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企业整体水平的提升、有利于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实现与国际接轨。企业信息化上不去,我们就没有资格谈信息化。因此,对传统企业,必须克服安于现状的思想,树立现代化的理念,舍得花大本钱投入信息化建设,以改造传统的生产和管理方式,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质量,加速产品的升级换代,推动企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过渡,加快企业的发展;对于现代化程度较高的企业,通过运用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制造资源计划、业务流程重组和企业资源规划等技术加强企业经营管理,通过开展电子商务,提高企业的物流及资金流的效率,以提升企业现代化水平。对于中小企业,由于其产品科技含量小,在经济大潮中难以经起风浪,更应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以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我们的企业唯有用信息化的手段来改造,才能站稳、才能提升、才能发展。
  要广泛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全市企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水平,建成与生产流程、市场营销、研究开发、售后服务、管理决策紧密结合的管理信息网络。要积极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提高产品开发和设计能力。在生产过程和关键环节要采用信息技术,提高工艺水平和过程控制水平,提高效率、提高质量、降低物耗、降低成本。要通过信息技术全面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企业素质。使全市的工业化水准迈上一个新台阶。

  (五)、大力推动信息技术产品制造业发展
  信息技术产品制造业是信息化的基础,发展信息技术产品制造业也是我市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我市要充分发挥优势,以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为手段,大力推动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发展。
  要寻找机会,积极发展全市的电子信息产品企业,积极培植电子信息行业的发育。大力推动和引导数字技术在现有模拟视听产品中的应用,加速模拟信号产品向数字化产品的平稳过渡。以需求为导向,积极推动数字家电和信息家电的发展。要以实用零部件的加工和产业化为突破口,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形成规模生产,加速产业化进程。同时,要以市场为导向,推动软件开发,促进软件产业化。要大力支持数据库管理系统、中文处理系统和网络管理系统等支撑软件的开发与生产。大力开发嵌入式软件系统。要鼓励各种所有制的企业参与应用软件的开发和社会服务。

    (六)、推进电子商务建设
    充分利用我市较发达的经贸基础条件和华侨众多的优势,以水口水暖卫浴电子商务项目建设为契机,乘搭“数字政府”的网络快车,积极探索电子商务网上支付的方法和途径。打破传统的行政隶属关系,按照专业化、一体化、标准化的要求,建立和完善物流配送系统、客户服务系统,进一步完善电子同城清算系统的建设,提供全面、安全、快捷的支付结算服务。加快企业信用库服务系统、城镇消费者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其他行业如农产品、纺织品、水产品、小五金、建材等领域的商务电子化,加快建立起电子商务认证体系,把我市建成江门地区的电子商务中心。

  (七)、大力推进信息资源开发
  信息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信息技术的发展源于人们对各类信息的需求。信息资源的开发是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开发好信息资源对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发挥信息化工程效益等有重要意义。
  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以市场信息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信息网络联机服务为主要手段的公益型和商用型数据库体系,为政府、企事业和公众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培育和发展信息服务业,推动信息服务市场化,使之成为我市国民经济各行业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行业。政府各部门的信息资源属于国有资产,政府各部门有责任和义务及时向政府及其他职能部门提供各种信息,作为政府管理和决策的依据。各行政事业单位要建设好各自的网页,把自身的职能、办事程序等在网上公布,推动政府对企业和公众的服务。《中国开平网》是市委、市政府的公众网,我们要依附此网,启动人口基础信息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信用数据库等的建设,实现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为市民提供方便、快捷的“一站式”服务,促进政务公开、公正和廉政建设,推动社会公平竞争,加快经济发展。社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以需求为原则,遵循价值规律,实行有偿服务,引入竞争机制,促进资源建设的良性循环。要建立和健全信息资源合理流通和共享的良好机制及管理体制。

  (八)、加快社会信息化步伐
  社会信息化是我市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加快推进社会各个领域的信息化,改善社会人文环境,促进社会全面发展,使我市加快迈向现代文明和谐城市。
  我们在抓好企业、政务、教育、金融、商务信息化的同时,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加快信息的采集、加工、传播、利用等各个环节的产业化步伐,推进信息技术在社区、家庭、个人生活方面的应用,促进信息资源的交流和共享,提高全市人民的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速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推进教育领域信息化,建立一个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结合的教育信息网络,提高全民教育水平。推进科技领域信息化,为各级管理部门、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提供全面、及时的世界科技发展动态信息,提高我市科研水平。推进文化领域信息化,为社会提供现代化的文化信息共享环境。推进社会保障领域信息化,为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现代化的技术支持和先进的服务手段,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推进医疗卫生领域信息化,为市民提供方便的医疗保健信息,提高医疗水平和市民健康水平。推进公安领域信息化,为社会治安提供现代化指挥和管理体系,提高公安办事效益,改善我市治安情况。

