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发展战略构想
来源:河南省 更新时间:2012-04-14

省委七届五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作出了实施区域性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加快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以下简称中原城市群)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按照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安排和《规划纲要》的精神,省发展计划委员会组织力量编制完成了《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发展战略构想》,省政府领导同志对这项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李新民省长两次听取汇报并提出了重要修改意见。省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于7月30日召开全体成员会议,对这个构想进行了审议。省发展计划委员会在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对构想进行了修改。

一、 关于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的时代背景

      加快城市群发展,带动本国或区域经济发展,提升经济竞争力,是发达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一些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带、五大湖沿岸城市群和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带等世界上知名的城市群,不仅成为所在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区,而且其辐射力和影响力早已超出了国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的率先开放,近年来逐渐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圈,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京津唐经济圈。它们的发展壮大,带动了东部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
      从国内外城市群发展的经验看,城市群一般是以一个经济比较发达,具有较强辐射带动功能的中心城市为核心,由几个空间距离较近、经济联系密切、功能互补的周边城市共同组成。这种城市群体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功能和作用,主要是加快要素聚集,促进产业融合,增强辐射带动力,提高整体竞争力。
      近两年,在中西部地区,长株潭、成渝、武汉、关中等一批城市群也正在崛起。城市群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竞争的主要载体。按照增长极理论,如果我省没有较大规模和较具竞争力的城市群经济区崛起,我们不仅难以吸引外部的各种要素向我省汇集,省内现有的各种资源将会加快流向周围的“经济增长极”。如此,我省在承接发达国家和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上将处于弱势地位,有可能成为我国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凹地”。 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我省已经形成了以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等城市在内的城市密集区。这一区域城市布局紧凑,经济联系日益紧密,总体发展水平较高。发展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基础已经具备,条件已经成熟。因此,加快条件较好的中原城市群的发展已是刻不容缓。

   二、关于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发展现状

       中原城市群以省会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济源在内共9个省辖(管)市,下辖14个县级市,34个县城,374个建制镇。土地面积5.87万平方公里,人口3872万,分别占全省土地面积和总人口的35.3%和40.3%。
    中原城市群成长发展的优势有六个方面:一是经济实力较强。2002年,该区域gdp、财政收入分别占全省的53.9%和48.7%,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4.1 %和20.9%;一、二、三产业比为14:50.3:35.7,优于全省20.9:47.8:31.3的经济结构。工业化水平较高,工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达到44%,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57.7%。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的61.6%。
      二是教育、科技水平较高。普通高等学校占全省79%;全省15个博士学位授予点、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9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全在本区域;硕士学位授予点278个,占全省的99%;从事科技活动人员占全省的68.6%。
       三是城镇化进程较快。中原城市群是我国中部地区城镇最为密集的地区,也是我省城镇化发展最快的地区。2002年,城镇化水平为3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8.2个百分点。该区域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消费市场广阔,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四是区位优势突出。该区域东邻发展势头强劲的沿海发达地区,西接广袤的西部地区,具有实施东引西进战略,实现中部崛起的最佳地理位置。郑州航空港地理优势明显;在已有的陇海、京广、焦枝、新菏等铁路构成的铁路交通区位优势的基础上,随着国家大通道连霍、京珠等高速公路的贯通,我省综合交通的区位优势更加突出;国家规划建设的京广、陇海高速铁路大通道将纵横穿越本区域,使未来的对外通达度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中原城市群也是我国重要的通信枢纽之一,通信能力居全国前列。正在建设中的西气东输工程和即将开工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成后将从根本上打破制约本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素和环境瓶颈。
       五是资源条件良好。该区域矿产资源和农副产品资源丰富。已发现矿种超过全省的3/5。粮食、油料、生猪、肉牛、林果、花木、烟叶、中药材等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也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六是文化底蕴厚重。在北宋以前的数千年间,本区域长期为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国古代先进文化的发源地,人民勤劳、聪慧,富有生生不息、开拓进取和融会贯通的优良文化传统。
       中原城市群也存在一些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与中西部其他城市群相比,认知度不高,优势不够明显,有些方面甚至处于劣势;中心城市首位度低,辐射带动作用小;整体竞争力弱,产业层次低,缺乏大企业支撑,缺少名牌优势产品群;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科技、教育整体实力虽然在省内优势明显,但与武汉、西安相比差距较大,对外开放度低;资源开发过度,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可持续发展压力较大。
国外大都市经济圈的发展实践证明:城市群的发展一般经历四个阶段。即:城市离散阶段,城市体系形成阶段,城市向心体系阶段和大都市圈协调发展阶段。我们要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基本完成上述几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只有审时度势,扬长补短,强力推进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提高综合竞争力,才能在区域经济竞相发展的“博弈”中争取主动。否则,将丧失中部崛起的大好机遇。

