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市信息化“十一五”规划(草稿)
来源:echinagov 更新时间:2012-04-14
 根据省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我省开展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精神,按照我市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总体部署,为了充分发挥信息化的带动作用,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结合我市实际,制定通化市信息化“十一五”规划。

   一、“十五”期间信息化建设情况
                   
   “十五”期间,我市信息化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特别是支柱产业信息化建设呈现后发优势,运用信息技术提高综合竞争力的效果明显,对拉动全市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1、政务信息化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我市政务信息化起步较早,经过十多年的建设,以“三网一库”为框架的电子政务平台已经形成。2001年7月开通了政府公众信息网,同年9月成立了通化市行政审批中心。国土资源系统信息化于2001年4月开始建设,目前已有七个子系统开始试运行。税务系统“金税”工程、“12366”申报纳税系统全面启动,互联网申报纳税工作已全面展开。广播电视系统建设了广播电视综合信息网,实现了利用广播电视城域网同时进行计算机联网和通信传输的功能。统计系统建立了全市经济统计数据库和人口数据库,涵盖了全市经济指标和人口基础资料。公安系统信息化完成了局域网建设,并建立了刑侦、人口、出入境人员管理、110报警指挥调度、交通管理传输、机动车辆检测、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处置系统和法律法规数据库。
                    
   2、企业信息化建设有较大进展。“十五”期间,通过加大对企业信息化建设推进力度,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呈现出由点到面的良好局面。三大支柱产业信息化建设速度加快,带动了我市整个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医药行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50%以上的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建立了现代企业管理体系。一部分企业建立了企业资源管理系统,信息处理平台、共享数据库和电子商务平台等信息管理系统。食品行业信息化建设初具规模。通化市葡萄酒公司应用自控技术使葡萄酒年产量提高到2万吨,通化啤酒公司投资近900万元,应用自控技术建设了“克菲尔”高级奶饮料生产线,公司还将投资980万元用于企业管理系统建设,改变企业管理模式,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冶金建材行业信息化建设步伐正在进一步加快。通化钢铁集团已先后投资7000万元进行全方位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其他行业企业信息化都得到了长足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电子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正在为企业降低生产和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增加经济效益,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城市信息化建设呈现良好开端。我市公用领域信息化建设经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动了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人民银行建立了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大额支付系统,商业银行建立了支付系统和信用卡支付系统等。银联IC卡已经实现了国内和省内通存通兑;公汽公司IC卡工程已经实施;“电子图书馆工程”已经开始启动;市医疗保险经办中心完成了与各大定点医疗机构和药店通过专线宽带联网、传输数据等业务;全市教育系统投资1223.5万元,建成597个微机电教室,计算机总数已达到11261台。有的学校建立了校园网、开通了远程教学系统。
                    
   4、农业信息化建设有了较快的发展。全市已建成1个市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7个县(市、区)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102个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43个村级农业信息服务点。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2户,其中有计算机并可以上网企业31户。2002年5月建立了“通化农网”网站,内设“名品博览”、“科技教育”等10个一级栏目。
                     
   “十五”期间,我市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和不足,在某些领域还存在着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宣传力度不大、资金投入不足、缺乏综合类高层次人才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和制约了我市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有待于在“十一五”期间加以改正和完善,使我市社会信息化建设得以快速发展。

    二、“十一五”规划的基本思路

    (一)指导思想
                    
    通化市信息化“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抓住中央提出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契机,按照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突出重点,协调推进,全面提高社会信息化的整体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 二)指导原则

     跨越式发展,选择式突破,效益型推进,低成本实施。
                   
    ——跨越式发展。充分运用国内外的先进信息技术和产品,在对外引进和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形成后发优势,使信息化建设走向先进行列。
    ——选择式突破。突出医药、食品和冶金建材的特点,率先在示范典型上取得突破性进展,避免盲目发展。
    ——效益型推进。注重应用,注重实效,使信息化工作扎扎实实地推进,取得实实在在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低成本实施。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分步实施,千方百计地降低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防止重复建设。