    (九)、推进无线电管理工作
  1、完善我市无线电管理的制度体系
    建立无线电长效监管机制,强化无线电监管。坚持频率、台站管理审批、监管并重的原则,完善台站管理和日常监测工作机制。科学合理利用频率资源,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应急抢险的要求。加强台站数据库建设,实现资料准确率达到98%以上。加强对与群众息息相关的公众移动业务的保障,确保通信畅顺;加强对卫星业务、广播业务的监管,防止不法分子破坏,维护社会稳定。
  2、加强无线电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完善无线电管理信息网
    进一步推进无线电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提高无线电管理的整体协调和应急处理能力。从高山监测站、沿江监测站、城区监测站三个层面构建全市无线电监测网络,实现全市无线电监测站联网,提高对重要业务和重点地区的无线电安全保障能力。推进无线电产业服务体系的建设。跟踪、研究无线电新技术的发展。有效整合频率资源,保障新技术、新业务发展对频率资源的需求,推进无线电新技术的应用和产业化发展。

   五、重大工程项目

  “十一五”期间,我市各个部门、各个领域都将面临繁重的信息化建设任务。为了实现我市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本规划共提出十项重大工程。确定重大工程项目的原则:第一,项目本身的“必要性、实用性、可行性和先进性”;第二,项目主要由我市自己组织实施。税务、工商、银行、电力等系统也是我市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但由于这些单位的信息化建设项目主要由国家有关部门统一组织实施,因而未在本规划中列出。从全市现有的经济实力和“十一五”时期的经济发展看,通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本规划所列十项重大工程是能够完成的。

  (一)、一站式行政并联审批系统
  1、建设目标
  以统一门户、统一标准、统一认证、互联审批为原则,实行“一个中心对外,一个窗口受理,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结,一次性收费”的办公模式。企业可通过网上审批门户网站、行政审批大厅和中介代理机构实现全方位的“一站式服务”模式。用户无论以何种方式,都只需到一个地点,就可以办理与政府相关的各种业务。在办理各个不同业务的时候,不必再填相同的信息。简化内容,方便申报,保证数据一致性。由多个部门联合审批的业务,审批材料和结果在审批平台内部自动流转,直至办理完成,如果手续、资料齐全,就不需用户再参与。通过项目建设,树立政府实行政务公开的新形象,架起政府与社会百姓的沟通桥梁,真正为百姓办实事;通过网上行政审批,建立起政府审批工作中心,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长效机制,将政府廉政建设、反腐倡廉落实到实处,实现政务办公透明化;利用政府专网构建科学、有效、务实的政府应用系统结构,展现政府对高科技的驾驭能力。通过实施网上审批项目,提高了工作效率,规范了部门工作制度,强化了监督体系,从而推动经济和全民社会事业的发展,为我市打造“服务型”政府的进程奠定了基础。
  2、建设内容
    (1)、各部门对行政审批中心的审批项目和各个部门的设置条件进行一次全面的清理,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项目的设置,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要明确、具体、详细地规定其审批依据、审批权限、审批对象、审批内容、审批条件、审批程序和审批时限以及要求申报的有关材料,并具有可操作性,特别要尽量简化审批程序,减少审批环节,并把审批时限压缩到最低限度。
  (2)、在“数字政府”网络建设的基础上,建设网上审批平台,实现“一站式”网上审批。
  3、进度要求
  2007年全部建成。
  4、承担单位
  市委办、市府办、市信息产业局。

