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 “十一五”信息化发展规划
来源:平凉市政府 更新时间:2012-04-14
平凉市 “十一五”信息化发展规划
  (草 案)(2006—2010年)

  1、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为根本目标,坚持“需求主导、应用为先、小路快跑、注重效益”的指导方针,坚持跨越式发展、选择性突破、效益型推进、低成本实施、全社会参与的原则,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的深层次应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推动平凉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

  2、基本原则
  (1)坚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原则。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技术含量高,需要按照规范、标准的要求,统一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理顺各种关系,规范投资主体行为,合理布局,统筹规划,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建设。
  (2)坚持政府推动,市场驱动,全民参与的原则。信息化建设必须以政府为主导,通过统筹规划,行政扶持等有力措施,加快信息化建设进程。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动力,突出企业作为信息化建设的主体作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鼓励各种资金投入,确保信息化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坚持服务经济,开发资源,发展产业的原则。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要以市场运作、服务经济为原则,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满足多功能、多层次、多样化服务的需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推动信息化,以信息技术应用为导向,积极发展信息产品制造业和现代信息服务业,促进信息产业的快速成长和健康发展。
  (4)坚持依法管理,统一标准,有序发展的原则。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加快建立和完善有关技术标准及管理制度,加大对信息化工作的规范管理,统一标准,建立可靠的安全运行机制,实现管理和建设并重。

  3、工作思路
  以建设“数字平凉”为统领,把信息化工作放在全局的战略位置,紧紧围绕建设小康平凉、和谐平凉、魅力平凉的目标重新定位信息化,着眼于建设全省能源化工基地、绿色畜牧基地、优质果品基地、人文生态旅游基地的大局全面谋划信息化,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协调发展的高度认真部署信息化,将缩短数字鸿沟、提高全民信息能力、带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信息化工作的基本主题,以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机制体制创新为手段,以创建良好的信息化环境为保障,走积极、务实、效益的信息化之路,努力提高全市信息化水平。

  4、奋斗目标
  经过五年努力,基本实现经济和社会初级信息化,信息化水平处于国内先进、全省领先水平。信息传输网络建设比较完善,实现信息基础网络村级全面覆盖;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较高,实现国内甚至世界范围的充分利用和高度共享;信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现代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经济增长方式重大变革,全民信息能力显著增强,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和环境显著改善和优化。

  “十一五”期间信息化发展的任务和重点
  “十一五”期间,要充分发挥信息化的带动作用,着手实施“数字平凉”工程,以信息网络设施建设为基础,以信息技术应用为关键,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重点,以政府推动和市场化运作为手段,努力促进信息技术在各个方面的应用,不断提高全市信息化水平,增强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要进一步提高政府部门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加快全市政务资源的开发利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改造振兴传统产业的先导作用,引导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实施各类应用系统,提高全市工业化水平;发展壮大信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利用多种方式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解决农村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加快信息技术在各个社会领域的应用步伐,加强社会公众信息能力的培养提高。至2010年,在全市形成以电子政务建设为先导,以农村信息化和教育信息化为基础,以企业信息化建设为重点,带动各领域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良好格局,推动全市信息化工作再上新水平。
  1、加快电子政务建设
  加快实施党政机关办公业务网、政务资源网和“中国•平凉”门户网站建设,全面提升各部门网络的互联互通水平,积极推进行政机关办公信息资源数字化、协同办公网络化和网上为民服务。
  (1)建设电子政务内网平台。建设全市政务资源网,搭建政务内网平台,联接国家政务内网与各县(市、区)办公业务网、政务外网,链接市级四大领导班子、市直重点业务部门,为领导决策和各级工作人员提供信息支持和技术服务。
  (2)建设电子政务外网平台。整合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各部门现有的信息网络资源,提升办公业务资源网功能,以基础通信传输网络为依托,以“中国•平凉”门户网站为龙头,建成综合性信息交互平台,不断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推动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建设网络管理中心、数据资源中心和数字认证中心,形成全市电子政务外网平台运行的支持系统。
