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环境信息化建设“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
来源:echinagov 更新时间:2012-04-14
 (讨论稿)
   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是党的十六大指明的方向。
大力推进信息化,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信息化可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在国内外经济知识化、社会信息化迅速发展和激烈竞争的形势下,信息管理、信息科学、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与信息教育共同成为信息社会战略上需要优先发展的领域。
   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跨越式发展,提高环境管理水平,改善环境质量,只能依靠技术进步和创新,增强环保系统人员及全社会人员的环境意识、技能和创造才能。软件和数据资源是人类智慧和智能的结晶,是人类灵魂的体现,环境信息化工作渗透性强,涉及面广,环境信息具有较强的积累价值。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信息产业迅速发展,信息化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这就为后发展地区提供了通过直接采用最先进的技术实现赶超的机遇。我们一定要学会在这一背景下观察和思考问题,不失时机地把山西省环境信息化建设搞上去。
   用信息化技术,整合、改造、推动、提升我省的环境管理能力,目的就是要提高我们的环境综合管理水平,把现有的、部门所有的资源,寻求最佳的合理配置,发挥整体的综合最大效益,形成综合决策、达到科学决策。

   一、 山西省环境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温家宝总理在近期指出:大力推进信息化,是党中央顺应时代进步潮流和世界发展趋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我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促进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的关键环节,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努力开创我国信息化建设新局面。
   (一)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国家信息化建设“应用主导、面向市场、网络共建、资源共享、技术创新、竞争开放”的指导方针和国家环保总局“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思路及其国家环境信息化建设“十一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指导意见和总体思路,结合山西省实际情况,山西省环境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指导方针是:
   ————统筹规划。打破地区界限,全省环保系统一盘棋,统一规划,统筹考虑全省环境信息化的建设和管理。
   ————统一标准。建立一套完整实用的环境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网络建设和管理的标准与规范体系,提高环境信息开发、传输和应用的一致性。
   ————整体推进。全省环境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信源-信息流-信息应用是一个不可分割的链路,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建立污染源-环境质量的响应关系,整体推进,同步建设有利于充分发挥局部投入的效益,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体投资效益。
   ————分层实施。全省环境信息化建设分为四个层次,即省级、地市级、县级、企业级。在统筹规划指导下,发挥各级的优势和积极性,根据不同层次的规模和特点,分层负责,组织建设。
   ————互联互通。分层建设各自的局域网,充分利用现有的公用网资源,实现远程通讯,扩大服务区域。由点到面,纵横交错,从局域到广域,并与因特网(Internet)互联,实现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和社会的互联互通,形成全省完整的环境信息网络系统。
   ————资源共享。在统一标准和网络互联的基础上,实现全省环境信息资源上网,充分有效地为各级环境管理和决策服务,为全社会服务。
   (二) 基本原则
   山西省环境信息系统建设的基本原则是,硬件装备水平及计算机网络建设要以基本能满足应用需求为目的,软件建设要重点以大力开展环境信息数据库建设为核心的资源开发利用为目标,以拉动环境管理、环境业务工作的规范化、系统化、标准化进程为切入点,以逐步提升环境管理水平和不断提高管理、业务技术人员的素质为基本要求,随着环境信息化的深入推进和对硬件需求的扩展,再分阶段、升级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软硬件装备水平,使其与环保政务、环保业务形成紧密的结合,全面提高环境信息技术平台的支撑能力。
   ————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充分考虑各地市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认真分析当地具体经济、环境条件,突出分层管理、分层实施的特点。
   ————坚持“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原则。充分估计环境信息化建设任务的艰巨性,各级环保部门的“一把手”要亲自抓,切实保障信息化建设措施的有效落实和建设目标的尽快实现。
   ————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的原则。以适用为前提,寻求最佳配置,合理利用资源,发挥最大效益,构建和谐的网络服务环境。
   ————坚持先进性、开放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既要考虑当前实用,又要兼顾未来发展和与全国乃至国际联网。
   ————坚持遵从法规的理念思想原则。提高数据的稳定性、安全性和机密性,降低运行风险,保证网络安全和上网信息安全。