    (二)、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政务在政府实际工作中已经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现在如果缺少了电子信息技术这个手段,或者说如果因为安全问题导致电子政务系统无法正常运行,大量的政府部门将完全无法进行正常的工作,将直接给地方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目前对电子政务安全问题进行研讨是十分及时和必要的。
  1、建设目标
    保护政务信息资源价值不受侵犯,保证信息资产的拥有者面临最小的风险和获取最大的安全利益,使政务的信息基础设施、信息应用服务和信息内容具有保密性、完整性、真实性、可用性和可控性的能力。
  2、建设内容
     (1)、建立异地灾难备份中心。选择远离“数字政府”中心机房的位置建立异地灾难备份中心,两地机房通过高速光纤互联,进行生产数据的实时热备份。一旦遇到地震、水灾、火灾、雷击等无法控制的灾害时,可以实现最快的异地灾难恢复,最大限度地保证数据的实时性、完整性和一致性,使电子政务系统平稳运行。
    (2)、建立身份认证系统。采用动态口令、IC卡认证、USB Key认证、生物特征认证等安全性更高的手段消除“用户名+口令”的传统登录方式带来的系统安全性问题。
    (3)、加强网络中心机房的安全建设。升级防火墙,有效监控内部网和外部网之间的任何活动,防止恶意或非法访问,保证内部网络的安全。购置入侵检测技术(IDS),通过从计算机网络系统中若干关键节点收集信息并加以分析,监控网络中是否有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或者是否存在入侵行为,采取相应的行动如断开网络连接、记录攻击过程、跟踪攻击源、紧急告警等,增强网络防御能力。增强防病毒技术,安装网络防病毒软件,建立一个全方位的病毒防范系统,保障电子政务安全运作。
  3、进度要求
    2006年完成。
  4、承担单位
  市委办、市府办、市信息产业局。

    (三)、移动电子政务工程
    政府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是从办公自动化到“办公无址化”。移动电子政务工程能让公务员实现随时随地处理公务,让市民随时随地联系政府。
  1、建设目标
    在现有的政府网络基础上,运用无线通讯技术,实现“无址办公”。
  2、建设内容
    利用“数字政府”网络平台,通过移动电话网络,为政府所有部门提供移动办公、内部信息发布、政务信息公开等服务。
  3、进度要求
    2006年完成。
  4、承担单位
    市委办、市府办、市信息产业局

    (四)、12345 政府热线
    为方便政府与市民的沟通与交流,密切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解决市民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开通政府热线电话“12345”,市民可以通过该热线向政府部门提出建议、意见或进行投诉、举报等事项。利用四通八达的电话网,建立政府与群众之间全天候的联系渠道,随时听取群众的意见、解决群众的困难、接受群众监督,当好人民的公仆。“12345”政府热线系统采用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建立综合的热线服务平台。通过该综合服务台,集中受理群众的意见、建议和投诉,及时解决了群众反映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并且提供政策法规,城市指南、办事指南、投资指南及查询有关部门职能范围等咨询服务,通过计算机和网络系统的支持,将所有来电的意见都详细记录,并且进行录音。同时,通过自动语音和自动传真系统,在无人值班的时候,可以记录来电者的电话号码,按语音提示实现政策法规查询、投诉处理结果查询、市长信箱留言、实时投诉录音。真正做到了每周7 天,每天24 小时的全天候值班。通过对信息的储存、汇总、分析,可有效地帮助领导对群众反映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量化的总结和分析,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且能有效地监督各相关部门的工作效率和工作作风,提高民众对政府工作的满意率,对维护党和政府形象,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1、建设目标
    建立政府与群众之间全天候的联系渠道,随时听取群众的意见、解决群众的困难、接受群众监督,当好人民的公仆,促进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管理型的转变。
  2、建设内容
    将传统的电话服务和互联网技术、CTI技术、全文检索技术、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等知识管理技术、网站信息管理及协同办公工作流技术等先进技术结合在一起,建立了统一的面向服务的综合性服务平台。
  3、进度要求
    2006年完成。
  4、承担单位
    市委办、市府办、市信访局、市信息产业局

    (五)、智能应急指挥视频会议系统
    智能应急指挥视频会议系统,可分为智能应急指挥和视频会议两个用途。智能应急指挥视频会议系统是一个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卫星通信技术、图形图像技术、电视监控技术、数据库技术及信息处理技术等为一体的先进、高效系统,以发挥信息共享、综合利用和联网运行的作用,一方面可为政府领导及时、全面、直观地掌握重大突发事件等的第一手资料提供快速信息通道,并提供决策信息支持手段,便于统一进行调度指挥,大大提升了政府部门应对突发事件紧急指挥的效率,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对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另一方面,在 “效率至上”的信息社会中,政府通过智能应急指挥视频会议系统,既省去很多路途的劳顿,又提高了办公效率、节省了差旅费用,充分体现出现代政府的办公自动化和电子化对提高政府执政效率的重大影响。
  1、建设目标
  利用现有的“数字政府”网络,建成网络视频会议及视频监控系统,使市领导在指挥中心甚至办公电脑上就能掌握全市各主要地段或突发现场的情况,以全面提高我市政务信息化建设与现代化管理水平。
  2、建设内容
    (1)、视频会议系统。主会场和各部门、各镇(办事处)分会场通过电子政务网可进行远程视频会议。
    (2)、视频监控系统。完成公安局、交通局、口岸、电视台等系统分布在全市各地的视频监控信号以及公安局的应急指挥车信号的接入与控制,完成以上各种信号的整合。
  3、进度要求
    2006年完成视频会议系统,2010年全部完成。
  4、承担单位
    市委办、市府办、市信息产业局、公安局、交通局、口岸办、电视台

