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水利信息化“十一五”规划》思路报告
来源:echinagov 更新时间:2012-04-14
 我省2002年编制的《山西省水利信息化规划》,是根据2001年水利部《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纲要》编制的,该规划为近年来我省的水利信息化建设发挥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但与2003年颁布的《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和“十一五”水利建设的要求相比,不仅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发生了变化,而且在体系结构和思路方面也有较大的差别,此次结合我省水利“十一五规划”的编制,重新编制《山西省水利信息化规划》非常必要。根据水利部编制全国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的精神和厅规划处统一要求,现提出《山西省水利信息化“十一五”规划》的思路报告。

  一、水利信息化的作用与地位

  水利系统是受自然规律和人类社会双重约束的复杂系统,水利属于信息密集型行业,信息具有共享性、廉价复制性、可存贮性和时效性的特征,信息化技术可以大大提高水利信息采集、传输和处理的效率,它是实现水资源科学管理、优化配置、防灾减灾、实现水利电子政务的重要技术手段,因此,水利信息化是水利事业发展到当今社会的必然产物。
水利信息化是利用系统工程的原理,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效能的重要技术手段,是实现水利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为了统筹规划、统一标准、避免重复建设、实现信息的充分共享,迫切需要制订专项规划对水利信息化建设进行规范管理,因此,水利信息化规划是水利发展规划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是一种具有不可替代的有限资源。受气候、地理等条件的影响,我省整体上是十年九旱,时空分布不均。东南部和北部降雨量相差较大,局部性的洪涝灾害年年发生。人类活动影响的加剧,使自然生态进一步恶化,致使干旱缺水、水土流失和水污染十分严重,有限的水资源和不断增长的需求之间矛盾越来越尖锐。为解决水问题,我省已经建成了基本配套的水利工程体系,在抗御洪水、提供水源和保护生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我省提出“西引黄河,东抓拦蓄、腹部盆地突出水资源节约和保护,两翼边山全方位实施生态恢复与建设”的水利发展总体布局。要充发挥水利工程的作用,必须广泛利用信息技术,才能提升水利为国民经济和社会服务的整体能力和水平。

  二、 现状与存在问题

  1、建设现状

  截止2004年10月,在信息采集方面,我省已经建立了包括水质、地下水在内的比较完善的全省水文信息采集处理体系,基本建成了“全省水文基本数据库”,部分实现了水质和地下水监测信息处理的计算机化,对工情、灾情和水土保持监测的信息采集体系也在逐步建立和完善。全省水利系统基本实现了从市(地)到省的水雨情信息采集、传输、接收、处理计算机网络系统,并可同时向水利部及相关省市和流域机构进行转发。七座大型水库基本建成水情自动测报系统。
  在计算机网络建设方面,2001年,建立了省水利厅机关计算机局域网和网络管理中心。有7个市水利(务)局建设了局域网,预计到2004年底,全省11个市水利(务)局将基本完成局域网建设,万家寨引黄工程管理局、省水利勘测设计院、省水文水资源局、漳泽水库管理局完成局域网建设,局域网用户都可以访问因特网资源和收发电子邮件。
  在计算机应用方面,厅机关建立了电子办公软件、初步实现了网络的办公信息发布和共享。在因特网上开通了“山西省水利网”的政府网站,省水利勘测设计院、省水资源办公室、万家寨引黄工程管理局、省水保局建立了自己的因特网站。省水利勘测设计院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出图率达到100%,省水资源研究所在水资源管理信息化技术方面取得一定成就,省水保局将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应用于水土保持规划实际工作中,万家寨引黄工程管理局建设了工程运行监控系统,夹马口电灌站在灌溉信息化方面做了成功的尝试。我省水利系统出版的《山西水利》、《山西水利科技》和《山西水土保持科技》三种刊物都有了数字光盘版。
  当前,《山西省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已经上报,防汛指挥系统一期部分工程已开始实施。到2005年,我省将完成防汛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建设,届时,计算机网络功能将得到扩充,工情、水情、旱情的信息采集能力和处理能力将进一步提高,防汛决策支持系统将初步建立。

