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 更新时间:2024-02-05
以实践为源泉和动力(学苑论衡)
——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所谓知识,主要指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在改造世界过程中所获得认识与经验的总和。源自实践的认识通过抽象、归纳、演绎等方法形成概念,个别的、具体的知识概念再经过系统集成构成具有稳定结构、内在联系的知识体系。在朴素直观经验—知识概念—知识体系的进阶过程中,实践既是知识产生的源泉,也是推动知识更新的动力,在知识体系的建构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需要坚持实践导向,立足新时代中国实践培育和发掘知识生长点和创新源,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具有显著的实践性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中的实践概念具有鲜明的唯物主义特征,从基于物质生产的社会历史性活动维度来理解实践的本质内涵,其关注重点在于客观实际及其变化过程。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特征,决定了知识体系的建构应当从现实的客观实际及其发展变化出发。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中的实践概念也具有鲜明的辩证法特征,强调社会实践不是静态的,而是不断运动变化的。这决定了知识体系的建构应当从历史实践的内在矛盾运动过程出发。此外,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中的实践概念还具有鲜明的人民性特征,强调实践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也是处于特定社会历史关系中的现实个人的实践活动总和,实践的主体就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人民主体性,决定了知识体系的建构应当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历史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为坚持实践导向推动理论创新树立了典范。比如,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面对布鲁诺·鲍威尔从“精神”而不是“群众”的角度来理解历史活动的本质时,明确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这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