  (六)、教育信息化
  中央在2000年全国信息化会议上提出:中小学校要实现“校校通”。广东省教育厅在教电(2003)号文件中也强调,要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实现“校校通”,通过“校校通”整合资源,优化资源,共享网上资源。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用5至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广东省建立全省的教育信息管理平台和资源库,要求全省的中小学各自通过租用盈通光纤与省资源中心联网,要求大珠三角地区的县市高标准、快一步。并制定出联网的时限,2005年前所有的中学和中心小学互联。在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的过程中,我们认真贯彻中央、省、江门市教育工作会议和省教育信息化会议精神,坚持以提高全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坚持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方针,坚持以实现教育现代化总揽教育改革和发展全局,大力促进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及学校管理中的普及与应用,全面提高学校管理效率和教育教学水平,从而加快了教育信息化的步伐,对我市整体推进教育现代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建设目标
    到2006年年底前,完成教育信息网骨干网和教育信息平台建设,实现“校校通”;完成等级学校校园网建设;建立好教育资源库,普及信息技术在教育及学校管理中的应用,全面提高我市教育教学水平和教育管理效率。
  2、建设内容
  按照国家、省和江门市的部署,我们所有中学和中心小学要用光纤连接起来,形成校校通,要依靠市政府的网络中心,形成教育城域网体系,并通过市网络中心统一连接到省教育厅的基础教育资源库,以实现资源共享,改革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开平教育信息网(www.kpedu.cn)是在市政府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加速我市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进程的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它对我市教育信息化具有战略性、长期性和整体性的特点,应根据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的特性,在系统的设计中要瞻前考虑,为日后的发展留有余地,能适应未来3-5年发展要求,能够承载多种宽带应用(如远程教育、远程图书馆、视频会议等),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高可靠性和灵活性。
  开平教育信息网在物理平台上采用先进的Internet/Intranet技术建立,所有应用系统都建立在这个统一的公共逻辑平台之上,构成开平市教育城域网。主要为全市所有中小学网络提供一个网络交换和信息资源共享的交换平台,提供统一的Internet出口、IP地址分配和域名管理,实现教育资源最大限度的共享,以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
  教育信息网包括网络中心平台、网络连接体系、各中小学的校园网和教育资源库四个主要建设内容。
  3、进度要求
    2006年完成。
  4、承担单位
  市教育局、市信息产业局。

  (七)、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整合,通过网络最大限度地为社会公众享用文化的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实施,对于巩固基层文化阵地,充实基层文化建设内容,活跃城乡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充分发挥文化信息资源在发展经济、提高各民族群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这对于宣传我市侨乡文化、发展我市经济开辟了一个不受地域、时空限制,快速的文化传播渠道和信息平台。
  1、建设目标
    以先进文化占领基层文化阵地,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丰富、活跃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内容涉及图书、文博、电影、文学、艺术、戏剧等各类文化信息。
  2、建设内容
  充分利用我市信息基础网络的优势,依托“数字政府”网络平台,建立数字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美术馆等网站,并设立一批网上演舞台、电子阅览室和多媒体阅览室,形成上联省、江门市,下联各镇(办事处)的“开平数字文化网”。实现优秀文化信息通过网络为大众服务的目标,并开展网上参考咨询服务工作,深化网络服务内容。
  3、进度要求
  2006年建成。
  4、承担单位
  市宣传部、市文广新局、市信息产业局。

