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数字营商环境构建策略
来源:战略与决策杂志 更新时间:2023-03-01

2021年起,世界银行因为各种原因停止出版营商环境报告,但是我国优化营商环境的行动并没有停止,反而在进入新的阶段后,更加重视营商环境的优化打造,并在优化营商环境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其中,尤以习近平总书记 2020 年 11 月提出的“数字营商环境”概念,将我国营商环境优化引入了更深层级的思考和行动。“数字营商环境”是在数字社会和数字经济发展的背景下,顺应数字政府建设趋势而产生的,这一概念站在了全球营商环境的前沿,为全球解决营商环境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

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区域实力之争,在于营商环境之争。2021 年四川省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最多跑一次”事项占比提升至 99.2%,“全程网办”事项占比提升至 94.9%。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实现“证照分离”全覆盖。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新增减税降费近 400 亿元,新增市场主体 135.2 万户、达 771.6 万户,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 8%。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网上政务服务能力提升迅速。四川省的营商环境优化在进一步改革的同时仍然存在“效率困境”问题,在“一网通办”、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数据共享方面还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可见四川省在优化数字营商环境方面尚有一段距离要走。

一、夯实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动数字化进程

优化数字营商环境的核心在于强大的基础设施为基础。浙江省的数字经济发展之初,就明确了要打造网络高速覆盖的“宽带浙江”、部署全面感知的“泛在浙江”以及构筑开放共享的“数据浙江”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的任务,有力地支撑了浙江省数字经济的发展。四川省要打造“西部领先,全国一流”新基建,只有夯实互联网应用基础设施,形成协调发展、绿色集约的数据中心新格局。统筹协调部署云计算数据中心和云服务平台资源,形成以成都为中心、辐射全省、服务全国的格局,才能推动数字营商环境的进程。

首先,要建设有利于数据交流的基础设施。加快 5G 基站建设,增加 5G 基站覆盖率。推进跨行业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推动 5G 网络重点区域全覆盖。提档升级光纤网络部署,扩大千兆光网覆盖范围,推动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间带宽扩容,建设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提升区域骨干通信能力。打造国内领先的北斗应用基础设施,提供亚米级导航定位和位置服务。强化 4K/8K 电视基础网络建设,提升通信网络的接入速率及服务质量,增强 IPTV 网络的承载能力,探索“5G+ 超高清视频”传输应用。

其次,让基础设施建设更有利于数据处理。构建智能算力体系,充分发挥成都超算中心作用,增强高性能计算能力和云平台应用能力。聚焦云存储、分布式处理等业务,推进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政府数据开放共享区块链试点平台,推动区块链接入数字政府应用,建设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知识产权融资服务平台。尽快接入国家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网,开展量子通信应用试点。建设集约化、规模化、绿色化和智能化的数据中心,探索数据中心跨区域共享机制和模式。探索建立电力网和数据网联动、协同运行机制。打造多业务数据融合的高容量大数据存储平台,融汇政务、社会和互联网数据资源,形成数据资源原始库。拓展府教据的采集渠道,建立数据分级分类安全管理体系,加强对互联网重要数据资源的备份及保护。

最后,应提升基础设施建设辐射周边能力。加强不同地区间对接,实现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的交流互补。推动和周边地区数字基础设施流动,结合不同地区间产业基础优势和科研资源优势,形成融合发展下的合力,培育特色数字优势产业,建设大数据产业园区,以大数据资源中心为重点,集中打造集现代管理、研发生产、数据交易、人才培训、企业孵化、应用创新、智慧生活为一体的综合性核心园区,建设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大数据产业应用基地,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大数据产业集群。构建成渝地区大数据产业基地,加强和周边城市的协同发展。

二、构建政府协同机制,深化数据共享

新时代数字政府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数据资源的共享和数字政务的业务协同,在不同场景中,启动数据资源,发挥数据的价值。数字政府建设中社会治理、经济调节等功能的实现,都需要高质量的数据供给作为支撑。为了数据多跑路数需要政府在数据开放共享上下功夫,数据资源不受层级、地域的限制大力发展横向与纵向,促进共享模式进一步转变,让资源共享突破层级、地域等限制,加强不同部门协同合作,建构完整的数据体系。

地区间协同问题在行政管理的研究中并不是一个新的命题,对于地区间协同问题,已有的研究文献早已提出了府际协同的解决方法。而数字营商环境的“跨省通办”已经超越了传统治理模式的范畴,需要跨层级、跨地域、跨部门、跨行业协同。“跨省通办”是前一阶段“一网通办”的升级版,国家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为“跨省通办”提供了枢纽式基础设施。国内各地区域性“通办”发展迅速,特别是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川渝黔区域合作发展较快。以四川和重庆两省市的“跨省通办”实践———“成渝通办”来说,自 2020 年7 月 22 日,川渝两省市政府办公厅签订《协同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放管服”改革合作协议》以来,“川渝通”改革前后发布两批共 210 项“川渝通办”事项,累计办件量超过 589 万。省政府计划在今年继续推出第三批共 101 项“川渝通办”事项。随着第 3 批“成渝通办”事项的投入,“跨省通办”的改革还将持续深入。

