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电合一”让农民吃上信息“快餐”
来源:金融时报 更新时间:2011-08-31

  湖北省黄冈市一位普通农户安自启,5年前建起了个人网页“陶河药材网”,利用网络为当地药材的销售开辟了新途径,还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去年,安自启向陶家河农信社贷款16万元,“如果没有网络,我的经营业务不会扩大,更不会去向信用社寻求信贷资金支持,也没有能力偿还这笔贷款。”当地农户深深感受到,信息带给他们脱贫致富的力量。而很多基层农信社纷纷表示,农业信息的交流与互通,为农信社的信贷投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并在很大程度上起到防范和降低农户经营风险和信用社信贷风险的作用。

  一个业已形成的共识是,在建设现代农业、促进“三农”发展的过程中,搭建农业信息平台已经成为繁荣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需求。为使“三农”急需的信息下乡并进村入户,从根本上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的紧迫问题,农业部于今年4月在全国选择部分市县启动了“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试点工作。7月8日,记者专访了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司长张玉香。

  记者:实施该试点项目的重要意义何在?在试点区域及项目选择上重点把握的原则是什么?

  张玉香:开展“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试点不仅仅是一个项目,更重要的是倡导新形势下推进农业信息服务的一种理念。本质是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通过多种形式推进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从长远看,其意义不仅局限于提供农业生产经营信息服务,还将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等诸多方面产生积极影响。

  “三电合一”试点是一项创新性工作,试点成败将对我们在更深层次和更高水平上推进农业信息服务产生重要影响。为此,此次试点单位都已具备一定的工作基础,部分市县在工作机制、工作制度和服务能力等方面已经走在全国前列,对此,我们重点把握六项原则:第一,地、县领导重视农业信息工作,已初步建立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农业信息工作具备一定基础;第二,必须建有农业信息中心或相应机构,有专职工作人员2至3人,农技推广队伍健全;第三,当地有电视台,农业部门与当地广电部门已经或准备开展合作,有具体的合作方案;第四,电话、电视普及率要达到40%以上;第五,农业信息服务项目已列入地方财政预算,或地方财政部门承诺支持农业110综合信息服务中心运行费用;第六,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生产布局具有较高的代表性,能够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记者:今年是“三电合一”信息入户的第一年,也是为整体推进信息进村入户探索经验、奠定基础的关键一年,截至目前,试点工作已经取得哪些有益经验?亟待攻破的难点是什么?

  张玉香:从总体上看,“三电合一”立足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实际,通过现代技术与传统媒体相结合,自动化手段与人工服务相补充,能较为有效地满足当前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经营的信息需求,从目前看已经取得以下经验:

  首先,要坚定不移地强化农业部门的信息服务职能;其次,要将主导产业的发展需求作为信息服务的重点,为主导产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和信息、技术、市场全方位服务,从而强化信息发展的基础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第三,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多样化的信息服务形式,因地制宜地利用各种媒体和其他行之有效的手段,才能达到方便快捷高效地把信息传递到千家万户的目的;第四,要坚定不移地抓好机构队伍建设。在机构设置、人员和资金安排上向信息工作倾斜,同时加强与各部门协作,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全社会办信息化的良好氛围。

  在试点工作中仍然存在不少困难,主要是:一要切实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努力满足农民对信息的个性化需求;二是信息入户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的持续有效运行机制仍需健全;三是农村信息化基础较差,电脑普及率较低,农民应用信息的技能和接受能力有限。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按照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稳步推进的原则推进信息下乡和进村入户。

  记者:因各地区经济发展存在差异,为能让农民尽快吃上信息“快餐”,该项目将着重采取哪些具体措施?

  张玉香:“三电合一”是基层农业信息服务工作者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出来的有效模式。它综合利用电视、电话、电脑三种信息载体开展信息服务,充分发挥各个信息载体的优势,力求满足农业生产经营者的个性化需求,一方面,使信息服务内容立体化、形象化;另一方面,有效提高信息服务的覆盖面。

  今年,我部在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国选择6个地(市)和50个县开展“三电合一”信息服务试点,通过在试点地区建设农业110综合信息服务中心,将该模式大力推广。具体措施为:

  首先,利用电脑网络采集发布信息,丰富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为电话语音系统和电视节目制作提供涵盖农业实用科技、农产品供求与价格、农村政策等信息的数据库。同时,为农业生产经营者发布农产品产销信息提供公共平台。

  其次,利用电话语音系统,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语音咨询和专家远程解答服务。主要形式有两种:一是交互式语音自动查询,开设多条自动应答热线,实行24小时全天候服务,满足多个用户同时拨打。二是人工服务。由固定人员接听语音系统服务(类似114查号服务),或者由农村信息员、农业专家或技术人员在语音服务中心轮流值班,对数据库不易设定而用户需要了解的问题给予及时解答。

  最后,利用电视传播渠道,针对农业生产经营中的热点问题和电话咨询过程中反映的共性问题,制作播出电视节目,提高信息服务的入户率。

  记者:和以往提供的农业信息服务措施相比,此次试点存在哪些不同之处?

  张玉香:和以往改革措施相比,“三电合一”试点工程更加强调各地区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主要体现在:

  一是要与当地经济基础和“三农”实际相结合。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硬件、软件配置的水平可高些;而基础相对薄弱的地区,配置可低些,有条件时再提升。在信息资源开发上,必须与服务区域和服务对象的需求相一致。

  二是要与信息工作原有的基础相结合。推广工作要着眼于发挥当地的优势,不搞花样文章,不搞不切合实际的攀比。“三电合一”不一定必须是“三电”的完全组合,有条件的地方推广“三电”,条件不完全具备的也可以先搞“两电”。总之,要因地制宜,讲求实效。

  三是要与农业产业化组织相结合。我们要求各地注意发挥专业协会、中介组织、龙头企业等产业化组织的信息服务功能,通过他们对信息进行再加工,为农户提供更加实用和个性化的信息,拓展服务范围,提升服务成效。

  “三电合一”并不排斥其他行之有效的信息服务方式。各种各样的信息服务形式,只要行之有效,都应该认真总结推广,相互之间起到促进、补充和共同发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