  (八)、城市一卡通工程
    “城市一卡通”是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电子商务”和“电子货币”支付手段的日益成熟而提出的新概念。它是将城市公用事业各个行业统一起来,采用一致的付费方式,方便市民消费、提高运营企业的工作效率;在一定区域内,居民或游客持同一张IC卡能实现身份验证、流动消费支付、存储各类信息等功能,达到“一卡在手,生活无忧”的总体目标。“城市一卡通”也是市委、市政府“民心工程”的重要体现。建设数字化城市是城市一卡通工程项目的远期目标,IC卡作为信息的载体和接口,在“城市一卡通”工程项目中,通过向市民发行用于城市生活的IC卡,建立城市公共事业管理信息平台。将市民的生活信息和消费信息,通过使用IC卡进行数字化记录,反映到城市的相关的信息系统中,为城市信息的综合管理提供必要的数据与分析。有了这些信息,辅以其他手段,如:查询、统计,间接测算、决策分析等,为城市中的个人消费、企业经营及城市管理者的决策,提供了多方面有力的分析基础和指导依据。
  1、建设目标
    在城市公交车、出租车、停车场、公路收费站、加气加油站、福利彩票、商场、休闲娱乐场所、水电气、有线电视、电讯、旅游、医疗、社保、金融等领域,均可以实现刷卡消费,并保证各领域的身份认证和信息存储查询。
  2、主要建设内容
  采用先进成熟的计算机技术,依托“数字政府”网络中心,构筑城市一卡通应用的信息平台,以先进的多应用智能卡电子信息体系,代替传统的分行业、分地区人工信息体系,全力发展包括公交、水电、出租、煤气、加油、有线电视、旅游、劳保、低保、医保、社区管理等在内的涵盖城市范围的“城市一卡通”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统一规范、信息共享,一卡多用,为城市居民提供方便的服务,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
  3、实施策略
    “城市一卡通”先从公共交通入手,再逐步扩展到其他领域。
  4、进度要求
  2006年完成公共交通部分,2010年全部完成。
  5、承担单位
  市信息产业局牵头,由市交通局、市公路局、市文广新局、市公用事业局、市旅游局、市卫生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电信局、人民银行等有关部门完成。

  (九)、企业信息化振兴工程
  1、建设目标
  增强企业对信息化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引导和鼓励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积极采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改造生产过程,促进经营管理现代化,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开发高附加值的产品,推进电子商务,改善市场营销,提高信息化整体水平,实现企业升级和产业升级。
    2、建设内容
  (1) 在大中型企业,推进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开展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和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
  (2) 在重点企业,建立管理信息网络,推行计算机企业资源管理。
  (3) 开展以物资采购、产品营销、技术交易、人才培训为起点的电子商务活动。
    (4) 推动企业购置计算机系统,并在因特网上建立自己的网站,固定专人负责发布和采集网上信息。
  (5) 在“数字政府”网络中心公共信息交换平台上建立专门的企业信息化网页,系统地介绍国内外企业应用信息技术进行传统产业改造的做法和经验,推进企业信息化进程。
  3、实施策略
  (1) 有计划地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试点,充分发挥样板的示范作用,以点带面。
  (2) 举办企业信息化专题研讨、应用展示、技术推广和现场指导等活动,加快企业信息化的步伐。
  (3) 政策支持,保证信息化建设的资金。
  4、进度要求
  分期分批,五年完成。
  5、承担单位
  市信息产业局、市科技局、市经贸局、市工业资产经营公司。