三、关于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发展战略构想与发展目标

       中原城市群发展的总体构想是:实施区域性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整合区域资源和经济优势,着力构筑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带领全省向现代化迈进,成为全省对外开放、东引西进的主要平台,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区域性商贸金融中心和科教文化中心,中西部综合竞争力较强的开放型经济区。
       中原城市群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年均经济增长速度达到9.4%,高出全省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201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提前5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由2000年的52%提高到60%以上,支撑全省经济在中西部地区崛起。到2020年,人均gdp达到35000元左右。区内总人口达到460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60%左右,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率先在全省基本实现工业化,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由2000年的56%提高到2015年的62%。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00年的15.2:49.4:35.4优化到2020年的5:47:48。

 
四、关于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城市体系建设

      中原城市群城市体系在大的构架上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大郑州都市圈;第二层次以大郑州都市圈为中心,以洛阳、济源、焦作、新乡、开封、许昌、平顶山、漯河等八个中心城市为结点,构成中原城市群紧密联系圈;第三层次为外围带。从形状上看,以大郑州都市圈为中心,以洛阳、济源、焦作、新乡、开封、许昌、平顶山、漯河等八个中心城市为结点构成的中原城市群紧密联系圈,恰似镶嵌在中原大地上的一颗璀璨的钻石,可形象地称为“钻石”城市群,昭示着中原城市群的美好发展前景。
      建设郑州大都市圈,使其成为国家特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中原城市群的核心,是构筑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的首要任务。到2020年,大郑州都市圈人口规模将达到1000—1200万人,城市人口达到800万人以上,中心市区人口500万人,市区面积500平方公里。在大郑州范围内率先消除二元结构。建设郑东新区,2005年基本形成33平方公里规模,2010年建成150平方公里规模。要增强产业支撑、完善城市功能,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富有活力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科教文化中心。重点发展信息产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食品制造业,形成资金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使郑州成为中原城市群现代制造业基地的核心区。加强中心市区基础设施建设,把郑州市建成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大都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睦共处、协调发展。
       突出重点,构建中原城市群紧密联系圈。以大郑州都市圈为中心,八个中心城市为结点的中原城市群紧密联系圈,是中原城市群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要支撑。着力打造郑州—洛阳城市和工业走廊,重点发展洛阳先进制造业基地;其他城市要按照优势互补、发展互动的要求协调发展,形成产业特色鲜明、竞争实力强劲的特大城市、大城市及中等城市。培育和壮大巩义市,形成郑州—洛阳城市和工业走廊的战略支撑点。加快各中心城市的扩张。2020年,洛阳市区人口达到300万人以上,其他中心城市大多数成为1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大力发展卫星城,巩义、偃师市人口均达到50万人以上,辉县、长垣、沁阳、孟州、伊川、禹州、汝州等市和县城人口达到20—50万人,其他县城达到20万人。到2020年,紧密联系圈内将聚集中原城市群区域内90%左右的人口,基本消除二元结构。
     紧密联系圈外围,要合理布点,加快撤县建市、撤乡并镇步伐,催生一批小城市和小城镇,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城乡物资交流、农业商品基地建设和乡镇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小城镇功能,增强小城镇的吸引力,促进人口向小城市、县城聚集。