  2、存在的问题

  部分干部和职工对水利信息化的认识不足,认为信息化建设就是购买计算机,对水利应用系统的开发应用缺乏正确认识,水利信息化的组织机构还不够完善,全省水利行业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较低,专业信息化技术队伍对于网络环境下缺乏实际应用开发经验,知识复合型的高级专业人才严重缺乏。
  水利信息采集和传输手段普遍较为落后,全省雨量站布设不尽合理,有许多处报汛雨量测验仪器超期运行,自动化程度低。全省水文站分布密度不够,有三分之一的面积为水文空白区,水文站常规的水文测验仪器得不到及时更新,报汛站通信设施落后,水库站缺乏必要的水文测验设施。全省墒情观测站点偏少,地下水观测专用井数量太少,水质监测仅限于地表水,其站点分布尚不能完全控制污染河段,没有对入河排污口、大气降水水质及地下水质开展监测,部分防汛无线通信网受传呼台干扰。
  全省水利信息资源开发严重不足,尚未形成水利公用数据库信息平台。水文基本数据库虽已初建但开发应用水平较差,水利工程基本数据库、水利基础空间数据库等基础性的数据库没有建立起来,一些宝贵的信息资源大部分保存在纸张上难以共享,有的甚至保留在个别工作人员的头脑里,基础水利工程信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工作滞后,信息安全问题日益严重,涉密信息系统某些方面还难以达到国家保密局的要求。
  各种应用系统开发应用发展水平很不平衡,虽然在防洪抗旱、水资源管理、灌区信息化、水土保持等重要领域有一些应用,但系统性差、标准化程度低,都没有形成全省范围的应用系统。现有的应用软件大都是单机版系统,这些系统基本上都是一个个的“信息孤岛”,也很难和其它的系统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交换。对信息技术在水利业务应用的研究不充分、大多数水利业务数学模型还难以对实际状况做出科学的模拟。水利专业软件开发能力严重不足,软件开发进程大大落后于硬件的建设。北方地区的短期洪水预报技术还不过关,在洪水预报的精度方面难以保证,给防洪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和使用带来较大困难。
  水利信息化投入严重不足,缺乏正规的投资渠道,使得信息化建设筹措资金困难,另外在信息化建设中,重硬件设备购置,轻应用开发的现象比较普遍,由于水利信息化建设中缺乏规划的指导和控制,信息化建设中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仍然存在。

  三、总体思路

  水利信息化规划要服务于水利事业发展,这是总体原则。信息化是人类社会继农业化、工业化之后新的社会发展阶段,信息化包括企业信息化、政府信息化、产业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水利信息化是产业信息化和政府信息化的组成部分。从人类农业化几千年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几百年的发展过程来看,信息化也将是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水利信息化和我国目前信息化整体发展水平一样,都处于初级阶段,初级阶段的思想应当是我们当前制订水利信息化规划的一个基本指导思想。
我省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指导思想是:统一规划,各负其责;平台公用,资源共享;急用先建,务求实效。
  水利信息化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必须根据信息技术在水利业务中应用的规律,分阶段设定目标,并给予规划。因此,“十一五”期间将以重点建设信息基础设施、解决信息资源不足与共享困难为突破口,以增强信息深加工能力、提供高水平专业应用服务为主攻方向。以在2020年基本实现水利信息化为发展目标,这是我省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思路。

  1、规划基准年和水平年

  今年是“十五”计划的第四年,“十五”期间我们在水利信息化方面所能完成的项目已基本确定,因此,此次规划以2003年底的水利信息化建设完成情况为现状,预测现状到2005年。规划基准年为2006年,近期规划水平年为2010年,远期展望水平年为2020年。具体规划区间年是2006年至2010年,远期展望到2020年。