  (3)完善党委、政府信息应用系统。在现有党委系统综合信息网、政府办公决策服务系统、全市视频会议系统、文电传输系统的基础上,逐渐开展网络化的办公协同,实现市、县、乡三级机关办公业务数字化、网络化,建立起决策信息支持系统。
  (4)开发和整合政务信息资源。抓好政务信息资源库建设。重点建设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生态环境信息库、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数据库。
  (5)建设综合性的减灾安全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对各类灾害形成预测和监测信息系统,涉及安全的信息形成反馈和应急决策信息系统。
  2、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
  以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不断扩大“农民信息之家”的覆盖范围,加快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应用步伐,强化信息化对农村和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利用信息技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供服务。
  (1)实施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工程。以“平凉农业信息网”为中心,“农民信息之家”为骨干,建立多个部门共同参与、多项业务集成整合、覆盖农业生产经营大户的农业信息服务系统,不断延伸乡村信息服务网络,实现农业信息服务“村村通”,形成规划整齐、服务全面、协调一致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体系,面向广大老百姓开展服务。
  (2)建立农业科技信息资源中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根据农业生产的不同环节、不同对象和不同层次,对农业信息资源进行科学分类、加工分析,建立农业资源、政策法规、农业科技和农产品产销信息数据库和农村管理系统、信息管理系统、扶贫信息系统,并实现高度共享和充分利用。
  (3)加强农村信息服务。建立信息服务系统、专家服务系统,充分利用广、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介,尝试建立农业110、信息寻呼机等有效的模式,收集发布各类农业信息,实现信息服务进村入户,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快农产品网上交易平台的开发,推广网上订单农业,培育网络交易市场,建立平凉农产品网上专卖店,有步骤地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
  3、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
  (1)继续加大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要紧紧抓住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机遇,多方筹集建设资金,积极建设计算机教室、教育卫星地面接收站等基础设施,力争实现全市中小学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达到普及性建设,接收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生数占全市中小学生的比例达到85%以上。
  (2)大幅度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要把信息技术应用作为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点,进一步完善、充实平凉教育网站,建立全市教育信息资源中心,开办“网上学校”,优先发展远程教育网络,逐步形成多规格、多层次、多功能、突破传统教育时空限制的现代远程教育体系和开放式终身学习体系。在重点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大力开发教育软件和网上课件,利用网络实施多媒体教学。启动实施教育网络化管理试点,基本建成网上招生和网上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系统。
  4、全面实施企业信息化建设。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进工业经济特色化、集群化、生态化,运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经过5年努力,力争在15户企业建立比较完善的企业信息系统;多数企业实现内部管理的信息化;普遍利用互联网开展信息交流;企业电子商务达到一定规模。
  (1)继续搞好重点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在全市范围内选择5-10户有一定规模、有信息化需求的煤电、农产品加工、商贸流通的重点企业,进行信息化试点示范,逐步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艺计划(CAPP)、计算机辅助工程(CAE)等技术在企业研究、开发与设计上的应用,缩短产品研发周期,提高产品性能和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加快推广信息化在企业中的应用。
  (2)大力实施企业上网工程。完善“平凉企业在线”网站的管理和经营机制,进一步充实内容,丰富栏目,增强服务,并以此为平台引导企业建立网站和相应的支持系统,不断拓展企业对外沟通渠道。
  (3)建设电子商务平台。利用市场手段,引导支持信息服务企业建设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对全市的企业名称、主要概况、产品信息、经销联系等信息予以收集整理,建成数据中心,集成式、一站式统一向外发布,搭建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平台。
  5、积极推进重点领域信息化建设
  (1)科技信息化建设。建成全市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实现与国际互联网、中国科技网,与全市科技管理部门及信息机构、科研院所、院校及企业联接,形成多功能、开放式的科技信息服务网络。
  (2)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立医疗保险系统、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和再就业人员数据库。全面实施“金保工程”,形成市县统一的劳动保障信息网络,建立在职人员、离退休人员、失业人员和用工信息资源数据库。建立规范的业务管理体系,实现社会保险登记、缴费、审核、支付等前台业务的计算机处理和规范化管理,不断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3)金融、财政、税务信息化。按照现代支付体系要求,逐步开展网上银行、电子商务、网上结算等新型金融业务,实现资金流、物资流、信息流相互协调运行的现代金融体系。实施“金卡”工程,一卡多用,逐步完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推进个人征信系统建设。实施“金财”工程,建成覆盖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和资金使用部门的信息网络。实施“金税”工程,完成全国增值税专用发票计算机稽核网络系统和互联网申报纳税系统在我市的应用,建立多元化申报纳税服务体系。