五、关于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的支撑条件与发展重点

       生态问题是中原城市群发展最重要的制约因素。大力整治生态,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有效治理环境污染,改善人居环境,是中原城市群城市扩张、人口集聚和产业发展的首要任务。中原城市群生态建设规划实施两项重大工程和七项重点工程。两项重大工程,即黄河生态治理开发工程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七项重点工程,即巩固、改善豫西山地生态环境;继续实施南太行山绿化工程;实施荒漠化治理工程;加强郑、汴、洛城市防护林带建设;加强对污染严重河道的整治,重点治理伊洛河、沁河、卫河、贾鲁河、沙颖河;加强城市市区河道治理,初步解决城市河道污染,实现河流清畅;加强污水、垃圾处理厂建设,大力发展产业化。通过大规模的生态建设,中原城市群区域内基本实现天蓝水清、大地披绿的目标。
     巩固提高现有区位优势,以“郑州都市圈”为中心,构建包括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城市轻轨、航空在内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一是加快高速公路建设。建成11条高速公路,全面打通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高速出省通道,形成高速公路网络,实现郑州到区域内各中心城市一个半小时到达,紧密联系圈内所有县通高速公路。二是加快铁路建设。配合国家建设高速客运专线铁路,2007年前郑州—西安高速客运专线建成通车,争取北京—武汉高速专线建成;争取适时开工建设郑州至徐州方向的高速客运专线,形成新的高速铁路十字架。适应城市扩张的需要,科学规划高速铁路沿线城市的站舍建设。建成登封铁路二期工程,扩大漯阜铁路运力。三是规划建设中原城市群轻轨交通体系,发展城市轻轨。先期建设郑州城市轻轨,其中,一期建设上街—龙子湖大学城—中牟专线,二期建设市区至新郑机场专线。搞好洛阳市城市轻轨建设规划。四是加快空港建设。按国际空港标准扩建郑州新郑机场,到2020年,年旅客吞吐量达到500万人次以上,形成直飞世界部分主要城市、营运业务范围覆盖中原地区的现代化国际空港。扩建洛阳机场,使之成为国内干线机场,并创造条件,开辟国际航线。
       能源建设方面,以沁北、姚孟火电基地建设为重点,加快中原城市群电源建设,建成全国最大的火电基地。2010年前,新增装机1200万千瓦以上,2020年前再增加1800万千瓦,总装机容量达到4300万千瓦左右,占全省总装机容量的72%。建成一批超临界大型火电项目。同时要加快郑州东、洛阳、焦作、新乡东、许昌、平顶山、漯河等500千伏变电站及线路建设,形成比较完善的以500千伏为支撑、220千伏为主网架的供电网络。实现与三峡和葛洲坝电站的“水火调剂”。加快建设开封至商丘至江苏的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尽早向华东地区送电,实现“输得进、送得出、落得下、用得上”的目标。充分利用“西气东输”、中原油田天然气和我省煤制气等资源,建成干、支线管网工程和郑州输配中心、燃气电站等用气工程,提高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实现中原城市群紧密圈内城市居民燃气普及率达到100%。配合国家建设“西油东输”、“北油南送”工程,建设郑州大型石油储备中心和输配枢纽。充分利用石油资源,发展石化产业。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开发新能源和农村能源。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工业化。其目标和任务,一是要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大幅度提高。二是要全面提升工业竞争力,实现由资源主导型向技术、资金和劳动密集型协调发展转变,由中间产品为主向终端产品和消费型产品为主转变。三是要建成中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工业化。在发展方向与途径上,一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加快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引导和鼓励企业采用数字化、电子化生产装备,推广、运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和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等先进信息技术,实现产品设计、生产、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的信息化。构建中原城市群企业信息高速公路和交流平台,加快固定网、传输网和企业信息支撑系统等多网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各种要素快速流动和最优配置。二是要加快科技创新。打破现行科技管理体制,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大力推动产、学、研,科、工、贸一体化,鼓励科技要素资源合理流动,着力支持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密切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联系。三是要实施大企业集团扩张带动战略。深化企业产权改革,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依托名牌产品和优势企业,创新机制,推动资产重组,以资本、技术为纽带,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四是要着力培育信息产品制造业、汽车产业和装备制造业、食品工业、化学工业、新型建材工业等支柱产业。
       用工业理念发展现代农业,用现代科学方法管理农业。用先进工业产品装备农业,推广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着力发展都市型高效、优质、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优化农业生产布局,重点建设黄河故道和滩区绿色养殖带、中原肉牛产业带、豫北平原优质小麦生产基地、西部山区林果产业带、南部花卉苗木特色农业带和中部生态农业带。大力推进农业市场化进程,重点发展各类大型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增强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的功能和“郑州价格”的影响力,进一步完善农产品的交易和管理机制。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实现农业生产工业化、服务社会化,农产品品牌化。
       全面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商贸金融和科教文化中心。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规划建设郑州现代物流商贸园区、河南进口物资公共保税中心国际物流园区、澳柯玛现代物流园区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一批现代化的仓储、配送中心。加强流通企业资源整合,在城市群内合理布局大型专业销售市场,构筑以大型商业企业为龙头,跨区域、跨所有制发展的连锁经营体系,促进传统流通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在金融业方面,要加快引进境内外金融机构,特别是已在沿海落户的外资金融机构在郑州设立办事处或分支机构。丰富品种、创新制度,推动郑州商品交易所发展为全国乃至世界一流的综合性期货市场。规划建设郑东新区中心商务区金融街,使其成为中西部地区体系健全、机构集中、最富活力的金融机构聚集区。鼓励金融创新,加快金融信息化、电子化步伐,增强郑州金融业的活力。推动郑州金融监管机构与其他省市金融监管机构加强合作、共享信息,提升郑州金融业的辐射力。对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地方金融机构进行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的综合改革,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和农村金融体系,加快建设中原城市群统一的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积极发展现代商务中介服务业,加大郑州市商务中介服务业开放力度,吸引境外知名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投资银行、咨询公司、技术服务中介机构到郑州设立分支机构,积极推动省内机构与其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加快培育和形成一批具有国际执业资质与水准的中介机构,把郑州建设成为中西部地区商务中介机构集中、中介服务业最具活力的城市。大力发展科教文化事业,充分发挥郑州、洛阳、开封等城市科技、教育、文化基础较好的优势,带动本区域科教文化发展,构建中西部地区重要的科教文化中心。进一步整合科技资源,以体制创新推动技术创新,把中原城市群的整体研发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实施名校战略,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把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建成教学、科研实力突出的全国知名大学。破除教育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优化和激活中高等教育资源,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构筑体系完备的学习型社会,为本区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高素质人力资源。把优秀传统文化与先进现代文化相结合,把光辉灿烂的人文旅游资源与山川秀美的自然风光相结合,充分挖掘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内涵,重点打造郑、汴、洛沿黄旅游线和南太行、伏牛山生态文化旅游区,使其成为享誉国内外的黄金旅游线路和最具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通过艺术演展、现代传媒、体育竞技、文化娱乐、美食住宿、旅游购物的全面融合,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作用,提高整体效益。


