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市 创造了婺商新的历史
来源:金华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3

 

    当代婺商的创业史,屈指算来仅仅20多年时间。用许多人的眼光来看,他们还仅仅处于“青年期”甚至“幼儿期”。但与旧时的婺商相比,他们表现得更为出色并已创造出了新的辉煌历史。

  1.当代婺商的群体基因

    婺商是浙商的重要一支。与其他地方的许多浙商一样,当代婺商已在全国甚至世界同行当中确立了自己应有的地位。
    但生于斯长于斯,当代婺商免不了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许多人批评金华各县市之间婺商与婺商一直难以形成合力,义乌人依托义乌市场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在国内外做他们的小商品生意,永康、武义人依托五金产业走自己的道路,而兰溪人则延续着药商的传统……但这种批评只看到了事物的一面而忽视了另一面,金华各县市在产业分工上存在明显不同,但当代婺商却继承了同一种地域文化和时代文化。
    早在北宋时期,婺学领袖人物之一陈亮就在八婺大地传布他的“农商并举”理论:“农商一事也……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补,而非求相病。”到了当代,八婺大地已进入工业化文明的初、中期阶段,但“农商并举”的现象依然存在,只是时代赋予其不同的内涵。在求学不能的情况之下,鼓励经商和学手艺一直是我们祖辈流传下来的传统,只不过有一段时间它被压抑了。正是有了这样的地域文化基因,当代婺商“一遇雨露就发芽,一有阳光就灿烂”。这个“雨露”和“阳光”就是中国的改革开放。
    有关部门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在八婺大地活跃着9万多家中小企业,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所占份额为6比53.4比40.6,农业在产业结构当中仅占6%。在改革开放的驱动之下,当代婺商完全改变了八婺大地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形态。
    在草创时期,当代婺商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出身贫寒,绝大部分是农民出身。在研究浙商时,有人就戏称浙商是金庸笔下的“丐帮”。人称“常青树”的飞鹰集团创始人吴少华是我市办厂最早的人物之一。在办厂之初的1967年,他的厂子固定资产只有3个铁墩、7条木板凳和9把铁锤,人力资本就是包括吴少华在内的9个“泥腿子”。横店集团创始人徐文荣也是农民出身。因为家境不好,16岁那年他就跟着一个木匠只身来到诸暨学手艺。中国豪华客车企业巨头庞青年也出身农村,6岁开始放牛,16岁还在林场里割草。上世纪80年代初,东阳籍企业家、上海复星集团董事局主席郭广昌还在东阳中学咀嚼着没有多少油味的霉干菜。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饰品业的“大姐大”周晓光刚放下卖绣花品的担子,从老家的小山村到哈尔滨等地闯天下。浪莎集团董事局主席翁荣金、总裁翁荣弟兄弟俩,从义乌老家出发到广州纺织品市场“沙里淘金”。类似的例子在婺商中不胜枚举。
    到上世纪90年代初,郭广昌和几个校友一起掘得“第一桶金”。他想到的一件事就是跑回东阳老家横店镇郭宅村,给父母建一幢楼房。因为在年少时,他看到了父母养育他的艰辛和父亲因劳作右手致残的现实。成为一代风云人物后,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毕业的郭广昌倡导的企业哲学是“修身”、“齐家”、“立业”、“助天下”。在公司的会议记录本上,他曾写下这样一段话:
    “今天,我选择挑战———
    道路充满艰辛,更有无限机遇,
    我要全力以赴,创造人生奇迹!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
    对人感恩,对己克制,
    对事尽力,对物珍惜。”