    (三)目标和任务
                    
     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充分发挥信息化的带动作用,着手实施“数字通化”工程,加快提高全市的信息化水平。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改造振兴传统产业的先导作用,加快提高我市的工业化水平。用5年时间,初步形成以电子政务建设为先导,以企业信息化建设为重点,带动各领域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建设格局。初步建立与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网络系统,信息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信息产业得到较快发展,信息化建设总体水平力争进入省内先进行列。
                     
    信息化建设的任务:紧紧围绕把我市建设成为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强影响力的“医药城”、“葡萄酒城”、“钢铁城”,吉林省东南部中心城市和促进我市三大支柱产业跨越式发展的目标要求,把信息化放在全局的战略位置,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指导方针,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在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改造老工业基地,发展、壮大信息产业,提高信息化水平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带动全市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1、加快电子政务建设
                    
    加快实施党政机关办公业务网、业务资源网和“中国通化”网站建设,全面提升各部门网络的互联互通水平,积极推进行政机关办公信息资源数字化、部门协同网上办公和网上为民服务。
                   
   (1)建设电子政务内网平台。建设全市政务内网平台,联接国家政务内网与各县(市、区)办公业务网、政务外网,链接市级领导班子、市直重点业务部门。为领导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和技术服务。
                   
   (2)建设电子政务外网平台。整合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各部门现有的信息网络资源,提升办公业务资源网功能,以基础通信传输网络为依托,形成各地、各部门网络汇集的综合性信息交互平台。建设网络管理中心、数据交换中心和数字认证中心,形成全市电子政务外网平台运行的支持系统。
                   
   (3)建立和完善党委、政府信息应用系统。在完善政府视频会议系统的基础上,逐渐实现市、县、乡三级机关办公业务数字化、网络化,建立起决策信息支持系统。
                   
   (4)开发和整合政务信息资源。抓好政务信息资源库建设。重点建设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生态环境信息库、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数据库。

    (5)建设综合性的减灾安全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对各类灾害形成预测和监测信息系统,涉及安全的信息形成反馈和应急决策信息系统。

    2、全面实施企业信息化工程
                    
    企业信息化是全市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点。在通化老工业基地振兴改造中,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是企业信息化的主攻方向。经过5年的努力,力争在15户企业建立比较完善的企业信息系统;多数企业实现内部管理的信息化;普遍利用互联网开展信息交流;企业电子商务达到一定规模。
   (1)实施企业管理信息化工程。抓好3-4户冶金建材和医药企业管理信息化试点,以点带面,加快推广资源计划管理       
   (ERP)在企业中的应用。
   (2)实施信息化示范工程。在支柱产业中选择10户重点企业,逐步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        
   (CAM)、计算机辅助工艺计划(CAPP)、计算机辅助工程   
   (CAE)等技术在企业研究、开发与设计上的应用,缩短产品研发周期,提高产品性能和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实施企业上网工程。推进企业普遍建立对外经营的网站和相应的支持系统,不断拓展企业利用网上开展多种经营活动。力争有较多的工商企业开展电子商务。

    3、推进重点领域信息化建设
    (1)农业信息化
     ① 完善全市农业信息化网络。以市农业信息中心为依托,建立覆盖县以下农业生产经营大户信息服务站,形成主要面对为广大农民服务的综合信息网络。
     ②  开发农业信息资源。建立农业资源、政策法规、农业科技和农业产品产销信息数据库,建立农村管理系统、信息管理系统、扶贫信息系统。
    ③ 加强农村信息服务。建立信息服务系统、专家服务系统。大力推广网上订单农业,有步骤地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
    ④ 推进粮食管理信息化。完善粮食收购、存储、调运和管理全过程的计算机管理和控制系统,形成覆盖全市粮食系统的管理信息网络;建立粮食管理数据库;逐步开展粮食电子商务,实现粮食网上交易。
   (2)教育信息化
    ① 在全市中小学、职业技术学校建立“校园网”,实施“校校通”工程,逐步实现全市各级各类教育网络的互联互通。
    ② 组建一批网上培训机构,在市区建立教育网络平台,初步建成全市现代远程教育网络。
    ③ 充分发挥专业院校的作用,加快培养信息技术专业人才。
   (3)科技信息化
    建设通化市科技信息网络中心,实现与国际互联网、中国科技网接轨,联接全市科技管理部门及信息机构、科研院所、院校和企业等,形成多功能、开放式的科技信息网络。
   (4)金融、财政、税务信息化
    按照现代支付体系要求,逐步开展网上银行、电子商务、网上结算等新型金融业务,实现资金流、物资流、信息流相互协调运行的现代金融体系。实施“金卡”工程,一卡多用。逐步完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推进个人征信系统建设。
                    
