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更新时间:2024-11-22
推进教育数字化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推进教育数字化,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强终身教育保障”。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这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时代新征程,应积极探索以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着力培育更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打造数字化育人新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以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以新模式颠覆和取代传统模式,而是以融合创新为导向,把握育人本质,打造新型育人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说,数字化是做“增量”而不是换“存量”。一方面,通过数字技术的运用,在教育方案的制定中提高适配性和针对性,在教育过程中强化生动性和差异性,在教育评价中提升精准性和科学性,明确以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和机理;另一方面,通过融合转化、彼此赋能,充分发挥传统模式在价值引领、道德熏陶、言传身教等方面的独特作用,推动构建新型模式,在优势互补中提升教育水平和育人效果。
促使线上线下相结合。虚拟是现实的技术化延伸,现实是虚拟的存在性根据,从根本上讲,二者是内在统一的。以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将线上与线下紧密衔接,虚拟与现实紧密结合。充分发挥虚拟空间超时空性、智能生动、共享开放等优势,运用VR、AR、MR等技术,推动线上与线下、传统与现代、现实与虚拟、个体与群体实现有效融合,打造沉浸式场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为广阔的育人场域。
实现共建共创。加强数字技术供给,落实数字化发展成果,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重要前提。借助数字技术,提取有助于汇聚民族力量、厚植家国情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数据,充分利用数字新技术,不断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并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数字化实景教学与思政教育实践相结合,构建高效、智能、开放、共享的“数字思政”新生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能。
增强数字意识,提升数字技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对高校师生提出了更高要求。以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教师与学生进一步增强数字意识、涵养数字思维、增强数字素养、提升数字能力。
提升教育者的数字运用力。在教育数字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需善于抓好数字化变革和科技赋能的新机遇,提升运用数字技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一方面,开展常规化数字技术培训,强化教育者适应并运用数字技术的主体自觉,提升数字化意识和数字思维能力;另一方面,搭建教师数字化研修平台,将数字素养培育纳入教师专业发展体系,通过开展教育研修、课程融合、竞赛评选等活动,提升教育者高效整合和使用数字资源、充分开展“数字+教育”活动的能力。
增强受教育者的数字参与力。新时代的青年学生,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者,也是以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参与者。应引导学生主动适应、融入并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建设实践,引导学生参与数字素养提升工程,培育学生数字化思维,提升驾驭数字技术的能力。引导学生转变思维方式,形成自适应学习路径,充分借助数字教学平台、利用数字资源优势进行自主学习、深度学习,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强化以数字治理为基础的协同联动
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不断开辟教育数字化新赛道。坚持应用为王走集成化道路,以智能化赋能教育治理,拓展国际化新空间,引领教育变革创新。”提升教育治理数字化水平是推动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举措。以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打造良好数字治理格局,彰显数字治理优势。
夯实数字教育基底。在微观层面,梳理思想政治教育数据,编制整体数据资源目录,摸清数据资产底数。在中观层面,建立覆盖“三全育人”全链条的数据采集体系,用大数据驱动精准思政,打造泛在、多元、个性化、智能化的学习空间。在宏观层面,完善以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体系,建立规范统一的技术和评价标准,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软硬件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升级。
营造开放有序的数字教育生态。一方面,构建由学校与家庭、企业、政府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同治理网络,细化分工、共同协作、信息交互、数据共享,优化数字赋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搭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信息一体化系统集成平台,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机制,通过整合各类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调动、综合运用信息数据,推动形成更加开放立体、互联互通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资源信息体系,营造开放有序的数字教育生态。
构建安全清朗的数字教育空间。安全清朗的数字空间是以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安全屏障。应明确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伦理原则,健全完善数字伦理监管、预警及问责机制,制定严格的数据隐私、信息安全保护政策,推动构建更加安全清朗的数字空间。完善高校数字治理理念、框架制度和组织结构,多维保障强化意识形态安全,发挥数字技术优势,清理不良信息、抵制错误思潮,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引导数字技术转化为全方位育人的“增量”,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在安全清朗的数字空间中更好地发挥育人实效。
(作者:高苑,系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讲师,吉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