  (4)国土资源与环境管理信息化。建立土地管理数据库和矿产资源与地质环境基础数据库。建立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实现国土资源调查评价、政务管理信息化。重点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地籍管理、地质灾害、地质环境、地质勘察信息系统。完善环境监测、监控及管理信息系统。
  (5)水利信息化。重点抓好水资源管理、防汛抗旱指挥决策支持系统、水利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和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系统的建设。实施“金水”工程,建立水利工程监控及管理、水质自动监测、水域及水库群洪水预警、防雹实时监测等系统。
  (6)公共安全信息化。全面实施“金盾工程”,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共安全信息网、公安通信网和公安信息系统,建立公安专用计算机网络、专用无线通信网络系统及卫星通信系统;建立全市人口、户籍、刑侦、治安、出入境、交通管理、消防管理、指挥中心等信息数据库系统;建立市公安综合信息系统及支持平台;完善110、119和122报警指挥系统,实现防抢、防盗、报警、出警和监控等防范系统建设;建立公共信息网络安全保障、预防、控制系统。
  (7)商贸信息化。加强商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建立以提供商贸商情信息、政策法规信息和经济环境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多渠道、高效率的商贸信息服务体系,为商贸企业提供完善的信息服务。
  (8)旅游信息化。围绕建设全省人文生态旅游基地,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设步伐。以国际、国内两大市场为导向,高标准建设旅游信息资源库,通过网络手段,实现旅游信息的采集、交换和发布网络化,吸引旅游信息资源向平凉集中;以景区景点、宾馆饭店、旅行社的计算机管理系统为基础,扩大行业联网,实现资源共享,发展网上管理与服务,提高旅游管理和经营服务信息化的水平;结合社区与家庭信息化建设,推进旅游信息平民化,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多功能的网上旅游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服务,扩大旅游容量,提高经济效益。
  (9)新闻、宣传、文化等领域信息化。整合新闻网络资源,搞好中心数据库建设,强化信息内容安全管理。积极推进和完善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其他领域信息化。
  6、推进城市信息化建设
  (1)城市建设信息化。建立和完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的基础信息数据库,形成信息收集、开发、分析、传递、发布渠道。重点做好城市供水、供热、供气、公交、工程建设、招投标、房地产市场交易、产权产籍、物业管理等信息技术应用和IC卡、计算机辅助调度、监控系统的应用推广工作。在勘察设计行业开展集成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2)城市管理信息化。建设城市运行监督、灾害报警、应急指挥、决策服务系统,实现各种信息资源的网上调度和综合利用;建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城市交通监控信息系统、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信息系统、城市国民经济预警系统和信息检索系统,完善城市抗灾、救灾信息系统和社会治安信息系统,实现城市规划、城市资源、城市市政等综合管理信息化。
  (3)城市服务信息化。以社区服务为重点,逐步完善城市信息服务功能。建立城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和城市医药信息系统,开展方便群众的网上服务业务。建设交通、安全、气象等信息服务系统。在实施医疗保险IC卡和银行IC卡的基础上,以公用事业IC卡为依托,推进城市“一卡通”工程试点。
  7、大力开发和整合信息资源
  (1)建设“数字平凉”网络平台。在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的通信基础设施,建立起一个基于现代通信技术的区域性网络交换中心,实施“数字平凉”计划,实现与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网、中国科技信息网及中国教育科研网的互联,使之成为具有先进性、兼容性、综合性的覆盖全市高速、大容量与国际国内互联的窗口,并逐步统一各类数据库接口标准,交融各类社会性、行业性网络。建设全市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应用平台;建设整合空间地理信息、社会保障、数字图书馆、公共服务等信息系统。
  (2)加强对网络资源的整合与管理。有计划地对财政性投资的业务范围、网络结构、建设规模相近的信息网络进行整合,逐步实现网络服务业务融合,提高和完善信息网络整体服务功能。对新建的信息网络系统,按照适用、安全、低成本的要求,实行统筹规划和管理,防止盲目开发和重复建设。
  (3)建立和完善20个数据库。1.国民经济统计数据库;2.金融信息数据库;3.财税信息数据库;4.企业与产品数据库;5.农副产品数据库;6.工业经济运行和商品流通数据库;7.科教信息数据库;8.公安信息数据库;9.人事、人才、人力资源信息数据库;10.招商引资及进出口业务数据库;11.社会保障数据库;12.医疗卫生数据库;13.法律法规数据库和技术标准数据库;14.国土资源数据库;15.气象、水文资源信息数据库;16.环境保护信息数据库;17.新闻、图书、影视数据库;18.交通旅游信息数据库;19.药品管理信息数据库;20.企业基础信息数据库。
  8、建设与信息化发展相适应的信息基础设施
  (1)建设全市统一的宽带互联网络与高速数据交换平台。加快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合一”建设步伐,实现多种网络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引导电信、广电等单位加大对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强农村宽带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宽带业务和电话的普及率,扩大电信基本服务和广播电视的覆盖面,逐步扩大全市农村利用Internet发布和获取信息的范围,实现“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5年内,新建固定电话接入点10个,交换机扩容4万线,接入光缆700皮长公里,铜缆主干总线对5万对,配线总线对6.5万对;新建管道30Km;新增电话用户20万户,互联网用户3万户。大力推广新型宽带技术,在推广使用LAN、ADSL等的基础上,鼓励运营商推广WLAN无线局域网应用,扩大无线宽带覆盖范围。