六、关于建设充满活力的开放型经济区

       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全面扩大对外开放。构建承接沿海和境外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平台,使中原城市群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竞争力较强的开放型经济带。到2010年,中原城市群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00亿美元,利用外资25亿美元。2020年进出口总额达到230亿美元,利用外资达到80亿美元。

       千方百计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打破垄断,消除壁垒,积极采用项目融资、股权投资、企业并购、境外上市等方式,吸引跨国公司和境外投资机构来中原城市群投资。拓宽利用外资领域,做好服务业、建筑业和基础设施利用外资工作。完善有利于招商引资的政策,加强对外商的服务和保护,促进以商招商。通过大规模引进外资,促进中原城市群产业升级,提高管理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
大力发展进出口贸易,提高经济外向度。依托大型出口企业和主导型出口商品,培育科、工、贸一体化外向型出口主体,构建新型外贸出口主力军。加大出口商品结构调整,不断扩大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建立外贸支持服务机制,制定符合世贸规则的政府支持政策。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经验,扩大关键技术装备和短缺资源进口。
实施东引西进,强化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能力。利用中原城市群的区位条件,构建承接产业转移平台,引进和利用东部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管理方式,加快区内产业和企业技术升级,引导东部企业参与本区域企业改革与重组,或来本区域建生产基地。鼓励本区域企业到沿海建销售和研发机构,提高技术开发能力。

