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改变重庆|科技如何赋能政务?
来源:电子政务网 更新时间:2024-04-15

数字改变重庆|科技如何赋能政务?从“人治”走向“智治”


本网讯 “1361”中,“6”是部署“数字党建、数字政务、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文化、数字法治”六个应用系统,作为其中之一,一年来,数字政务系统建设给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带来了哪些改变?
自2023年来,数字政务系统聚焦服务、发展、治理“一件事”,深入推进政府治理流程优化、体系重构、履职能力提升,以数字化改革推动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聚焦重大突发事件、安全生产、城市运行、生态环保等重大风险隐患防控最急需的领域,从“小切口”入手,上线了安全生产智管、巴渝治水、危岩地灾风险管控等16个典型应用,推动各类风险隐患防控从不确定向确定转变,由过去的人力服务向现在的人机交互型转变。
其中,重庆在“巴渝治水”及“危岩地灾风险管控”这两个应用上做出怎样的成绩?华龙网记者实地打探。
巴渝治水:实现3个80%及1个“100%”
4月9日,重庆市生态环境局某会议室6米多宽的大屏上,数据闪烁,全市120条河流实时水环境情况一目了然。
任何一个点位数据有异常,平台都会自动发出预警提示,并通过算法缩小可能发生问题的范围,进而把问题清单派发给辖区内主管单位。
这就是巴渝治水应用系统。聚焦治水核心业务,拆解形成700多项业务事项,通过流程再造、体系重构,打通22个部门690余项数据壁垒,打造水环境“感知-预警-治理-考核-评价”5个应用场景,集成入河排污口问题监管等10个“一件事”,构建起治水工作协商联动、入河排污口全链条管理等改革机制,推动治水工作实现整体智治。应用于2023年12月上线,已纳入数字重庆建设重大应用“一本账”,实现实战实效。
“得益于巴渝治水系统,水污染问题事件处置能力实现了3个80%的提升”,重庆市生态环境局水处副处长卢利说。水环境感知更及时,问题发现的平均时间由原来的七天缩短为24小时,效率提高80%;问题研判更科学,大数据分析与AI智能、数字孪生等创新技术使得效率提高80%;治理成效更全面,通过建立水环境问题“发现—交办—整改—销号”闭环管理机制,形成市、区、乡镇三级上下联动,问题一键交办,24小时处置应答,48小时自动督办,处置效率提高80%。
卢利通过巴渝治水应用系统,向记者展示了近期的一项事件处置过程。3月19日,应用系统发布预警信息:川渝跨界河流铜钵河上河坝国控断面出现氨氮、高锰酸盐指数超标的情况。问题清单随即被派发给梁平区生态环境局,得到指令后,对方立即做出排查响应,并将问题清单派发给相邻的四川大竹县生态环境局同步开展排查。
工作人员现场排查后发现,铜钵河干流的碧山场镇河段的雨洪排污口存在异常排水的情况。随后,梁平区住建部门和碧山镇共同排查核实,确认是排污口上游100米二级管网破损,遂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修复。四川大竹县同步排查,发现国牧养殖厂粪污储存设施破损,粪污流入河道。当地生态环境部门督促养殖户采取应急措施阻止粪污外排,并会同县农委对养殖场粪污设施进行升级改造。3月21日,上河坝国控断面水质达标,梁平区提请销号。
自此,巴渝治水应用系统监测结果显示上河坝水质稳定达标,没有影响下游均滩坝断面水质,整个事件从发现到解决仅仅用了不到两天的时间。
这一事件,是重庆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的数字水生态智能感知网,实现全流域水环境状况智能监控的缩影。卢利介绍,2023年,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保持为Ⅱ类,74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十四五”以来首次实现100%,长江重庆段出境培石断面连续10年下降,连续7年达到Ⅱ类,连续17年未发生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确保了一江碧水向东流。
不久前,巴渝治水应用系统获评2023年度数字重庆建设优秀应用,生态环境部已在全国推广“巴渝治水”经验。接下来,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将推动“巴渝治水”实战从“一件事”向“综合场景”拓展,探索大模型技术赋能。
危岩地灾风险管控:6.71万台监测预警设备打通和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有了实时监测后,我们能够随时随地通过危岩地灾风险管控系统掌握全乡危岩地灾点的监测情况,特别是到汛期或者下雨天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了。”巫山县两坪乡政府规建办负责人刘磊告诉记者。
桃树梁子危岩带作为长江干流巫峡段左侧岸坡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共包含28处危岩单体,总体积达到26428立方米。每年一到汛期,刘磊和同事每天都担心得不行,生怕危岩带会出现状况,只好不断地通过人工巡查,一次次确认情况。
桃树梁子危岩带实时检测。受访单位供图
“由于其体积大、稳定性差,一旦失稳滑入长江,将产生巨大的涌浪,对附近船只和长江航道构成严重威胁。”刘磊介绍。
而自2022年7月1日起,巫山县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对桃树梁子危岩带启动实时监测,这一情况发生了转变。巫山在该危岩带布设了包括24个裂缝监测点、12个应力监测点和10个倾斜监测点在内的全面监测系统,并辅以无人机定期巡查,有效监测和防控这一地质灾害风险。
“自启动监测以来,通过对各危岩单体的细致排查、无人机的高频巡查,以及监测数据的综合分析,目前各危岩体处于基本稳定状态,未发现明显变化。”巫山县地质灾害整治中心信息技术部主任吴月旭告诉记者,在今年内,巫山还将对桃树梁子危岩带开展治理工作,有望大幅降低危岩体失稳滑落的风险。
而巫山县桃树梁子危岩带,只是重庆市在地质灾害防治数字化实战实效方面取得初步成效的一个缩影。
按照数字重庆建设的总体部署,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融合多行业部门数据,形成了危岩地质灾害防治数据专题库,谋划建设了“危岩地灾风险管控”应用。
目前,这一应用已初步实现了危岩地质灾害风险的多跨协同、闭环管控机制。通过风险识别、风险研判、风险预警、风险响应、风险处置、风险解除和源头管控等7个核心业务场景的搭建,建立了以小流域为基本单元的地质灾害风险预警和管控体系,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有力的数字化支持。
在实时监测预警体系方面,重庆还实行了空天地一体化的“技防”和四重网格人员的“人防”,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智慧“千里眼”筑牢了基础。
通过卫星遥感的智能化识别、无人机定期巡查发现以及地面监测设备动态监测告警,他们建立了天空地一体化监测技术,实现了地质灾害全天时全天候动态监测预警。
目前,全市1.4万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共布设了6.71万台监测预警设备,进行实时动态监测。一旦出现地灾预警,系统可以将预警信息精准发送至每个受众和基层责任人,打通了预报预警信息到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华龙网 记者 林楠 王旭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