   二、 山西省环境信息化建设“十一五”的目标和任务

   结合国家“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基本思路:“提升环境信息网络化水平。继续建设和不断完善环境信息网络平台、环境管理业务应用平台和环境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建立服务于社会和大众的环境信息政府网站。”提出落实山西省环境信息化的“十一五”目标和任务。
   (一) 目标
   山西省环境信息化建设“十一五”目标是:理顺省级环境信息管理体制,完善全省环境信息各种网络建设,继续提升环境信息网络性能,强化环境信息资源整合力度,为环境管理和环境决策提供得力的信息支持。主要标志是:
   ————继续理顺各种环境信息渠道关系,建立健全环境信息行政管理和技术管理机构,优化信息管理体制,实现统一管理。
   ————继续提升省级和11个地市的环境信息系统。
   ————提升和建设全省119个县区级环境信息站。
   ————继续推动环境信息网络系统直接或间接连接到全省排污单位。
   ————完善与上级政府、相关部门的互联,促进省、市、县和企业间的互联,促进与社会的互联,构建和谐的网络环境。
   ————推进全省环境管理信息系统革新,实现环境统计、监测、监察等数据收集、处理、加工、传输的计算机化和网络化,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及时、便捷,基本满足需求的信息支持。
   ————全面实现环境信息资源的上网和共享,进行环境信息的深度加工分析,提供对环境质量实施可控的决策依据。
   ————进一步提高,实现环境质量目标、总量控制方案、治理项目确定、建设项目选定及其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整体系统视算化、可控化,为环境质量的持续改进奠定基础。
   ————启动省级与长治市环境信息一体化及示范工程,实现省、市、县、企业环境信息管理系统联动运行,促进省、市、县级和企业环境信息化的深入开展和不断完善。
   ————扩展无线网的建设,促进移动网与固定网的融合,提供视频图象现场稽查辅助功能,建立现场稽查和中心控制处理系统互动工作平台,为现场监察和环境管理提供服务。
   ————紧密结合数字山西、数字城市建设,扎实抓好数字环保建设。在环保领域内重点作好GIS地理信息系统与MIS、GPS、RS、DSS、ES的集成。
   ————强化安全保证系统的建设,跟踪新技术,及时应用匹配的安全技术,提高网络系统的稳定性,注重系统安全、数据安全、存储安全、电源安全、用户安全保证体系的建设。
   ————及早规划和开发环保业务管理系统中间构件库、方法库,用构件技术引领应用软件开发工作,保护前期投入,规避风险,确保开发项目的成功。
   ————完善山西省环境信息规范化管理运转体系,为环境信息系统的功能发挥奠定基础。为环境信息系统的更新、升级及其高效运转创造条件。
   ————对全省各级环境管理人员普遍进行环境信息技术培训,提高各级环境管理人员应用计算机和环境信息系统的能力。建设一支具有较高素养的适应环境信息化需要的专业队伍。

   (二) 任务
   要切实做好环境信息需求分析,充分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设好环境信息基础数据库、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电子政务系统和环境决策支持系统。
   1.理顺管理机制、确保环境信息化建设规划的落实
   ————建立环境信息的归口管理机构
   针对当前环境信息多头管理的局面,要尽快理顺山西省环境信息管理体制,对环境信息实行归口管理。要分别建立环境信息的行政管理归口机构和技术管理归口机构,明确各归口机构的职能。
省环保局建立环境信息管理委员会,负责全省环境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和协调。环境信息行政管理由计划财务处归口管理,负责山西省环境信息管理工作和环境信息系统建设,并指导下级环保局环境信息工作和管理系统建设。
   省和市级环保局设置环境信息中心作为技术管理归口机构;县环保局亦应指定相应的管理机构或专人,负责管理信息。省环境信息中心负责草拟全省环境信息工作规划和计划,以及省环保局的信息深度加工和系统建设的技术支持。为了实现环境信息流的有序流动,确保规范化管理和信息网上发布与共享,省和市环境信息中心要通过所建立的系统网络,确保信息安全、准确、快速传递。
   ————加强环境信息化的计划管理
   提升境信息化建设统筹规划的能力,切实加强环境信息化的规划和计划管理。规划内容既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同时要具有可操作性。使规划制定、批复、实施、保证措施等环节连贯,形成管理闭环,即“制定规划---进行实施---总结反馈---修改规划”如此往复,不断前行的规范程序。保证规划权威性的同时,也要通过规范的变更过程,显示它的灵活性。规划实施的周期内,每年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变更,重应用、重实效、重协调,保证部门和相关单位的积极参与,以发挥其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最大效益。避免发展规划的缺失,规划目标实现不力,落实效果不理想的弊端,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潜力,真正使环境信息化建设工作成为引领、提升环境保护工作效率的新动力。