  (十)、社区信息化工程
  1、建设目标
  在科技、卫生、环保、公安、社会保障、人口管理等社会领域,建设运行于市信息网络中心平台上的多层次、多功能、开放式的社会信息网络系统,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社会信息资源,提供高质量的社会信息服务,全面提高社会信息化程度,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使我市成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高度发达的县(市)。
  2、主要建设内容
  (1) 数字化城市工程。数字化城市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包括数据获取与更新体系、数据处理与存储体系、信息提取与分析体系、数据与信息传播体系、数据库体系、网络与计算机体系、应用体系(应用模型库等)、专用软件体系等十几个子系统。以数字化的1:2000(全市)和1:500(城区)的地形图构建系统的基础底图,分期分批加载全市的工业、农业、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矿产、城建、环保等专业地图和相关数据信息,并建立市政府所用的决策支持系统,实现全市城镇建设信息的数字化以及城市规划和综合管理的计算机管理化。
  (2) 建设科技信息系统。实现与“全国科技信息网”、社会公共信息服务网、图书信息系统以及国外科技信息系统等对接,形成全市科技信息服务网络,提供联机查询,为教学科研机构以及社会公众提供开放性的科技信息服务。
  (3) 建设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充分利用各医院的人才、技术、设备资源,形成具有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和急救等多种功能的信息网络,实现医疗卫生信息的共享,提高医疗诊断水平和治疗水平;构建方便、先进的卫生保健体系,为社会提供现代化、高质量的医疗卫生信息服务,提高我市医疗卫生水平。要在市级医院和重点镇医院建立或完善内部计算机网络,实现导诊、治疗、交费以及内部管理的网络化。要建立远程医疗或远程会诊系统。进行病人IC卡试点,与医疗保险系统配合方便公众就医。
  (4) 建设旅游信息系统。开发旅游信息资源,为国内外游客提供旅游信息咨询、信息网络导游、景点介绍、异地酒店预订等服务。
  (5) 建设环保信息系统。建立连接国家、省、市环保主管部门的信息网络,建立分行业的废水治理、粉尘治理、烟尘治理达标和停产企业数据库,建立地面水、地下水监测数据库以及新建项目审批、投产数据库。
  (6) 建设公安管理信息系统。全面实现市局、分局、派出所三级联网,并同省局和社会其它部门联网,积极推进“金盾工程”,大大提高公安信息共享能力和应用水平,为提高公安办事效率和科学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
  (7) 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开平市居民卡(IC卡)”的发行,将户籍管理、暂住人口管理、计划生育、劳动用工管理、人事管理、社会医疗保险、人口普查等有关人口信息集成,实现城市人口信息的现代化管理,使之成为政府对人口管理的统一界面,为政府全面掌握我市人口素质、结构、发展动态提供支持,为公民享受社会保障提供信息环境。
  3、实施策略
  (1) 社会信息化工程是具有综合性、复杂性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的领域广、参与的部门多,加之条块管理关系复杂,因此各部门必须大力协同,广泛合作。
  (2) 社会信息化工程涉及精神文明建设的大事,需要加大政府投资力度。
  4、进度要求
  到2010年全部建成。
  5、承担单位
  市信息产业局牵头,市委办、市府办、市农委、市建设局、市科技局、市国土局、市规划局、市水利局、市电信局、市卫生局、市旅游局、市环保局、市公安局、市劳动局、市公用事业局等分别负责实施。

  (十一)、基础数据库工程
  1、建设目标
  建设政府和公众需要的各个有关领域专用和综合数据库,为政府和公众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
  2、建设的主要数据库、进度要求及承担单位
  (1) 开平市宏观经济数据库。
  进度要求:2007年部分子库投入使用。
  承担单位:市发改局、市统计局。
  (2) 市内、市外的动态经济信息数据库。
  进度要求:2007年建成投入使用。
  承担单位:市信息产业局。
  (3) 开平市企业和产品数据库。
  进度要求:2006年收集企业和产品信息资料,2007年数据库建成。
  承担单位:市经贸局、市外经贸局、市招商局、市民营局、市工商局。
  (4) 开平市农业综合信息数据库。
  进度要求:2007年部分子库投入使用,2008年全部建成。
  承担单位:市农业局、市畜牧局、市林业局、市水利局。
  (5) 开平市科技信息数据库。
  进度要求:2008年建成。
  承担单位:市科技局。
  (6) 开平市教育资源数据库。
  进度要求:分期实施,2006年部分子库投入使用,2007年全部建成。
  承担单位:市教育局。
  (7) 城市规划管理数据库。
  进度要求:2008年部分子库投入使用,2010年全部建成。
  承担单位:市城建局。
  (8) 国土资源和环境数据库。
  进度要求:2008年部分子库投入使用,2010年全部建成。
  承担单位:市国土局、市环保局。
  (9) 开平市旅游数据库。
  进度要求:2006年部分子库投入使用,2008年全部建成。
  承担单位:市旅游局。
  (10) 开平市人才数据库。
  进度要求:2006年建成部分子库,投入单机运行、查询;2007年全部建成。
  承担单位:市人事局、市劳动局。
  (11) 开平市招商引资数据库。
  进度要求:2007年建成,接入公众信息服务平台,通过网络对外发布。
  承担单位:市外经贸局、市招商局。
  (12) 法律法规数据库。
  进度要求:2006年开始建成部分子库,投入单机运行、查询,逐年增加;至2010年全部建成。
  承担单位:市司法局。
  3、实施策略
  (1)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强化法律法规调控和监督。
  (2) 从实际情况出发,分轻重缓急,分批开发逐步实施。

