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数字政府建设向纵深发展
来源:南京日报 更新时间:2024-11-27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推动形成超大特大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新体系”。当前,数字化变革不仅深刻改变了数字化时代的生产关系,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也产生了全方位、系统性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推动政府数字化、智能化运行,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新征程上,推动形成超大特大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新体系,要加快构建高效便捷、规范有序、智慧协同的数字治理体系,推动数字政府建设向纵深发展,全面提升政府运行管理效能,着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抓住风口,建设“一网统管”数字政府

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是现阶段智慧城市建设和城市数字化治理的重要内容。“一网统管”从“整体性政府”角度出发,利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思维,统筹数据、事项和治理力量等资源,进而实现“高效处置一件事”。政务数据作为数字政府“一网统管”工作的强力支撑,具有体量大、质量高、开发条件成熟的先天优势,对推动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决策科学性和服务效率具有重大意义。

“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强公共数据开放共享、推动政务信息化共建共用、提高数字化政务服务效能。”政务数据作为庞大的数字资产,要按照“数据来源—数据缓存—数据视图—数据资源—数据服务—数据应用—数据退役”的全生命周期流程设计政务数据共享路径,实现数据生命全流程和一体化管理。实际运行中,如何通过政务数据共享弥合“信息鸿沟”,打通“数据孤岛”,更好推动城市运行智能化平台建设,进而实现“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协同”,是提升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创新机制,拓宽政务数据共享思路

优化权责分明工作机制。完善政务数据共享相关政策法规、各区县战略规划等,明确各方在数据流通、存储、使用中权责关系。以各数据局为核心,强化政务数据共享跨部门协调机制,统筹规划数据开发利用,逐步消除数据采集、共享、开放和利用等干扰因素,打破“数据孤岛”。开展政务数据共享与应用培训,提升政务工作人员数据认知水平、专业素养,将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融入城市治理,不断提升“数据意识、数据思维、数据决策、数据行动”能力水平,努力培养既懂政务工作又熟悉政务数据的复合型人才。

构建数据共享管理体系。制定政务数据共享标准制度,依托数据局、政务大数据中心平台优化数据资产化管理,实行数据资产分级分类管理,动态监控评估数据规范性、准确性、一致性、完整性、时效性,确保数据真实有效、准确可靠。重点推进经济文化、环境卫生、城建城管等领域数据资源开发利用,鼓励社会各方对数据资源进行深度加工和增值利用,加快释放数据价值。如在生态环境领域,通过对水质、噪声、扬尘等数据共享交换与应用,及时开展溯源分析,有效截断污染源头;加强城市居民数据采集,积极与雪亮工程、智慧交通等对接联动,实现对公共卫生、社会治安等事件的有效掌握。

探索安全可信共享模式。利用区块链分布存储、不可篡改、共同维护等特点,以区块链技术赋能政务数据共享。以社会信用、电子证照数据为切入点,通过侧链协议,建立协同互信机制,打造政务数据共享平台,实现政务服务优化升级。加快搭建数据自动交换和共享激励模型,量化部门数据质量价值,通过激励提供、激励使用,推动政务数据共享交换。涉及政府重大投资项目、重点工程和社会公益服务等敏感事项,以区块链技术强化项目全过程监督管控,实现重大敏感事项公开、公平、公正,建立可信型政府。

全流程管理,确保改革落地见效

重视原始数据管理,实现数据资源“可视化”。以核心业务为驱动,汇聚本土原始数据,包括物联感知数据、区域政务数据、行业应用数据等。明确数据标准、协调数据关系、提升数据采集质量,形成可用数据归集资源,为区域数据共享共用提供本土支撑。提升数据中台、业务中台作用,优先建成信息资源目录及数据服务接口,加强各区县数据资源与市级平台互联互通,实现数据价值转化。强化数据来源、归属、流转、使用、销毁等过程管理,实现政务数据来源可追溯,明晰各项数据“血缘关系”,降低智慧城市数字化应用、数字化决策使用门槛,减少成本。

拓展数据应用场景,实现业务数据“资产化”。立足数据资源,开展数字党建、经济发展、城建城管、网格管理、智慧水务、生态环境和公共服务等数字化应用,深入挖掘业务数据关系,通过多维分析、监测评估、辅助决策、应急指挥等维度功能,实现数据“业务化”,以线上信息流、数据流倒逼线下业务流程优化。结合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人口、法人单位、社会信用等基础数据库,对接经济、民生、城管、社会治理等领域搭建专业数据库。建立人物画像、企业画像等标签类目,通过抽象提炼形成描述类、预测类、辅助决策类等算法模型,实现政务数据“去业务化”,推动跨部门、跨行业、跨应用的数据衔接融合,实现数据“资产化”。

展开数据全线追踪,实现退役数据“安全化”。在采集、存储、分析和应用等过程中,海量政务数据聚集成为新常态,政务数据向大数据动态转化,安全风险也更为突出。实行政务数据全流程监测、定期评估,将使用频率较低的冷数据及时归档或销毁处理,对数据开展鉴权、黑白名单等安全机制,实现数据资产的“安全化”。要提高数据实时监测、预警和主动防护能力,建立完善安全监测、信息通报、协同联动等机制,形成数据安全管理闭环,筑牢数据安全防线。

(作者为鼓楼区委党校教师、南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