  2、规划的基本原则

      为了保障规划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并能在规划期内保持相对稳定,水利信息化规划遵循了以下原则:
     应用先导:水利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在水利业务中应用的历史过程,应用是最终体现,因此,满足应用的功能需求是系统建设的基本出发点。
     分步实施:水利信息化需要整体推进,但由于涉及内容多,关系复杂,需要分阶段、分层次设定目标分步实施。
     资源共享:资源共享是实现水利信息化的基础,必须坚持开放性与标准化,为了支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对信息及信息服务、应用功能等进行标准化。
     安全优先:安全的系统才是可用的系统。信息系统的安全是相对的,但必须将其安全性放在首位。当其它需求与安全需求冲突时,优先考虑安全。
     适度前瞻:因为信息技术发展很快,需要水利信息化规划具有适度的前瞻性,为水利业务不断应用信息技术创造条件,增强水利信息化的发展活力。

    3、规划范围

      全省水利信息化专项规划范围为全省水利行业,包括厅机关、厅直属单位、万家寨引黄工程、各市水利(务)局。各市水利(务)局不再单独编制市级水利信息化专项规划,但必须根据本规划思路报告的精神,在各自水利建设规划中包含所属县市和本部门水利信息化的内容。

  4、规划期目标

  广泛开发水利信息资源,基本建成全省水利信息网和安全体系,重点构建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健全信息化建设运行管理体制,统一标准规范,加强人才培养,营造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全面完成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一期)及其后续工程,基本完成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全面启动和推动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水质监测与评价信息系统和水利行政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部署其他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基本形成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有效解决信息资源不足和资源共享困难,提供满足基本业务需要的信息服务,提高水行政管理效率,在部分部门和单位基本实现水利信息化。

  5、远期展望

  深入开发水利信息资源,完善水利信息基础设施,持续改善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全面推进重点业务应用,提高信息资源利用水平,提供全面、快捷、准确的信息服务,增强决策支持能力,基本实现水利信息化,为实现水利现代化奠定基础。

  6、建设重点

  重点建设全省信息化保障环境、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包括信息采集系统、水利通信、水利信息网(即计算机网络)和水利数据中心(公用数据库)、全省防汛指挥系统、全省水利行政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包括政府门户网站)、水质监测和评价信息系统、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和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

  四、综合体系和功能模块

  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由信息化保障环境、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和业务应用构成,如图4.1所示。信息化保障环境由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安全体系、建设及运行管理、政策法规制定与实施、落实建设与运行维护资金和人才队伍培养等要素构成;水利基础设施主要包括水利信息采集设施、水利信息网和水利数据中心,其中水利数据中心完成对水利信息的汇集与存储,提供数据访问服务,以及通用业务应用逻辑的管理与服务;业务应用由支撑应用和用户应用两部分组成,支撑应用指公用业务处理逻辑,以公共服务的方式由数据中心统一管理,用户应用完成非公用业务处理和实现应用的系统表示。


  水利信息是水利领域业务处理涉及的专门信息;水利信息资源是具有明确结构、具有一定聚集和共享程度的水利信息集合。
  水利信息的数字化程度客观上反映了水利信息化的水平。数字化的水利信息通常也称为水利数据。水利数据的种类和数量愈丰富、聚集程度愈高,所形成的水利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价值愈大。

  4、 水利信息采集系统

  水利信息包括来源于水利行业的内部信息和来源于其它行业的外部信息。
内部信息主要包括历史文献、技术档案、实时或定期监测信息、水利政务信息和各种层次的再生信息等。
     外部信息主要包括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国土资源信息以及其它与水利业务有关的非水利部门采集的信息。外部信息通过国家信息化综合体系获取。在国家信息化综合体系还不健全时,根据水利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实际需要,在不同的行政管理层次,分别通过协议方式与相关业务部门建立信息交换关系。
水利信息的分布特征表现为信息的分布式采集和存储。水利信息绝大多数同时具有时间和空间属性,在时间维上离散,分布在三维空间中。
  规划思路:当前,信息采集设施由行业内各业务部门分别管理,与信息化的要求不相适应。信息采集设施是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的组成部分,必须从实现信息共享的高度,规范、改进服务目标较为单一的已建和拟建系统,逐渐形成基本满足各类业务需要的水利综合信息采集体系。

