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雨绸缪,让灾难不再可怕
来源:中国计算机用户 更新时间:2012-04-14

  2006年1月8日《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下简称《总体预案》)发布实施,可以说标志着我国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初步形成。《总体预案》在体制、机制上基本解决了应急管理的问题。相关部门在实施预案时非常需要相关的技术和装备作为支撑工具。

公共安全应急技术平台应该包括以下三大主要组成部分:

1. 信息的获取与识别系统

信息获取有3个来源,第一个是来源于监测监控系统,第二个来源是部门、地方、企业的报告,第三个是来源于老百姓的报告。

2. 应急智能系统

应急智能系统主要由4个库组成。

一是常规数据库。它存储一些基本的社会和地理信息,如建筑、人口、交通情况等。还包括公共安全信息;

二是模型库。主要存储对一些典型灾害发展的预测模型;

三是预案库。涉及到应急力量的调配和人员疏散等;

四是决策库。在指挥决策的时候,存在各种情况变化,需要采取不同的决策方案,这时就需要调用决策库。

这个系统实现离不开几个关键的技术环节。首先是全方位、无障碍的监测探测技术,其次是预测预警技术。

3. 决策指挥系统

决策指挥系统中需要结合自然科学技术的结论形成决策的理论支持,使决策有定量和定性分析的基础,这样就可以使决策更科学、更快捷。

通过软、硬件的综合集成,各学科领域的合作,建设基础研究和应急技术平台,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可以做出为政府应急管理提供技术支持的功能较好的应急系统与平台。

中国计算机用户(下简称CCU):该预案对于地方的城市地理位置、经济人口状况等因素对应急管理提出了哪些具体的要求?

范维澄:城市的地理位置、经济人口状况、应急救援力量、应急救援物资保障等是应急管理的重要基础数据,对这些数据的详实掌握是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重要基础。然而这些数据量往往极大,单纯靠应急管理人员的记忆很难做到了如指掌。不仅是这些数据,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措施方案也非常复杂,因此需要数字化预案的支持。数字化预案是在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结合各种公共安全基础数据库、事故发展科学预测、应急决策方案等形成的应急预案,具有对事故发展的科学预测,能够实现海量数据的快速查询与分析、应急方案的快速调用与发布等。建设数字化预案是应急管理的必要支撑。

CCU:目前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方面具体作了哪些部署和安排?

范维澄:目前国家已经通过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并发布了实施决定, 25个专项预案和80个部门预案、以及绝大部分省级应急预案编制基本完成,全国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初步建立。围绕着应急预案的实施和实现对突发灾害事故的应急,需要提供相应的技术,从监测到处置的各个环节,都要由有效的关键技术和装备来实现。因此发展应急关键技术,建设应急平台是强化应急管理的重要工作。同时,应急预案的数字化,是使应急预案更科学更合理、应用更方便更快捷的重要手段。

目前我国的一些科研工作者已经在开展应急平台和数字化应急预案的研究工作,应急平台和数字化预案的建设但还很不够。以吉化双苯厂爆炸引发大火事件为例,就是因为没有事先做好应急预案,才会引起松花江水污染。

CCU:下一步,针对应急体系建设的重点是什么?国家应急预案的陆续发布对社会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促进作用有哪些?

范维澄:随着《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发布实施和国家对安全应急与安全保障重视程度的提高,各行业部门也加大执行力度,在国家总体应急预案体系框架下着手建立应急机构与应急保障系统,加强安全监管和提高应急水平。形成了“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联动体系,可以使日常预防和应急处置有机结合,常态和非常态有机结合,从而减少运行环节,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必须重视科技支撑。实现科技支撑下的高效应急管理是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应该关注的问题。在《总体预案》应急保障部分中,科技支撑独为一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无论是预测预警,还是开展救援工作,都是非常困难的。这次预案把公共安全领域的科技支撑提高到了国家的层面,是非常必要的。

实施预案的技术和装备与科学的预案同样重要,没有前者,预案难以有效实施。科技部在“十一五”期间计划首批启动“国家公共安全应急平台关键技术平研究与示范”项目,将为我国建立公共安全创新体系,提高国家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总体预案》编制过程中,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了预案编制的始终。总体预案6大工作原则中“减少危害,以人为本”放在第一位;处理突发事件中,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是首要任务。发生突发公共事件,尤其是自然灾害,首先要做好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