七、关于中原城市群发展的战略措施

中原城市群发展的关键,是彻底摒弃追求“小而全”、“大而全”的计划经济发展观,加快由“区划城市”向“经济城市”转变,遵循市场规律,协调城市功能分工,密切经济联系,促进各类要素整合,形成在国际国内市场具有竞争活力的特色鲜明的产业支撑,实现优势互补,合力推进。主要战略举措是:
      加强协调,统筹规划。省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中原城市群的整体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协调要素整合、产业布局和跨行政区域的重大项目建设,研究解决深层次的重大问题,促进资源共享,发展互动。建立专项议事制度,沟通信息,强化合作,科学分工,打破自我发展、自求平衡的封闭格局,避免重复建设。加强在环保、资源开发、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协作和联动,实现资源跨行政区划低成本优化配置。降低发展中的环境成本。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促进人口跨区划低成本聚集。
       适时调整区划,实现中心城市跨区域低成本扩张。对限制生产力发展的现行区划逐步进行调整。对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县级市要加快其发展。完善中原城市群卫星城市布局,适时撤县建市。与此同时,加快区域内撤乡并镇步伐,以推进城镇化进程。
       下大气力办好现有的各类开发区和特色工业园区。提高规划水平,把工业园区与城市发展、基础设施、人文环境、生态环境建设统筹规划。推进建设和管理机制创新,吸引多元投资,多方联建。明确产业导向,提高引资质量,重点鼓励引进市场竞争力强、产业关联带动力强、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能耗低和污染低的先进制造业,形成产业特色。要促进具有综合优势的特色产业发展,推动以特色产业为重点的配套产业链建设,鼓励吸引信息产品制造业、汽车与装备工业、食品制造业等支柱产业,以及生物工程、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项目入驻园区。设立园区专项发展资金,对园区新增企业实现的税收,除上交国家的部分外,全部纳入园区的专项发展资金,用于园区的开发建设。健全园区社会保险体系,完善劳动用工管理和服务。对园区企业实行便捷式商检、报关、免税、进出港等通关和保税措施。加快郑州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建设,实现就地商检、就地验关、就地出港,促进郑州大通关的形成。
切实降低商务成本。从用地制度、税费、劳动用工、社会保障、行政审批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降低外来投资的商务成本。对外来投资企业的用地,按现行标准的50%征收耕地占用税、土地出让契税、耕地开垦费和土地出让金。对投资巨大的项目,可视投资额给予进一步的优惠。全面清理各类收费。对涉及企业的行政事业收费项目和标准实行重新申报,全面审核。严格控制新设行政性收费项目,取消属于政府行政管理职能的服务性收费项目。属于强制或垄断性的经营服务收费项目,实行政府定价。
       创新融资机制,增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保障。中原城市群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投资估算8000亿元,其中交通建设1800亿元,能源建设1700亿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4500亿元,水利与生态基础设施建设400亿元,服务设施400亿元。要大力培育和健全资金市场,努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建立健全资金来源广泛、投融资方式多样、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并重的开放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加大政府投资体制改革。积极引导各级政府主体提高资本运作能力,扩大市场化融资规模,提高投资质量,发挥投向引导作用。放宽民间投资领域,拓宽民间投资渠道,保护民间投资权益。积极采取bot(建设—经营—转让)、tot(转让—经营—转让)、资产证券化等多种项目融资方式。在交通、能源、环保、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打破部门和行业垄断,放开市场,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形成以社会投资为主、政府和社会投资多元化的格局。加快高速公路、城市轻轨等基础设施和重大基础产业项目前期工作,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对外招商。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国有企业加快推进股权、产权多元化改造,国有经济退出一般性竞争领域。在市场准入、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积极引导个体、私营企业上规模、上水平。支持不同所有制企业相互参股、联合、并购,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吸引省外,特别是沿海地区知名非公有制企业,来本区域投资兴业,吸引民间资本进入本区域,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参与国企改革,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改善政府服务。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减少政府对企业经营和发展的干预,打破行政区划对经济发展和融合的障碍。转变政府职能,从直接管理企业转向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处理公共事务,满足公共需要,实现公共利益上来。进一步清理政府审批事项,减化审批程序,建立集中快速的审批通道。加快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提高公共政策和公共管理的透明度。强化全社会的信用意识,规范市场主体的信用行为,建设诚信城市。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