   环境信息工作和环境信息系统的建设要纳入各级环保部门的规划和年度计划,省环保局信息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审批省环境信息化的发展和建设规划,省环保局环境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制订和实施全省环境信息化规划和项目建设计划。各市环保局环境信息主管机构组织制订和实施所辖区环境信息化规划和计划。
   2.不断提升全省环境信息网络的水平,促进互联互通
   ————省的环境信息中心和省级网络系统已经基本建成,要充分利用现有设备能力和信息资源,深入开展工作,发挥先期投资效益。
   ————城市是环境管理工作的重点,地市环境信息系统是山西省环境信息系统的基础。要利用各种资金渠道,发挥地方建设的积极性,加快提升、完善、推进市级环境信息中心网络建设,并推动市和县区级环境信息系统的建设,促进与企业的联通。
   ————汾河、海河流域的环境监测、管理信息网络系统的建设。
   ————山西省水体流域污染源信息管理系统建设。
   ————山西省大气环境监测数据联网处理系统建设。
   ————山西省大气污染源信息管理系统建设。
   ————在省和重点城市信息网络建设基础上,采用公共的广域网通讯服务(电话网、Internet、卫星通讯网、移动无线网、宽带光缆和DDN专线等),建立各级网络的广域互联,实现信息网上共享。
   3.加强环境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资源共享
   (1)加速现有信息的开发利用
   ————要加强环境统计和监测资料的收集、整理、加工、传输和管理,实现其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和网络化,特别是合理确定统计范围,全面、及时、准确地采集基础数据。开展对这采集信息的深度加工、分析处理,提升环境信息资源利用和开发及其综合分析的能力,更好地为环境管理、决策和公众参与服务。
   (2)加强基础环境信息数据库的建设
   ————规划环境信息数据库及数据仓库建设,提出具体的建设要求和进程。
   ————建立省和重点城市的环境基础数据库。
主要包括各级环境统计数据库、环境质量数据库、环境法规标准库、环境科技情报库、核环境信息库、环保产业信息库、社会经济数据库。
   ————建立省和重点城市的环境空间数据库。
   主要包括各级基础地形图库和环境专题图库。
   ————建立海河、汾河流域环境监测数据库,主要包括海河、汾河流域监测断面水质监测数据库。
   ————建立自然保护和生物多样性数据库。
   ————建立一些主要生态系统和区域的生态环境数据库。