 5、 水利通信与水利信息网

  水利通信主要是指防汛、水文的无线通信,它是水利系统自己专用的通信体系,通信手段有短波、超短波和卫星通信。20多年来,水利通信在防汛水文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随着公用通信手段的发展,水利通信在从市级到省级等公网发达的地域作用有所弱化,但在公用通信不便的基层部门,水利通信不可缺少。
  规划思路:在公网发达的地域,优先利用公网,逐步取代技术落后、成本较高的专用系统,以降低维护使用成本;巩固和加强公用通信不便的基层部门特别是重要水文站点的水利专用通信手段。
  水利信息网是为适应水利信息资源开发与业务应用需要而构建的计算机网络,它包括水利政务外网和水利政务内网两个物理隔离的网络。水利政务内网是国家政务内网的一部分,完全遵循国家统一规划,按照国家主管部门的统一部署组织实施。目前,政务内网涉密部分仅限于省厅机关少数有涉密信息的部门,其它单位如有个别涉密信息需要计算机处理,应脱离因特网单机运行。而绝大部分水利管理业务在政务外网环境下运行,水利政务外网与因特网逻辑隔离。以下所述的水利信息网是指水利政务外网。


 


  规划思路:水利计算机网络依托防汛指挥系统工程开始建设,目前总体上按防汛指挥系统工程设计实施,并不断扩充完善。但在应用方面,包括网络管理中心,它们是水利系统各应用系统传输处理信息的公用平台。在广域网方面,各应用系统要尽量利用因特网信息资源丰富、使用方便、成本低的优势,扩大应用范围。水利专网今后是国家政务外网的组成部分,在技术上要实现语音、视频和数据综合利用,降低综合使用成本,接入方式要根据信息流量大小,采用不同的技术方案。在网络安全方面,要根据不同的网络应用类型,采用不同的网络安全管理和技术措施。

  6、 基础数据库与数据中心

  基础数据库主要是指水文基本数据库、水利工程基本数据库、水利基础空间数据库、水资源数据库和水利行政资源管理基本信息库。它们是全行业各应用系统共享的基础数据库。
  规划思路:目前,水文基本数据库初具规模,水利工程基本数据库、水资源数据库、水利基础空间数据库和水利行政资源管理基本信息库的建立还需要一个过程。这些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需要依托不同的专业部门,但提供的服务不该受到部门所有的限制,要通过管理和技术的手段,使数据管理方和数据使用方各得其所。从目前来看,建立水利数据中心是解决基础数据库统一管理和资源共享的好办法。
  水利数据中心是水利信息汇集、存储与管理、交换和服务的中心。水利数据中心通过有序汇集水利信息,形成有用和可用的水利信息资源,通过提供各类信息服务,深化水利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规范信息表示、实现信息共享、改进工作模式、降低业务成本和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规划思路:水利数据中心按水利信息资源的基本特点和开发利用的需求进行建设与管理。基本原则是:
  1、有利于实现水利信息资源的价值,促进水利服务能力的提高。
  2、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增值与共享,打破信息壁垒和填平数字鸿沟,减少重复建设,提高整体技术水平,降低成本。
  3、有利于保障水利信息资源的安全。
  4、与计算机信息技术条件相适应。
  水利数据中心包括国家水利数据中心和流域分中心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据管理节点,以水利信息网和信息共享机制为纽带形成有机整体。我省的水利数据中心是其中一个省级数据管理节点。

  五、“十一五”水利信息化应用系统的建设

  根据《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并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十一个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应用系统(见图5-1)

  1 、全省防汛抗旱指挥系统

  建设目标:防汛抗旱业务应用建设的总目标是在水利信息基础设施的支撑下通过系统建设为各级防汛抗抗旱部门及时地提供各类防汛抗旱信息,较准确地做出降水、水情和旱情的预测预报,为防汛抗旱调度决策和指挥抢险救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
  建设内容:水雨情、工情、旱情、灾情信息采集系统、防汛通信系统、水利信息网(包括水情中心、旱情中心和工情中心)和防汛抗旱决策支持系统。

