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数字文明的中国形象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更新时间:2024-11-27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数字文明造福各国人民,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数字文明基于生产方式深刻变革和数字时代现实需要的作用机制形成,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一种全新的文明范式。不同于以往文字记载的文明,数据时代的记录已经突破了传统文明只关注少数人的局限,发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明记录。通过数字技术与人类生产生活的深度融合,数字文明更加全面地阐释并推动了人类智慧集聚和全球共同繁荣。国家形象是一国在国际交往实践中由该国自我认知和国际体系中其他行为体对其认知叠加形成的,需要积极主动地塑造和展示。当前,中国不仅面临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和全球高度互通互联的时代挑战,更是肩负着参与构建全球数字治理体系的时代使命。如何展示数字文明的中国形象,对于展示多样和谐、充满活力、充满希望和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展示多样和谐的形象

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内在属性,也是共建和谐世界的重要前提。马克思深刻揭示人类文明多样性,认为同一经济基础“可以由于无数不同的经验的事实、自然条件、种族关系、各种从外部发生作用的历史影响等等,而在现象上显示出无穷无尽的变异和程度差别”。因此,各国在坚定走适合自身国情的独特发展道路时,必然会孕育出具有鲜明特色的文明形态。尽管在数字文明时代,发达国家可以利用高科技创新向其他国家的经济社会各领域渗透来限制他们的文明进程,但世界文明浩浩汤汤,一时的阻碍无疑是螳臂当车。中国对待数字文明的一贯态度是要让所有国家共享数字发展红利,即强调多样和谐,而非一国独大。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创新版图和经济结构。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数字经济新一轮布局,倡导各国携手构建数字命运共同体,跳出“零和博弈”陷阱,共同迈向数字文明新时代。中国的数字文明不是少数人的文明,而是老少皆宜、城乡皆宜的文明。中国应努力弥合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数字鸿沟”,使在数字社会中处于弱势的部分老年人和农民工群体也能享受到数字发展红利,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