   (3)实现环境信息资源的共享和社会化服务
   ————尽快实现环境信息的网上发布和共享。现有环境信息系统大多数没有网上发布的功能,需要进行改造。新开发的环境信息系统要遵循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以满足网上发布的要求。
   ————积极推进环境信息资源的社会化服务。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除了环保部门应尽的职责外,还需要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环境数据库的开发要满足全社会和公众对环境信息的需求。
   ————积极研究并利用已经成熟Web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开发出对用户友好的界面,将数据库信息发布到Internet上。
   ————强化山西环境保护网站建设,促进各市、县环保网站、网页建设和相互链接,优化网站与公众接口界面功能和信息交互功能,更好地为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提供服务。
   4.加快应用开发,促进环境信息技术的应用普及
   ————建立省和重点城市电子政务管理信息系统。
   主要包括机构人事、文书档案、宣传教育、资产设备、外事外经、文件收发、计划财务等环境政务管理信息系统。
   ————建设开发环境安全应急处理指挥网络系统,提升环境安全应急处理能力。
   ————建立全省企业级环境管理台帐,开发和推广应用好电子表格环境管理台帐软件,为环境信息计算机化管理奠定基础。
   ————建立省和重点城市的环境业务管理信息系统。
主要包括目标责任制、城市总量考核、建设项目、总量控制、绿色工程、科技项目、环保产业、排污收费、排污申报登记和许可证、环境监察、矿山生态破坏与恢复治理、农村生态示范区建设、农药环境安全管理、重点工业区资源管理等业务管理信息系统。
   ————完成山西省水体环境管理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包括污染源基础数据、监测数据和管理、辅助决策功能的集成。
   ————提升城市大气环境管理系统应用水平。抓紧开展中挪合作“山西省大气污染防治总体规划”项目的扩展实施。
   ————推进全省范围大气环境质量预测预报系统的建设。引进、掌握和应用中尺度大气扩散预测模式、建设气象观测塔,为分析各市大气环境状况和监督全省大气污染物的“总量控制”实施提供技术手段。
   ————提升扩展建设项目管理软件功能,规范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规划管理,构建建设项目管理、环境影响评价综合决策互动工作平台。
   ————开发其他管理业务应用软件系统,提高对固废、噪声、放射性污染、生态环境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认真研究利用6S集成技术,以GIS技术为核心,用RS技术采集数据并结合GPS的精确定位能力来动态更新环境信息,同时结合MIS数据库管理系统、DSS决策支持系统和ES专家知识智能系统的集成,协助环境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逐步把环境信息系统中的图形库、数据库、知识库、模型库和方法库相结合,综合分析特定的环境情况,实现环境管理信息的综合查询,为宏观决策和计划管理提供信息支持,为有关的评价、预测、规划、决策等服务。
   ————加强知识管理工作,创建网上互动平台
   建立知识管理系统,注重显式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积累,防止信息和知识的流失,确保知识的增值和再创。通过知识的采集、储存、汇总和分类,经过分发、推送、查询等方式呈现给环保工作者,实现知识共享,为环保工作者利用和应用知识去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同时通过知识的积累和创新达到知识管理的最高境界,即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实验、分析等方法产生新的知识。
   5.完善环境信息和环境信息系统规范化管理,保证环境信息安全
环境信息规范化建设应包括规程、规定、规章、标准、程序、约定、协议、要求、说明等的制订。
   (1)加强环境信息管理规范的建设
   ————环境信息化建设必须走上制度化和规范化轨道,根据《国家环境信息管理办法》组织贯彻实施《山西省环境信息管理办法》,宣传落实山西省环境信息管理的工作范围、主要任务、指导原则、机构设置及其职责与职能,明确全省环境信息网络的框架结构和运行机制,规定环境信息的采集、使用、流通与传输方式等内容。
   ————加强环境信息系统开发的规范管理
省、市环境信息中心要负责制订环境信息系统网络管理规范及其技术标准,对上网软件实现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严格绩效管理,规避风险。
   ————务实推进电子签名法的落实
   开发专业应用软件和推行电子政务的实施过程中,要抓好和开发好电子签名功能模块,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和稳定。
   (2)制定山西省环境信息化的技术规范
   要逐步建立环境信息系统规范化体系,包括建立环境信息收集规范、存储规范、处理规范、传输与交换规范和系统开发规范等,为环境信息共享和信息系统的网络建设及高效运转奠定基础。
   ————制订山西省环境信息处理技术规范
   ————制订山西省环境信息传输与交换技术规范
   ————制订山西省环境信息系统开发技术规范
   ————制订山西省环境信息存储技术规范
   制订环境信息存储技术规范,规范全环保系统信息的存储内容、存储格式和存储介质等,保证信息的可用性、共享性和安全性。
   在环境信息存储中,要强调自顶向下的设计和控制,保证各级系统中信息的一致性,合理规划数据冗余,保证数据安全或迅即恢复。根据我国环境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信息采取分级存储方式。同时积极应用(SAN)存储区域网络,提高存储效能。
   ————制订环境信息系统意外故障处理应急方案。规范故障处理储备金留存、使用和应急方案的启动。
   6.培养和建设环境信息化专业队伍
   环境信息化建设技术性和政策性较强,要充分重视人才的培养,逐步建立一支具有较高思想觉悟和素质的组织管理队伍,培养一批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科技人才。注重环境信息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和人才的管理。
   (1)增强环境工作者的信息化意识
   ————要把提高环保机构各级领导干部的信息化意识作为重点,增强他们对于环境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和紧迫性。
   ————要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广大环境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培养他们参与和实施信息化建设的热情与积极性,使信息化建设建立在广泛的群众基础上,形成全省各级环保机构共同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的局面。
   (2)对环境管理人员和环境信息专业人员进行广泛的信息科技教育
    ————要制定环境管理人员信息技术培训计划,通过培训、讲座和知识竞赛等形式,普及信息技术知识,提高基本技能。各级环保机构的人事组织机构要逐步地把信息化技能水平作为考核干部的一项内容,使信息化普及教育走上正规化、制度化的轨道。
    ————各级环保机构要把环境信息人才的培养摆在紧要位置并予落实,有计划、有步骤地培训在职信息管理人员和计算机技术人员,以尽快适应信息工作发展的需要。各级信息中心专职技术人员每年培训1-2次。
    ————组织管理好山西环保网站“环保论坛”,搭建环保知识、环保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学习、交流平台。建立激励奖励机制,促进“环保论坛”的广泛参与和知识的快速积累。
   (3)加快各级环境信息中心专业队伍建设
   ————各级领导要从组织、管理、经费等方面下大力气抓好信息中心的建设,从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入手,以计算机专业为信息中心的主要技术力量,形成一支具有一定规模的、能够从事科研开发和应用的信息专业队伍,形成推进环境信息化的骨干力量,为环境管理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各级环保局要对环境信息中心实行政策倾斜,在职称、福利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引进优秀人才,稳定已有的环境信息专业队伍。
   (4)建立环境信息化培训基地
   ————要尽快建立起省级环境信息培训基地,负责全省范围内环保系统的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遥感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培训,使信息技术人员能够及时把握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最新动向,掌握计算机新技术的最新应用。
   ————各市的信息中心要担负起环境管理人员的计算机技能培训和环境业务软件使用的用户培训,并应持久地进行自身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提高和培训。