落实到具体场景中,推进数据最大限度的共享,能让数据成为资源,公共数据的开发应用,一是健全政务数据开放共享制度体系,推动各级各部门全面梳理数据,摸清数据家底。数据的原始性,即数据数量增长速度快、随着时间的积累和社会的发展,数据呈现出类型多并且非结构化的特点,面对海量数据,需要全面梳理数据,加快数据的处理速度。二是按照“整合是原则、孤网是例外”的要求,推动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大数据开放越来越多地关涉到不同系统,政务信息系统数据开放与共享,既包括横向各部门间的开放与共享,也包括纵向各层级政府间的数据开放与共享。不同系统和不同层级间数据的传递,因此政务信息系统数据的开放和共享即促进了政府间的协同,也需要政府间的协同来实现数据的共享和开放。三是全面推进政务数据开放,释放数据价值。政府部门掌握了 80%的有价值的数据,因此在应用大数据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数字政府的责任一方面需要建设大数据平台,实现数据的开发和共享。另一方面引领和推动数字产业的发展。政府是大数据建设和应用的主导力量,决定着大数据战略价值的发挥。

三、优化流程,重视监管,促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高效发展

行政服务审批是数字政府建设的重要领域,是“互联网 + 政务服务”的核心内容。传统的行政审批流程透明度不高,部门之间衔接不畅。在之前课题调研中发现,约有一半的调研企业在办理行政审批事项前对于办理流程了解清晰,其余的企业不了解或仅了解一些,反映出办理流程的不清晰、不透明现象较为普遍。从传统的线下办理到网上审批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重大转变,规范了政府权力,群众和企业获得感增强。高效透明的办理过程增加了政府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性,防止了权力寻租,使政府权力呈现扁平化结构,促进了政府数字化转型。如何让行政审批服务更为高效,满足市场主体的需求是新时代执政能力的体现。

一是去繁就简,优化重构审批服务流程。传统线下审批的最大弊病在于流程繁复,让办事的企业主体和群众跑断腿。“一网通办”“一网管办”的实施就是精简重构,优化管理。可以下放的权力要下放给市场和社会,可以简省的流程就实行精简与合并,充分利用“互联网 + 政务服务”实现进一步优化行政审批服务流。针对效率低下的领域展开针对性整改措施,提高综合办理的效率。譬如沈阳市在优化再造审批流程上推动了“减、放、并、转、调”改革措施,将保留事项除去涉及国家安全需要保密事项外,全部实现了网办,实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材料网上流转、窗口统一办结”并联审批模式。

二是设立行政审批服务标准。“以标准化促进行政审批规范化”,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是衡量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要标准。“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以“不动产登记”为例,对“一件事”涉及的多部门事项申请材料进行全面清理,编制《“一窗受理”事项标化手册》,将“多重要求”规范成“一套标准”,精简公司章程、股东会决议、婚姻关系、重复测绘报告、户口本以及各类共性材料。行政审批服务的标准化,是以用户满足为导向,提高行政服务的效率,营造行政服务的环境,以此规范审批人员的行为,是对行政服务行为的考核和监管评价体系。

三是完善信用监管制度。对企业和群众信用信息分级分类进行监管,出台信用信息评价实施细则,执行统一信用联合奖惩制度。同时对于失信企业启动信用修复工作,引导企业诚信自律,鼓励企业重塑信用。

四是应当重视行政审批人员的理论学习和专项培训。通过对重要政策精神的领会来提高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和理论水平,对自己工作的岗位有明确的认知。另外通过工作相关的专项学习以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对于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网络办理行政审批更需要懂理论,业务熟的复合型人才。

四、线上线下业务深度融合,提升治理水平

国际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中在线服务作为评价指标之一,评价指向是营商环境中服务的便捷性。在线服务拓展了政服务边界、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将在线服务指数(HCI)作为关键构成之一。我国各省市网上政务服务主要有三种管理组态“线上驱动型、线下驱动型和全面融合型”,线上驱动型态依托于网络进行政务服务,市场主体便捷感受更强;线下驱动型则更主动线下实体政务服务中心的运转,如我国吉林省和辽宁省。全面融合型是双轮驱动型发展,整合了线上和线下的政务服务优势,在营商环境评价中获得最多肯定,比如浙江省、江苏省、广东省等,实现了线上和线下的深度融合,降低了企业行政负担。