  (十二)、信息化人才培养工程
  1、建设目标
  尽快提高全市工作人员和市民的信息技术知识水平和应用能力,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2、建设内容
  (1) 建立开平市信息化人才培训中心。
  (2) 对公务员进行计算机应用和网络知识普及培训。在计算机相关岗位上的工作人员要达到相应的专业等级水平。
  (3) 有计划地对政府部门和企业负责人进行强化培训。
  (4) 对现有在岗的计算机专业人员要有计划地送出轮流进修,不断补充和更新有关知识和技能。
  (5) 成立计算机专业人员进行交流的组织。
  3、进度要求
  2006年起实施。开始对公务员培训,并有计划地开始对企业领导和专业人员培训。
  4、承担单位
  市组织部、市人事局、市信息产业局。

  六、对策措施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而且也涉及到国家、企业和居民各个方面。为确保我市信息化建设目标的实现,必须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强化政府领导,加强规划管理
    1、加强信息化建设的统筹规划
  信息化建设是覆盖全市的重大战略任务,必须有强有力的领导。由市长担任“开平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对全市信息化建设进行统一领导、组织、协调,制定全市信息化发展的规划和政策,统一管理全市信息资源,协调全市信息化重大工程的实施,防止各自为政、多头管理和重复建设,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推进合力。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的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信息产业局)具体负责统一组织全市重大信息化工程投资方案的审定、监督和验收,并要定期对信息化工作进行指导、检查和督促,积极有序推进信息化工作。各局委、镇也要建立和健全相应的信息中心机构,明确职责,制订规划,并把信息化建设作为第一把手工程,领导亲自挂帅,紧抓不放,一抓到底。
    2、加强政府投资的信息化建设项目的集中统一管理
    建立和完善信息化重大项目的预审核、立项、招投标、工程监理、验收、评估、审计等工作机制。信息化建设项目必须先规划后立项、先评估后建设,只有纳入信息化发展规划的项目才能开展建设。制定信息化建设项目概算标准,规范项目建设的投资预算。对公共性、基础性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实行统一建设,涉及跨地区、跨部门的应用项目,必须联合共建,保证各相关单位能共享系统和资源。加强信息化建设项目评估。制定信息化项目效果评估办法和评估指标体系,通过第三方对政府投资的信息化建设项目进行效果评估,评估结果作为预算投资、项目审批、行政考核的依据。政府各部门要依托统一平台开展各种各样的政务应用,加快在统一平台上实现各部门应用系统的信息交换和互联互通。今后,决不允许任何部门在统一平台外独立建网,另搞一套。我们市各部门、镇(办事处)要按照统一的要求,加快整合分散的业务系统和信息资源,尽快建好或调整与“数字政府”网络标准一致的办公局域网,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现有的网络平台条件开展业务,严禁重复建设。未建立办公局域网的部门,要尽快和信息产业局联系,落实好网络方案;正在计划建设局域网的部门,要将其网络方案报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审批;已建设好局域网的部门,要将其网络方案报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备案。今后,市直单位及各镇(办事处)的网络方案未经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审批就动工的,属违纪行为。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要依不同的职责对违纪行为予以查处。所有部门的服务器,要向市政府网络中心机房迁移,由市统一代管,以节省各部门布设网络中心机房等开支。

  (二)、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示范作用,硬化对信息化的要求
  政府各部门要率先作好本单位的信息化建设,建好、用好计算机网络和各业务系统,开发好信息资源。要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引导全市的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对各项信息化工作都要制定切实可行的量化指标体系,以备考核。市政府要把各部门信息化建设或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列入每年的考核目标,作为奖惩的一项主要内容。政府各部门要把计算机应用水平作为公务员必备的上岗、晋级的条件之一,定期进行考核。企业要把信息技术知识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纳入对企业负责人的考核内容。对于直接从事信息化建设的人员,要把具备一定等级的计算机信息网络专业知识和能力作为上岗必备条件。

    (三)、加快信息化资源整合与共享
    重点对已建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进行有效整合。采取措施连通“条”、“块”,使各部门、各领域的“信息孤岛”能够“联岛成陆”,提高电子政务整体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与协同发展的水平。大力促进信息网络的互通共享。将信息网络管道资源的规划建设纳入当地市政建设规划,加强与市政其它专业管网协调,实行统一规划、有序建设、合理利用,避免资源浪费。着力提高公共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和共享水平,积极鼓励政府、企业使用已建成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资源,引导企业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和共享机制,逐步实现接入网、通信基站等资源的有偿共享。