   2、 全省水利行政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建设目标:水利行政资源管理主要包括综合办公、水利规划计划管理、财务管理、人事人才管理和科技外事管理等业务应用。水利行政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目标是通过综合办公、水利规划计划管理、财务管理、人事人才管理和科技外事管理等业务信息系统的建设,提高业务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随着国家行政许可法等政务公开法律的实施,水利行政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将日益迫切。
  建设内容:水行政综合电子办公软件、水利规划计划管理、财务管理、人事人才管理和科技外事管理的管理信息系统。

    3 、全省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建设目标:以基础信息资源开发为基础、计算机网络系统为依托、政策法规与安全体系为保障,建成一个覆盖全省范围、提供多层次服务的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建设内容: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和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两大部分。主要实现两大功能,第一是来自各方面涉及水资源管理信息的接收、归类、编号、保存,并随时为各应用系统调用;第二是对一些信息进行加工,分析汇总。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建立主要依据水资源管理工作的需要,包括水资源调查评价系统、水资源保护监督系统、水资源规划调度系统、水资源取水许可管理系统、水资源管理应用系统、水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和辅助决策支持系统。

    4 、全省水质监测与评价信息系统

      建设目标:通过固定、移动、自动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水质信息采集手段,定期监测常规信息,快速监测突发性水污染信息,提供水质信息服务和水质趋势预测,及时进行水质预警预报,确定主要污染源,提供应对措施预案并进行评估。
      建设内容:水质信息采集系统、水质信息管理系统和水质评价信息系统等。

     5 、全省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

     建设目标:以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以下简称"3S"技术)为手段,对流域及各行政区域的水土流失现状进行多时相动态监测,对水土保持信息进行管理,对水土流失情况和水土保持效益进行评价。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为水土保持区域治理和小流域治理的工程设计、经济评价和效益分析服务,提高水土保持监测、设计、管理和决策的水平。
      建设内容:水土保持信息采集、水土保持监测信息处理、水土保持规划设计支持、水土保持工程管理决策支持、水土保持监督执法、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滑坡、泥石流预警决策和水土保持综合信息管理。

      6 、全省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信息系统

      ①、工程建设信息系统目标:收集和整理各类水利工程设施及移民安置的基础资料、历史沿革、现状情况,存储和管理在建水利工程的设计方案、技术规范、移民方案以及进度控制、质量管理、招标活动、技术专家库,建设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建设、施工、监理、咨询等水利工程建设市场主体的资质资格等动态信息,提高水利基本建设、运行维护和移民安置的管理水平和规范化程度。
  建设内容: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信息系统、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信息系统和水利移民管理信息系统。
   ②、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目标:在省市两级水行政管理部门建立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在重点水管单位建立水利工程监测、监控系统和工程管理信息化系统;实现工程监测、监控系统与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共享;在省市两级水行政管理部门应用统一的技术规范,在政务外网上建立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既是全省(市)水利工程基础数据库的信息来源,也是水利电子政务系统的延伸部分,省市两级工程管理信息系统通过网络实现信息共享。
建设内容:重点水管单位建立大型机电灌站监控系统、大型闸门控制系统、大型和重点中型灌区管理信息系统、大型和重点中型水库大坝、重点河道堤防监测系统以及用于基层水管单位业务管理的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

     7、 全省农村水电及电气化管理信息系统

  建设目标:收集整理已建、在建和待建水电站的基本信息以及农村电气化县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信息,提高农村水电及电气化的决策管理水平。
建设内容:水电站基础信息管理系统、全省小水电的基本信息管理系统、农村水电电气化县基本管理系统。

     8 、全省水利信息公众服务系统

     建设目标:通过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提供公共信息服务、开展网上审批、接受社会监督,配合国家行政许可法等政务公开法律的实施,提高水行政主管部门办公效率和透明度,促进廉政建设,加快水利政务持续健康发展。
      建设内容:网上申报、水利发展概况、水利机构与职能、水利新闻、水利科技、水利工程、水情、雨情简报、工情、灾情简报、政策法规和公告信息。 