网上政务服务优化营商环境需要做好以下几个工作:一是建立一体化服务平台,增加平台有效利用率,利用线上办理事务减少市场主体时间成本和行政负担。浙江省衢州市的“政企通”是我国网上政务服务的典型代表。浙江省衢州市在浙江省政府数字化转型“四横三纵”总体框架下,实现了涉企数据和企业信用代码全覆盖,企业登录浙江政务服务网法人账号,可自动提取法人信息和信用信息等基础数据,直接办理掌上可办事项。“把服务内容集成到一个平台,破解了企业服务碎片化难题。”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的建立在于提升政务服务便利化水平、开发“政务一网通”平台,与人口库、法人库、电子证照库、电子印章系统对接,实现异地可办、同城可办、网上可办。建智能政务服务区,实现智能服务事项可以在全市各地终端上自助办理。整合政务服务热线,建成集政府服务、公共服务、社会服务为一体的便民服务专线平台。推行政务服务事项分类实现“马上办、就近办、网上办、一次办”。

二是融合线下和线上业务,提升治理水平。在办理审批事项和一些政务服务时,是需要实地进行的,线上业务必须要实体性政务服务中心作为支撑,因此,线下办理能力也是衡量指标之一。政务服务和资源交易服务中心对需要纳入政务服务大厅的办理事项进行全面梳理,做到应接尽接,对纳入政务服务大厅的办理事项全面梳理,编制办事指南,提高企业办理事务的便利程度。

五、完善数字创新环境,加快数字人才培养,消弭数字鸿沟

数字鸿沟的消除, 首先 从新基建投入着手,新基建建设重点在农村。自 2003 年以来,浙江省通过“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美丽乡村建设”“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电子商务进万村工程”等系列举措,健全乡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并不断更新迭代,为浙江省乡村振兴战略快速实施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支撑。发展农村新基建,要推动 5G 网络“乡乡通”,保障农村通信全覆盖;在资费上实行优惠,让农民群众用得起优质网络服务;推广培育农村信息化应用,推进农村数字化应用。譬如凉山州在会东县实施的打造省级新型智慧城市示范,持续提升偏远山区城乡治理科技支撑能力。引导和支持电信、科技企业通过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在高原建设智慧牧场,开展“标准化养殖”和“追溯”一条龙服务。开展 5G+ 智慧医疗试点,5G+ 智慧农业园区、5G+ 智慧农机管理、5G+ 网联无人机农业作业等 5G 应用创新,赋能线上农产品交易、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数字乡村能力,全面助力三农信息化建设,让农村群众用得好优质网络服务。

完善中小企业数字环境。数字鸿沟存在不同企业,有的企业拥有高素质数字人才,因此在接收在线政务服务方面就有利,与之相反,没有信息人才的企业在接收在线政务服务时不如有人才的企业,从而形成“信息富企”和“信息穷企”,随着在线政务服务的增加,有可能导致“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局面。特别是中小企业,为此,要消除中小企业的“数字人才鸿沟”,提升人员的数字素养,开展数字技能教育,树立适应数字社会的终身学习观念,让企业的发展和信息化发展同步,使数字技术成为工作的“必修课”。政府可以针对性的进行数字培训,对数字障碍企业进行“信息扶贫”,创造政务服务应用于营商活动的场景。培养和引进“数字”人才。随着政府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深入,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既懂专业业务与行政管理,又懂信息技术与电子政务开发和管理的高质量人才“供不应求”,人才结构不够合理,缺乏高端技术专家、复合人才和熟练技能人才。培养一支专业队伍需要长期培训、锻炼、实践。当前信息化数字化建设需求迫切,高素质、高水平专业人才紧缺,引入人才的渠道也不畅通。目前对信息化数字化人才开展专门培养的高校和单位还比较少,缺乏适应数字政府发展要求的人才战略和措施。因此,需要在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上下功夫,解决人才缺乏的问题。

针对中小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不敢转”“转不起”的问题,政府应针对性的购买第三方服务支持中小企业转型,切实降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本和风险。一是分行业领域开展企业数字化转型诊断,采取政府补贴等方式开展数字化转型诊断,为企业自主开展数字化转型发展提供针对性解决方案。二是推广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单点应用,针对数字化能力基础薄弱或数字化资金投入能力有限的中小企业,选取数字化转型路线高频重复、成本低、收益大且相对独立的业务场景进行示范推广。三是建立数字化转型服务供给资源池,聚集行业龙头企业、数字化转型技术和服务提供商、互联网企业等资源,通过公益性服务和市场化相结合模式面向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服务。

六、建设普惠高能的数字化平台

数字化平台是重要的数字基础设施,通过提供技术、政策、要素等服务,有效解决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交易成本和技术障碍。一是加快建设国家级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制定数促中心建设评价体系,对符合条件的数促中心给予资金补助,开通数促中心融资服务绿色通道。二是搭建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鼓励行业促进机构建设集技术支撑、数据聚合、应用赋能为一体的公益性数字服务枢纽,加强数字化应用产品、模块开发,提供财务、人事、销售管理等通用转型服务及生产、研发等定制化服务。三是支持龙头企业打造一批面向垂直行业和细分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和产业互联网平台,强化平台资源集聚能力,开展面向不同行业和场景的应用创新,不断探索商业模式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