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字技术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更新时间:2024-03-27


高校思政课肩负着重要的铸魂育人职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青少年是最活跃的群体,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数字技术的日臻成熟引发了知识呈现和传递的革命性变革,对思政课传统范式与创新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思政课构筑了新型交互场域,创造了思政课活动全新的叙事空间。数字技术与思政课结合,让学生走出思想政治“小课堂”,走入数字社会的“大课堂”,通过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让思政课育人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满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主体的活动需求、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范式变革。通过数字技术的耦合与内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在结构发生深刻转变,由此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升育人实效性。

数字技术

提升思政课价值引领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将数字技术有效融入思政课教学,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成为思政课改革的重点。

首先,意识形态性是思政课的基本属性,而数字技术同样具有意识形态性,其在社会中发挥作用的关键在于它由谁掌握、服务于谁、为谁发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牵住数字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西方一些国家的数字霸权使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面临更大挑战,数字技术对意识形态的影响更是不可回避的问题。 我们必须把数字技术发展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坚持数字技术发展与思政课相契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数字技术拓展思政课宣传平台、创新宣传方式,筑牢抵御意识形态渗透和历史虚无主义侵蚀的安全网,避免受制于人。

其次,数字技术打破了空间制约,构建了网络化、沉浸式、智能化的虚实融合育人环境,“教”和“学”摆脱了物理世界的现实约束,实现了信息抓取的最大化。数字技术可从用户心理、兴趣爱好、情绪情感、利益诉求、价值取向等多维度进行“数字画像”,实现教育对象思想嬗变的全过程可视化;运算思维的运用推动了思政课教育思维空间的延展,有利于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及热点、难点和困惑点,从而加以正面的宣传教育引导,通过加大符合教育对象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领域的重大风险,提升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价值引领力。

最后,要合理把握数字技术嵌入思政课建设发展中的程度,调和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间的张力。不可无限放大数字技术的价值而忽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也不可一味因循守旧、排斥数字技术在思政课中的应用。思想政治教育属性必须占据主导地位并贯穿数字技术利用的全过程,保证数字技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承载,并在立德树人根本价值理念指导下,合理运用数字技术,从而使数字技术更好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推动思政课实效性不断提升。

数字技术

提升思政课教学吸引力

数字技术应用于思政课能够实现传统思政课教学方式的转换,将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度的平面叙事式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多维度立体式教学,学生不再是思政课的“旁观者”,而是思政课的“参与者”“合作者”。打破了传统教育活动中垂直灌输、单一表达的局限性,推动产生思政课在教学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