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院以“实”为先,数字赋能海事司法高质量发展
来源:文汇报 更新时间:2023-07-12

上海海事法院:以“实”为先,数字赋能海事司法高质量发展|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


一起海上货运代理合同纠纷案件中,被告始终去向不明,仅有一批关于业务内容和费用结算的往来电子邮件,是能证明双方合同关系存续的关键证据,然而电子证据是否值得采信?
得益于原告将证据存储于第三方区块链存证平台,上海海事法院根据《上海海事法院区块链证据审查指南》作出审查认定,推动案件事实查明、定分止争。
当前,航运数字化转型和绿色低碳转型正在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新的增长点。司法领域,区块链等技术已经得到实际应用,同时也涌现出新的法律问题,对于海事司法提出更高要求。主题教育开展以来,作为最高人民法院在全国设立的首个“智慧海事法院实践基地”,上海海事法院坚持以“实”为先,由党组班子带头、业务部门跟进,积极赴航运企业、行业协会、海事院校等单位走访调研,了解航运一线需求、解决审执实际问题、交流人才培养经验,以调查研究为抓手,着力提升海事司法质效,服务保障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自主研发航运链全要素智能分析系统
数字化、智能化浪潮下,区块链等新技术在航运业的广泛应用带来了巨大变革。譬如,航运公司、货代企业、港口和码头运营商纷纷开展区块链应用平台试点,探索建立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提单签发、港口运营等平台。
相关探索实践反映在海事司法领域,若数字法院建设只是“闭门造车”,已经无法跟上航运业模式创新的“加速度”。去年9月,上海海事法院推出《区块链证据审查指南》,旨在为各类型区块链证据审查提供要点指引。
为进一步完善区块链海事审判规则体系,发挥海事司法大数据作用,调研组既“走出去”也“请进来”,通过调研上海市大数据中心和召开专题研讨会等方式,围绕航运数据平台建设、海事司法信息和数据联通、司法区块链平台应用、区块链技术最新实践样态等深入研讨。
“‘一网通办’走过了应用场景不断丰富、各平台数据持续打通共享的历程”,调研组借鉴多方经验和建议,成果将集中体现在法院自主创新研发的航运链全要素智能分析系统上。当前,该系统正着力引进新平台、扩容数据、升级系统,完善航运全链条数据,为案件中的事实核查提供确切数据支撑。譬如,可使用区块链证据的类型正在不断细化,涉及的主体也越来越全面,包括航运公司、货代企业、港航单位、货主等航运链的关键环节。
业务部门攻坚难点堵点
为将主题教育与审执主业有机结合,上海海事法院立足司法实践,找问题、寻方法,力争将主题教育的成效转化为打通审判执行工作难点堵点的强大动力。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民事公益诉讼案件中,如何让羁押于不同监狱的数名被告同时参加庭审,是此类案件审理进程中的一大难题。在公益诉讼案件程序问题研讨会上,上海海事法院与检察机关、监狱管理机关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研究,对于开庭时间安排、法庭布置、在监人员押送等事项形成解决方案,从而推进案件审理进程。目前,这一方案已成功应用于多起生态环境保护民事公益诉讼案件的线下庭审,为解决同类案件开庭难问题积累了有益实践。
执行阶段,船舶扣押、看管、评估和拍卖历来是个“老大难”问题。上海海事法院法官先后赴浙江船舶交易市场有限公司和厦门海事法院,重点了解船舶在线交易平台的运作模式和经营状况,围绕船舶看管机构指定与费用拨付、登船扣船安全保障、船舶优先权处置疑难问题等探讨交流。
通过系列调研,上海海事法院梳理形成了相关思考与建议。立足海事特点,进一步发挥船舶专业处置机构在高成交率、高溢价率以及专业性的优势,推动完善网络司法拍卖工作。着眼司法实践,在审执工作中做有心人,为《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中关于船舶看管、扣押、拍卖等相关内容的修改和完善积累实践经验。强化安全保障,从安全防护设备“硬件”与人员安全意识“软件”两方面入手,双管齐下落实好扣船安全保障措施。(周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