      9 、全省水利规划设计管理信息系统

     建设目标:建立勘测、规划、设计等前期工作所需的水文、地质、工程和社会经济等基础资料的信息管理系统,为水利规划设计提供服务。
  建设内容:水利水电工程仿真系统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支持系统。
  水利水电工程仿真系统支持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水电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大型调水工程、防洪减灾和工程运行管理等业务应用,进行技术方案的综合研究与比选。
  计算机辅助设计支持系统引进或开发一系列较完整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专业设计软件,建立完整的覆盖规划设计全程的方案比较、工程设计、分析计算和图档审签集成系统。集成方案设计软件、造型渲染软件、通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通用计算机辅助教育软件、各专业设计软件、图素参数引用软件、图档引用与审签软件、规程规范全文检索软件与工程参考文献全文检索软件为一体的设计系统,将专业软件和计算机辅助设计平台有机结合,以设计流程管理中资料互提、网上校审为基础,形成信息有序传递的集工程规划、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为一体的设计环境。

    10、全省水利科技信息管理系统

  建设目标:建立服务于水利科学研究所需的信息系统,并发展成为国家水利专业数字图书馆的组成部分。
建设内容:开发山西省水利科技成果、水利科技专家、水利刊物、水利科技信息统计、以及各种学术专题数据库,以信息检索、项目评比、专家论证、专题跟踪等形式综合服务于我省水利。通过各种科技信息网站的授权访问功能,提供一般因特网用户无法实现的信息资源查询功能,并提供资料翻译服务。

  11、全省水利渔业管理信息系统
  建设目标:建立渔业系统适用的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和建成六个应用系统。
建设内容:建成渔政管理指挥系统、渔业信息公众服务系统、渔业统计报送系统、鱼病防治管理系统和渔业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系统。

  六、水利信息化建设的保障环境

  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是水利信息化得以实现的基本保证。信息化要求资源的高度共享,需要完善的技术标准和政策措施,需要切实有效的安全保障,需要共享资源的健全机制,需要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科学有序的建设与运行管理,需要畅通的资金投入渠道,需要大批水利信息技术人才。
   1、 标准体系
  为了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减少重复开发,需要在信息采集、汇集、交换、存储、处理和服务等环节采用或制定相关技术标准。在这些环节中,已存在各个层面的国际、国家及行业技术标准,但这些标准不能完全满足水利信息化对标准的需要,需要结合水利信息化的特点,制定水利信息化的标准体系,建设相关标准,逐步实现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化。水利专业化标准主要由水利部组织制订。
  2、 安全体系
  国家正在组织建立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水利信息安全体系是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必须遵循国家制定的安全策略、安全法规、安全标准,执行国家制定的安全管理制度,符合国家信息安全保障技术体系,采用国家认证的安全技术和产品,加强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和安全服务。
  安全体系建设贯穿于水利信息化的全过程,体现在基础设施、业务应用和保障环境建设的各个方面。随着国家建立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工作的进展,结合水利信息化的具体情况,加强统一规划、设计和协调,依托信息化工程建设,从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加强安全管理,不断充实完善,形成完整的水利信息安全体系。
    国家规定涉密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应用等不在政务外网系统上处理,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法律及规定。
  3、组织管理、建设管理和运行管理
    水利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有强有力的组织领导。要健全和加强省、市(地)两级水利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进一步强化和规范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组织与职能,加强对全省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统筹规划和组织指导,组织好本部门、本地区水利信息化项目建设的协调、实施和管理。各级水利行政主管部门也要适应水利发展新阶段的要求,把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服务作为加强对水利事业的宏观指导与管理的重要环节和水利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列入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要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明确工作目标、任务与重点,认真组织实施。
 水利信息化建设必须按"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管理"的原则,遵循水利工程基本建设管理的有关规定,结合水利信息化项目建设的特点,按照水利信息化建设标准体系要求,建立一套切合实际、科学合理的建设管理机制,健全管理机构和规章制度,配备专职人员,严格执行国家有关信息化建设的规定(如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和项目监理制),并对整个工程实施基于质量保证体系和过程控制的建设管理。加强对信息工程的质量监督。加强对信息工程设计施工单位的资质审查工作,建立健全信息工程的质量监督体系。
    水利信息系统的运行管理原则上应该遵循"谁建谁管"的原则,并逐步推行运行维护的托管与外包。建立健全运行管理体系,协调各单位相关部门间的关系,减少运行管理的复杂度,提高管理的效率。
     为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和日常维护,必须设置专项维护资金。根据国家相关的投资政策,水利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经费由中央财政和各级地方财政分别承担。年度运行维护费需要考虑信息的更新问题,取费标准应高于一般工程建设投资5%运行维护费标准。
     4、 政策、资金与人才
      研究、制定和落实与信息化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各类政策,初步建立水利信息化的政策体系。落实《水利部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保证水利信息化健康有序的发展。
      制定鼓励、扶持水利信息化发展的优惠政策,特别是吸引人才和投资导向的政策。重视水利信息化软科学研究,发挥有关学会、协会、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的作用,鼓励对水利信息化发展的思路、模式、体制和机制以及核心技术等重要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加大水利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级财政的积极性,以中央投入带动地方投入。
     设立信息化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水利信息化基础性重大项目建设,加强信息化保障环境的建设。
    水利系统各级计划和财务部门应将水利信息化建设投入单独列项。水利科技部门应在每年的科技投入预算中单独安排研究资金用于推动信息技术的开发及应用。
    为适应水利工程管理发展的需要,今后应将信息化建设作为新建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水利工程的立项、设计和资金安排中,要同时纳入信息化建设内容,用于信息化建设的资金应不少于工程总投资的10%。
    加强信息化建设资金使用的管理力度,避免信息化建设资金多部门、多渠道申报与审批,避免资金分散投入、分散使用、分散管理。加强对全行业资金的统筹规划及合理使用,加强项目的前期研究。
    多渠道筹措信息化建设资金。争取国家政策性拨款和国际上优惠低息贷款,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对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支持作用,搞好中央和地方的联合共建。
    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对水利从业人员进行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信息技术教育。把信息化知识培训纳入干部、职工的培训内容。要培养一批同时精通水利业务和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建立信息技术考评制度,列入个人考核内容。加强对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的岗位培训,以适应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完善人才政策,大力引进人才,创建一个有利于信息技术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系统研究吸引、稳定信息化人才的政策、措施,建立起一支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应用的骨干技术队伍。