  三、 实施途径和步骤
   (一) 实施步骤
   科学统筹规划、整体拓展推进。精心合理组织、省市互动合作。扩展网络环境、推进互联互通。跟踪科技发展、及时调整调控。注重投资效益、分层组织实施。
   (二) 分层实施
   省级、市级、县级和企业环境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
   (三) 创新管理和领导的前瞻性
    环境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知识密集型、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管理、创新和领导的前瞻性显得特别的重要,已成为知识管理首要考虑的问题。为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求部门领导对知识管理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并对实施知识管理作出必要的承诺。为使创新成为可能,必须对需求、应用和技术发展的动态有高度的敏感性。为能在体制上有所保证,应把情报收集和分析列为知识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以帮助全省环保系统制订全盘战略发展计划,保持我省环保工作效率持续提高。为实现创新,除加强基础性工作建设,规范运作日常性工作,明了现状情况外,更要求领导具备敢为人先的超前和创新意识。由于创新要求一定的知识积累和外界条件的激励,反复评价现状、挖掘问题、探讨新思路、进行思想碰撞是十分必要的,为此应设立长久的研究和参谋班子,在内部网上建立各种研讨论坛或沙龙,发动广大职工参与创新活动,激发创新火花,引出新点子、新应用、新方法,不断提升我省环保系统管理、分析、决策水平。