  (四)、完善信息化市场运作机制,加大投资力度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高投入、高效益的系统工程。加大投资力度是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我市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前提。为保证我市的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必须把信息化建设放在优先位置,把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列入我市“十一五”期间逐年年度计划。从2006年起,政府每年要从市财政收入中拨出专项资金用于信息化建设,使信息化投入正常化、制度化。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单靠政府投入是不可能的,我们要完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进一步放宽市场管制,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积极配合国家进行电信和广电体制改革,促进网络基础设施与业务运营分离,鼓励外资和民营资本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入信息市场,形成更有效的市场竞争格局。要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积极引导,建立和完善适应信息化发展的多渠道融投资体制。推广政府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和服务业务外包。政府重点支持信息化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信息化示范工程、基础数据库的建立等。对各类公益性网络的扶持以及对基础性、行业性网络,政府给予引导性投入和适当的补贴。我们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筹集信息化建设资金,以项目引入社资、民资和外资。我们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上市,利用资本市场发展壮大。并鼓励国内外风险投资基金来我市设立机构发展业务,增加社会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

  (五)、建立培训基地,培养信息化人才
  信息化建设,人才是关键。要通过培训,提高干部对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要造就和吸引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形成推进信息化建设的骨干力量,普及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为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创造基础条件。要把人才的培养纳入教育发展计划,从小学开始进行系统的计算机和网络知识教育。要制定特殊的引进人才政策,创造吸引专业人才的条件,以优厚的福利待遇在市内招聘和从市外引进急需的信息化专业人才。要抓紧对在职人员、大中型企业骨干人员进行计算机和信息网络的普及教育和继续教育。市信息产业局要负责建立培训基地,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培训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现职领导和骨干。同时,要采取请进来讲课、派出去进修、出国考察等方式,加强高层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六)、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信息化意识
    推进信息化建设,认识是先导,是关键。我们要采取多种多样、生动活泼的形式,特别是报纸、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信息化建设的方法、步骤,普及信息化知识,宣传信息化建设的重大意义,使人们深刻认识到信息化正在飞快地改变着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使人们深刻认识到信息化是使我市向强市跨越的必由之路,以提高全民的信息化意识,明确推进信息化的意义,动员全市人民迎接信息技术革命的挑战,积极投身于入信息化建设。要在各个层次、各个领域广泛进行普及信息技术的培训教育工作,使信息化知识学得到、看得明、听得懂、用得上。人才是发展信息化的重要因素,各级领导干部不但要带头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还要带动宣扬推广信息化。组织、人事部门要将信息化知识作为党政机关干部的必修课来组织培训,以带动全民学习,在全社会形成共同推进信息化的良好氛围,引导全体市民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要加强对信息化领域的知识产权利用和保护,加强信息技术的交流与合作。信息产业局要多宣传信息化建设的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并组织一些著名的专家学者来我市作信息化专题学术报告、讲座,并聘请其中一些作为我市信息化建设的顾问,以提升我市信息化的决策和建设水平。

    (七)、加强信息安全保障
    按照以发展求安全,以安全保发展的方针,坚持管理与技术并重,以基础信息网络、重要信息系统为重点,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建设统一、完善的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实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建立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建立公共信息安全应急处理机制,加强对公共信息安全的监控和防范。大力发展信息安全产业,制定信息安全产业政策,积极鼓励信息安全应用。坚持信息安全国产设备政府采购政策,实现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以自主可控设备为主的格局。

  七、2015年设想

  设想到2015年,我市信息化建设将达到:
  基本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成具有全国先进水平的信息基础设施,实现各种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快速传递和充分利用,为政府管理、企业生产经营以及广大公众的工作和生活提供准确、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提高各项工作的效率、效益和管理水平,提高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的生活质量,全面提升产业结构,提高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使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在江门处于领先行列。
  1、 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2、 全市经济向服务经济和新经济的转型基本完成,信息产业已成长为新兴的支柱产业。
  3、 数字化开平基本建成,全市的政府管理信息网络系统已经形成并良好运转。
  4、 企业开展电子商务,信息技术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研究开发、管理决策和研究开发的基础手段。
  5、 全市的专科学校、中小学以及科研机构基本联网,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网上文化娱乐覆盖全部城镇和乡村。
  6、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大大提高,社区实现信息化,人们的生产、学习和生活方式发生深刻的变化。
  7、 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历史跨越。
  8、 信息产业年增长率超过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的一倍以上,信息产业占全市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