   七、我省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我省地处中部,经济和科技实力远不如沿海发达地区,水利信息化建设任务十分艰巨。这决定了我省在水利信息化方面受到经济科技实力方面的限制,水利工程与气候和地理的相关性很强,水利信息的规范性远不如银行、电信等部门,为此,我省水利信息化建设应采取以下的策略。
  1、“借鉴式”的总体发展策略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的事业,如果在技术和产品的选择上出现失误,带来的浪费是巨大的。由于选择技术不当而付出高昂“学费”的例子却屡见不鲜。我省在水利信息技术选择策略上,更要本着通用、成熟的原则,不盲目追求个别指标的先进性。要尽量采用别人成熟的经验,这就是“借鉴式”的总体发展策略。
  2、“跳跃式”的发展策略
  信息化技术发展很快,硬件和软件产品更新换代很快,我们作为水利应用部门,没有必要步步紧跟,在某一产品还能满足工作需要时,不要轻易更新。这样,我们的产品使用周期会大大高于产品技术更新周期,我们在需要更新时,可用较少的投资买到性能价格比更高的产品。这就是跳跃式发展策略。
  3、“借东风”的发展策略
  黄河水利委员会和海河水利委员会最近都提出建设“数字黄河”和“数字海河”的信息化建设规划,建设“数字流域”是一项技术难度高、工作量大的信息化系统工程,这对于地处黄、海河流域的山西省来讲,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要借“两委”建设“数字流域”的东风,积极配合,多争取流域机构在资金、技术方面的投入和帮助,把我省水利信息化的建设搞上去。

  附:规划思路编制依据:
  1、 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    2003年颁布
  2、 山西省水利信息化规划  2002年编制
  3、 山西省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2004年编制
  4、 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文件汇编   2004年汇编
  5、 山西省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思路报告编制工作大纲     2004年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