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灌区精细化管理体制机制
来源:学习时报 更新时间:2023-09-04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工作,经过多年努力,基本形成了大中小微并举的农田灌溉排水基础设施网络。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55亿亩,在约占全国耕地面积一半的灌溉面积上生产了全国77%的粮食和90%以上的经济作物。通过结合项目建设,不断完善灌区灌排工程体系和农业用水计量设施,加强灌溉用水管理,农业用水效率逐年提高,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2020年的0.565提升到2022年的0.572。实践证明,发展灌溉特别是节水灌溉能有效应对我国特殊的自然条件、水资源禀赋等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对国家粮食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基础保障作用。
农田灌溉是最大的用水户,同时也是最大节水潜力所在。我国农业年用水量达3600多亿立方米,超过全国年用水总量的60%。如何用有限的水资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必须回答的时代课题。因此,必须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以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为“牛鼻子”,创新体制机制,在工程节水和管理节水上下功夫,持续提升灌区建设管理水平,不断夯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水利基础。
一是加强灌区建设管理政策顶层设计。加强组织领导,将大中型灌区建设管理相关工作情况纳入省级党委和政府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编制印发《“十四五”重大农业节水供水工程实施方案》,将124处大型灌区、30处新建灌区纳入实施范围;以2—3年为周期,会同财政部滚动编制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方案。以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为抓手,指导各地坚持“两手发力”、多轮驱动,发挥政府和市场、中央和地方、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多方面作用,创新多元化投融资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灌区建设和管理,以适应现代化灌区建设运维融资需求。
二是不断夯实灌排工程设施基础。加快推进“十四五”大中型灌区现代化建设和改造,强化工程节水。出台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项目管理办法,规范项目建设管理,建立调度会商机制,做好跟踪指导。“十四五”以来,已累计安排中央投资640多亿元,用于1100余处大中型灌区建设和改造项目。建立部门协作机制,推动各地统筹大中型灌区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形成从水源、骨干渠系到田间末端的灌排工程体系,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会同农业农村部开展四川都江堰、内蒙古河套等6处整灌区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打通农田灌排“最后一公里”。
三是着力提升灌区管护水平。加快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及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在灌区建设管理中的应用,启动48处大中型灌区开展数字孪生灌区先行先试,提高预报、预警、预演、预案能力。全面开展灌区、灌排泵站标准化建设,出台标准化管理评价标准,指导26个省份出台省级实施细则,从组织、安全、工程、农业节水与供用水、信息化、经济管理等方面推动标准化,已完成1300多处灌区、灌排泵站标准化建设。指导各地“先建机制,后建工程”,充分调动社会资本、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等用水主体参与灌区建设管理。积极探索农民、村集体、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自主管护与专业化物业化管护相结合的运行管护机制。云南、湖北、四川等地创新“投、建、管、服”新机制,推动政府和经营主体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长期合作关系,实现了工程“平常有人管、损坏有人修”。
四是强化灌区农业用水管理。严格落实大中型灌区取水许可制度,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和灌溉定额管理,推进用水计量配置到供用水合理断面,不断完善灌溉用水定额体系,组织发布了14种主要作物灌溉用水定额,覆盖80%以上主要粮油作物播种面积,合理控制农业灌溉用水规模,实现科学精准灌溉、科学灌溉。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积极开展灌区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大力推进节水型灌区评价,公布23处灌区水效领跑者名单,推出182处节水型灌区,在水利部网站和相关微信公众号设置专栏宣传地方典型经验做法,营造全社会节水氛围。推广应用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因地制宜推行灌区干支渠管道化,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五是建立健全农业水价政策。牢牢把握农业水价、精准补贴等关键环节,推动完成大型灌区和重点中型灌区供水成本核算,大型灌区骨干工程平均执行水价从改革前的0.09元/立方米提高到改革后的0.13元/立方米。按照新颁布的《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水利工程供水定价成本监审办法》,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持续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精准政策供给,逐步形成灌溉增效、用水付费、精准补贴、节水有利的农业水价政策体系。截至2022年底,全国累计改革实施面积达7.5亿亩以上。
六是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今年5月,部署启动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第一批遴选11个试点灌区、10个试点县(区),按照有利于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有利于灌区可持续发展和良性运行、有利于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现代化灌区建设、总体不增加农民种粮负担的原则,以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为抓手,科学分类、精准施策,创新建设管理模式和投融资方式,力争通过2—3年时间,“两手发力”建成“设施完善、节水高效、管理科学、生态良好”的现代化灌区。当前,水利部成立工作专班,成立21个指导组,建立跟踪指导机制,安排专人开展深入蹲点调研,指导试点完善实施方案,分类建立政策供给体系。截至目前,18个试点完成方案批复,建立了工作台账。9个试点已与社会资本达成合作意向,21个试点正在按照新的水价形成机制测算水价。

作者系
水利部农村水利水电司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