    实施“金财”工程,建成覆盖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和资金使用部门信息网络,全面支撑部门预算管理、国库单一帐户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宏观经济预测和办公自动化等方面的应用需求。
    实施“金税”工程,完成全国增值税专用发票计算机稽核网络系统和互联网申报纳税系统在我市的应用,建立多元化申报纳税服务体系。建立全市统一的地方税税收计算机应用系统。推广和使用新版征管应用软件,实现地方税收征管技术手段现代化。
   (5)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化
    建立医疗保险系统、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建立再就业人员数据库。全面实施“金保工程”,形成市县统一的劳动保障信息网络,建立在职人员、离退休人员、失业人员和用工信息资源数据库,实现信息异地交换和共享。建立规范的业务管理体系,实现社会保险登记、缴费、审核、支付等前台业务的计算机处理和规范化管理。建立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发行社会保障IC卡,实施社会保障“一卡通”。
  (6)国土资源与环境管理信息化
   建立土地管理数据库和矿产资源与地质环境基础数据库。建立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形成省、市、县三级国土资源信息网络,实现国土资源调查评价、政务管理信息化。重点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地籍管理、地质灾害、地质环境、地质勘察信息系统。完善环境监测、监控及管理信息系统。
  (7)水利信息化
    重点抓好水资源管理防汛抗旱指挥决策支持系统、水利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和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系统的建设。
   实施“金水”工程,依托公共信息网和现有无线通讯网络,建立水利工程监控及管理、水质自动监测、水域及水库群洪水预警、防雹实时监测等系统。
  (8)公共安全信息化
   全面实施“金盾工程”,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共安全信息网、公安通信网和公安信息系统,建立公安专用计算机网络、专用无线通信网络系统及卫星通信系统;建立全市人口、户籍、刑侦、治安、出入境、交通管理、消防管理、指挥中心等信息数据库系统;建立市公安综合信息系统及支持平台;建立和完善110、119和122报警指挥系统,实现防抢、防盗、报警、出警和监控等防范系统建设;建立公共信息网络安全保障、预防、控制系统。
  (9)商贸信息化
   加强商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建立以提供商贸商情信息、政策法规信息和经济环境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多渠道、高效率的商贸信息服务体系,为商贸企业提供完善的信息服务。
  (10)新闻、宣传、文化等领域信息化
    整合新闻网络资源,搞好重点数据库建设,强化信息内容安全管理。积极推进和完善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其他领域信息化。力争在5年内,建立比较完善的交通、邮政、政法、统计、电力、人口资源与计划生育、图书、文化档案、地方志等领域的信息网络,提高各领域信息化应用水平。
    4、推进城市信息化建设
   (1)城市建设信息化。建立和完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的基础信息数据库,形成信息收集、开发、分析、传递、发布渠道。重点做好城市供水、供热、供气、公交、工程建设、招投标、房地产市场交易、产权产籍、物业等信息技术应用和IC卡、计算机辅助调度、监控系统的应用推广工作。在勘察设计行业开展集成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2)城市管理信息化。建设城市运行监督、灾害报警、应急指挥、决策服务系统,实现各种信息资源的网上调度和综合利用;建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城市交通监控信息系统、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信息系统、城市国民经济预警系统和信息检索系统,完善城市抗灾、救灾信息系统和社会治安信息系统,实现城市规划、城市资源、城市市政等综合管理信息化。
  (3)城市服务信息化。建立城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和城市医药信息系统,开展方便群众的网上服务业务;建立旅游综合服务系统,实现旅游信息资源共享。建设交通、安全、气象和社区等信息服务系统。
   在实施医疗保险IC卡和银行IC卡的基础上,以公用事业IC卡为依托,推进城市“一卡通”工程。