  (2)加快广电事业发展。加大广电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增加有线电视的节目数量,加快实施“村村通”工程,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8.5%和99.2%;积极推进广电数字化进程,数字电视开始试点并逐步推广;探索利用广电资源服务公众的途径,延长广电产业链。
  (3)推进信息产业的发展。鼓励企业涉足信息产业,生产信息产品,或者传统产品渗透信息技术,提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利用市场手段发展壮大现代信息服务业,推进电信业由传统运营业向信息服务业转变。积极为电信、移动、联通、网通、铁通等运营商的业务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引导运营企业进一步树立合作共赢的思想,开展良性、有序的市场竞争,充分发挥自身的网络、技术、业务优势,面向公众开展各种形式的信息服务,不断扩大和延伸产业链。

  保障措施
  1、理顺并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信息化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关联度高,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强有力的信息化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加强宏观调控和综合协调,才能保证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发展。各县(区)都必须理顺信息化工作的领导机构,设立独立建制的信息化工作办事机构,并不断调整充实工作人员。市直各单位要落实分管领导和具体职能处室,具体负责信息化工作,确保信息化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干。
  2、加快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和全民信息能力培养。发展多层次的信息化教育体系,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扩大信息化人才培养规模,进一步提高全民信息化意识和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培养多层次的信息技术人才。制定并落实良好的人才政策,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坚持公开、公平、择优的用人原则,为信息化人才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继续开展公务员、教师等国家公务员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进一步抓好中小学信息技术知识的普及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大力开展信息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全民信息能力。同时,加大信息化中高层次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采取委托培训和在职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努力造就一批既熟悉业务工作,又精通信息技术的信息化复合型人才,为全市信息化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3、制定出台各项优惠政策,努力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从信息化发展的客观实际出发,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从信贷、财政、人才引进等方面制订优惠政策,给予政策扶持。把信息化重大项目建设列入各级政府的投资计划,设立信息化建设专项基金,主要用于政府信息化项目、社会公益项目建设和重大项目的启动。鼓励和引导多渠道融资、多元化投入、多形式运营,充分发挥企业作为经济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鼓励各类企业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对信息化建设项目和信息产业进行投资,鼓励多种方式、多种经营,加快信息产业利用民间资本步伐,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解决信息化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4、建立完善规章制度,制订并实施统一标准,全面消除“信息孤岛”。在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规范的同时,结合平凉实际,围绕信息网络建设、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化项目审核、信息服务业管理、信息安全管理等方面制定具体详细的分层次、分行业管理办法,制定全市信息化建设的标准体系,加强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审核和管理,统一全市信息工程建设标准,确保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和合理开发利用。同时,加快推行信息工程监理制度,规范信息化建设工程的论证审批程序、质量监督和验收,并加强对信息服务单位的资质、从业资格、价格管理、知识产权、安全保密、纠纷仲裁等方面规章的制定实施。
  5、高度重视信息安全,不断强化安全保障。随着信息网络的日益普及和信息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保证信息安全,逐渐成为推进信息化发展的首先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首先要继续坚持“涉密计算机最小化”的原则,坚决杜决涉密计算机上互联网,把不安全因素减小到最低程度。其次要充分重视信息资源的安全与保密工作,强化信息技术工作人员信息安全教育和岗位培训,认真落实计算机安全技术标准规范、信息安全保护、计算机安全管理、安全执法等措施,加强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防范。同时,要严厉打击利用计算机技术的犯罪活动,加强对信息资源的安全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