   四、 保证体系的建立和主要保证措施
    (一) 加强领导
    (二) 组织保证体系的确立
    (三) 将环境信息化建设列入当地政府信息化建设规划
    (四) 加强队伍建设
    (五) 加强教育与培训
    (六) 建立创新工作机制
    高附加值的信息是知识创新的关键因素,但浩如烟海的环境信息,只有经过有效获取、科学加工和有序管理,才能成为可利用的资源、成为改善环境质量和有效控制污染的决策依据,环境信息管理、开发、应用的目的应该就在于此。
建立立项--目标、结果的负责机制,更要在决策方面有负责任的运行框架。在这一“决策制定框架”下,每一项重要决策都有一定的制定流程和人员角色划分。每一个决策流程的推动人很自然地就是决策的责任人。对该决策有支持和认可权利的人是决策的审批者。对该决策进行核查、提出支持或反对意见的人是决策的复核者。在整个决策流程中,虽然复核者可提出反对意见,但审批者仍拥有决策的最终决定权。有了这样的框架,环境信息化建设决策流程更加清晰,人员责任更加明确,决策不会被轻易拖延或推翻,决策的效率也随之得到很大的提高。
    因此,省和各市要分别结合本地情况,积极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思想观念上、组织机构上、工作方法上、管理运行上重点从环境信息化建设的运作管理机制上要不断有所创新,有所开拓,有所突破,一切以是否推动了环境保护事业发展、是否提高了工作效率、是否方便了社会公众为衡量标准,为出发点。
   1、需要确立环境信息化优先发展地位
   在国内外经济知识化、社会信息化迅速发展和激烈竞争的形势下,信息管理、信息科学、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与信息教育共同成为信息社会战略上需要优先发展的领域。山西省环保系统的环境信息部门及其环境信息化工作,必须确立它的优先发展地位,使环境信息化部门成为环保系统综合决策的支持部门,决策分析部门,统一调度协调部门,资源优化配置部门。
   2、需要建立高效的管理机制
   环境信息化建设在坚持“阶段性、时效性、持久性”的策略下,业务人员基本要按三个层面组织,形成环境信息为决策服务、为管理服务的能力。建立人—机管理工程体制,形成不断提高、完善的运行机制,逐步形成和完善知识管理型知识工作管理型人—机工程系统。
   1)网络运行管理组:
   省环境信息中心、市环境信息中心、相关单位专职技术人员即信息中心网络管理技术人员或与外包服务相结合,保证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行。
   网络应用系统的规则和规范应优先建立,或至少要与网络建设同步确立。
   2)信息数据采集管理组:由省环境信息中心、市环境信息中心、相关单位,包括网络涉及企业、排污者和环保管理、直属单位的岗位人员组成。
   3)数据信息综合分析决策组:由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处和局领导组成。
   4)设专职管理岗位:根据环境信息化工作深入开展的程度、需求,设立如:网络安全总监、知识管理总监、系统开发总监等岗位,保证网络系统的稳定、安全和高效运行,保证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挖掘。
   3、建立激励机制:知识共享、数据共享激励机制;工作创新、拓展激励机制;人才汇集、素质提升激励机制;资金投入、合理应用激励机制

   五、 资金需求和投资渠道
   要逐步增加环保投入,使环保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保持在1.5~2%之间。制定和实施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税费经济政策。按照高于治理成本的原则,逐步调整排污费征收标准。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公共财政体制,加大政府在环保公共投资领域的投入力度。研究制定生态补偿政策,建立科学合理的转移支付制度。
   环境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要与环保管理、污染防治、科研监测和环境建设相适应,应占到环保总投入经费的应有比例及其环保自身建设的相应比例。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我省几年网络运行管理的实践,系统建设投入运行后,后续维护、管理和应用软件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投入是前期硬件投入的1.5倍—2.0倍。“十一五”期间,要根据省、各地的应用需求,逐步对全省环境信息系统进行更新、升级,提高网络稳定运行性能,重点加快应用软件的开发和应用,提高环境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能力,完善、扩展全省环境信息技术支撑平台。
   (一) 资金需求概算
   1、资金需求分析
   投资主要用于各级环境信息系统网络硬件建设与系统软件建设、环境信息库开发、人员业务培训等及其后续开发和系统维护费用。
   山西省11个地市,119个县区,包括省级扩建,2006年至2010年期间,山西省环境信息网络系统一次性建设总投资概算1500万元,拟向国家申请资金500万元,地方筹集1000万元。其中:省财政投资600万元,市自筹280万元,县区自筹120万元。资金的使用意向为省级装备及投资712万元,市级装备及投资550万元,县区级装备投资238万元。
   “十一五”期末,山西省环境信息化建设投资概算达到表一所示:



    “十一五”期间山西省环境信息化建设投资概算

   根据“九五”期间污染防治资金的投入情况分析,每年企业自筹和政府财政投入用于污染治理的资金约3亿元,“十五”期间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力度还要大,考虑到经济增长等方面的因素,“十五”期间全省污染治理资金的总数约为20亿元,这样,全省环境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要占总投资的2.5%。
   后续投资主要包括数据库的建设、应用软件开发、人员技术培训和系统维护费用等,参照发达国家信息化建设情况,后续的费用投入要保证是硬件建设投入的1.5-2.0倍,才能使信息化建设形成能力。
   “十一五”后,应根据环境信息化的进程及其环境保护工作的任务,投入相应的资金,确保环境信息化工作保持深入持续的发展。
   环境信息网络系统的建设和功能的充分发挥,投资额度一定要有保证,根据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和环保事业对环境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分析,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会逐年增加,经反复测算,全省整个环境信息化建设要占到用于环境保护事业总投资费用的5%以上。环保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应占到自身建设费用的15%以上。

   2、投资额度分析
   环境信息化建设是集知识、人才和资金三密集的新兴产业,建设初期应加大投资力度,在正常投入的基础上至少应提高10%。后续开发应用中,可根据系统运行的“瓶颈”点适当提高投入力度或根据工作的轻重缓急调整投入额度。

  (二) 资金渠道和投资来源分析
   山西省环境信息化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基础条件薄弱,经济相对落后,任务相当繁重,资金投入相对不足。各级政府一定要多渠道积极筹集资金,加强对环境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促进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资金筹集主要有以下渠道:
   ————政府的财政投入。
   ————专项建设资金。
   ————积极引进外资。
   ————发展信息产业,积累建设资金。
   2006年至2010年计划筹集资金1500万元,用于提升、改造山西省环境信息网络系统。

  (三) 确保资金投入
  网络建设费用,网络运行费用,升级、更新费用,系统软件升级、维护费用,通讯费用,消耗器材、存储介质费用,人员培训和资料费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应用软件开发费用,需要周密预算不断投入。
   1、基本运行经费的保证
   认真作好年度计划,保证地方财政的足额拨款,确保网络的正常运行和基础性工作的开展。
   2、专项经费的保证
   积极开展工作,作出计划,寻求多渠道争取开发拓展业务经费的落实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经费的落实。
在基本运行费用保障的情况下,争取专项资金的投入和开发拓展工作的费用作支持,是环境信息化不断取得深化的重要保证。

   六、 预期效益分析
   (一) 直接效益
   环境信息系统软硬件在统一规划、统一标准、整体建设的基础上,制定运行规范和优化工作流程,设计友好的人-机界面,将形成对污染源数据、环境质量数据、监察监测数据和行政管理信息的综合分析能力。环境信息网络系统的运行必将减少中间环节,实现数据资源、软件资源和硬件资源的共享,对开发分析信息资源的潜在作用,加速改善环境管理的运作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环境信息系统的建设将对污染源形成管理、监督、监测的有效合力,变粗放型、分散型管理为集约型、精细型管理,促进排污费和罚款的足额征收,实施“总量控制”下的有针对性的削减方案,对环境质量的改善,为领导层提供准确、实时、可操作的科学决策依据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和取得巨大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
经初步分析,仅环境信息系统建设的直接效益至少是投入的50倍以上。
  (二) 间接效益
  山西省环境信息系统的建设除收到直接效益外,对社会提供的服务及一次输入数据,所有社会各界都可低成本应用,环境信息的公众化,有利于社会的监督,对政府形象的提高等社会效益十分明显。
   山西省环境信息系统的运行将集中人类的智慧,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深入的开发,可视化网络平台、远程计算、环境模拟和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等高科技技术的普遍应用,对加快山西省环境质量的改善,为山西省环境采取集约型、精细型管理必将带来巨大的环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