    5、大力开发和整合信息网络资源
   (1)建设数字通化网络平台。在启动电子政务建设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的通信基础设施,建立起一个基于现代通信技术的区域性Internet交换中心,实施“数字通化”计划,实现与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网、中国科技信息网及中国教育科研网的互联,使之成为具有先进性、兼容性、综合性的覆盖全市高速、大容量与国际国内互联的窗口,并逐步统一各类数据库接口标准,交融各类社会性、行业性网络。建设全市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应用平台;建设整合空间地理信息、社会保障、数字图书馆、公共服务等信息系统。
                    
   (2)加强对网络资源的整合与管理。有计划地对财政性投资的业务范围、网络结构、建设规模相近的信息网络进行整合,逐步实现网络服务业务融合,提高和完善信息网络整体服务功能。对新建的信息网络系统,要按照适用、安全、低成本的要求,实行统筹规划和管理,防止盲目开发和重复建设。
                    
   (3)建立和完善20个数据库。1.国民经济统计数据库;2.金融信息数据库;3.财税信息数据库;4.企业与产品数据库;5.农副产品数据库;6.工业经济运行和商品流通数据库;7.科教信息数据库;8.公安信息数据库;9.人事、人才、人力资源信息数据库;10.外商投资及进出口业务数据库;11.社会保障数据库;12.医疗卫生数据库;13.法律法规数据库和技术标准数据库;14.国土资源数据库;15.气象、水文资源信息数据库;16.环境保护信息数据库;17.新闻、图书、影视数据库;18.交通旅游信息数据库;19.药品管理信息数据库;20.企业基础信息数据库。

   (四)保证措施
                    
    1、加强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领导,把信息化建设真正作为“一把手”工程纳入领导工作的议事日程,建立信息化工作目标责任制。市信息产业部门要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组织协调和重大信息化工程的管理,协调各个领域的信息化工作,协调促进跨行业、跨部门面向社会服务网络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2、加大信息化宣传力度。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形成有利于信息化发展的社会氛围。加强对信息化知识的普及和教育,提高全社会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和企业经营管理层对信息化的认识,使其在思想观念、知识水平、管理方式上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
                    
    3、建立市信息化专家咨询组。信息化发展规划和政府投资的重点信息化建设项目要经过专家组咨询论证,才能批准立项和组织实施。加强全市信息化技术研发机构建设,逐步形成推进全市信息化的技术支撑体系。
                    
    4、多方筹措资金,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力度。要建立政府投资和市场融资相结合机制。市财政预算每年拿出一定比例资金用于信息化建设。各级政府每年也要安排一定的资金,重点用于政府部门的信息系统建设项目、公益性信息资源应用和维护项目、国际交流和培训项目以及开发高新信息产业项目的导向性支持。同时,广泛吸引国内外资金,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财力支持,推动全市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 
              
    5、加强重点项目的谋划与实施。坚持实事求是、适度超前的原则,紧紧围绕国家和省对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投资方向,科学谋划和实施信息化建设项目,以项目为载体和支撑,确保信息化“十一五”规划目标的顺利完成。
                    
    6、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培养、吸引、稳定人才的各项政策措施,创建吸引信息化人才的良好环境。职业学校及中小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程;针对在职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不同特点,进行信息化技术培训。认真做好招才引智工作,重点引进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
                   
    7、制定并落实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政策。贯彻落实好投融资政策、税收政策、产业技术政策、出口政策、收入分配政策、人才吸引与培养政策、采购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认真贯彻《通化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努力实现我市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