2.在三次巨变中抓住机遇

    在当代婺商当中,受时代影响,经历着三次巨变,并且抓住机遇发展。
    第一次巨变发生在改革开放初期。在这一阶段,我们必须提到永康离休干部周长庚。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周长庚就多次来到永康墁塘一带调研“社队企业”。他的一首诗曾写道:“昨夜关老爷搬家,今早新车床安装。庙堂里面刷刷新,新工人就是农民。”此诗曾发表在当时的《浙江日报》上。
    面对永康一些农村“社队企业”发展的可喜景象,1975年9月5日,周长庚上书中央领导人,并得到了中央领导人肯定的批示。可以说,婺商当时创造的办厂经验也融入了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1979年初,在中央颁布的两个文件当中,就提到“社队企业要有一个大发展”,“乡镇企业是工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条重要途径”等内容。
    在改革开放初期,以横店集团的前身横店缫丝厂、尖峰集团的前身金华水泥厂、广厦集团的前身东阳三建公司和飞鹰集团的前身永康城关五金厂等一批国有、集体、乡镇企业为代表的企业群体在八婺大地茁壮成长,其中也包括了一些家庭作坊式的私营企业。新一代婺商勇于创新和艰难探索,给后人留下了不少成功的经验。
    与此同时,义乌廿三里、稠城镇等地出现了小商品市场的雏形,但仅局限于很小的范围。时任义乌县委书记的谢高华在一篇回忆文章中提到,1982年4月,他被调往义乌任职。上任后不久的一天,在县委门口一位叫冯爱倩的妇女拦住他,问道:“县委、县政府为什么不让我们做小商品生意?”这一问激发了谢高华深入义乌乡村调研的决心。在几个月的调研中,他感到:在人均耕地占有量很少的义乌,农民在不影响农业生产的前提之下搞小商品经营以积累生产资金、补贴生活,实在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此后,谢高华在会议上表态,开放义乌小商品市场,出了问题他负责。在会上,大家一致同意谢高华的意见。1982年9月20日,义乌县委作出决定:开放义乌小商品市场。随后,义乌县政府发出当时全国绝无仅有的开放市场通告,义东、稠城两个小商品市场率先开放。比如新光集团董事长周晓光、浪莎集团创始人翁荣金、翁荣弟和梦娜袜业的宗谷音等人,都是随着义乌市场不断成熟壮大而带领企业腾飞的。
    第二次巨变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邓小平南巡讲话为标志,中国大地掀起了更大的改革开放浪潮。此时,一部分婺商已积累了大量原始资本,具备了一定的实力,而且内心有着更大的创业冲动。看到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的新动向,在外创业的婺商从四面八方回到了家乡,开始建立自己的生产基地。步阳集团、浪莎集团、星月集团等许多上规模的企业就是从那时扩大规模的。
    1989年,永康市古山镇的胡济深、胡济荣在家庭作坊的基础上创办了有色金属材料厂。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发表,激发了胡氏兄弟更大的创业激情。1993年,他们组织人马研制成功了摩托车汽缸头,一下子赚到了6000万元的财富。一个资产不足百万元的小厂成了资产近亿元的大厂。步阳集团董事长徐步云当初也感受到了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强劲东风。从1992年开始,他离开哥哥的工厂,创办了永康市城中五金铸造厂。3年后,城中五金铸造厂产值就进入永康同行业的前三名。
    第三次巨变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共十六大召开之际开始,市场竞争由国内的、局部的、不完全的竞争转向国际化的、全方位的竞争,对企业来说,已由单体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向群体企业之间的竞争。这时,许多婺商已经摸爬滚打了20多年,创业经验日益成熟。而在这之前,婺商基本上是采用“没想好也跑“、“想好了就跑”、“边跑边想”和“边跑边改”的创业方式。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共十六大召开以后,许多婺商开始重新定位自己的发展方向,冒险和盲从明显减少。
    当代婺商已基本形成老中青三代齐头并进的格局。中青年婺商已成为中坚力量,而老一代婺商已开始将接力棒交给新一代。与许多老一代婺商相比,新一代婺商许多人都受过高等教育,有的甚至留过学,他们更具备现代化思维,更能够放眼世界。1995年当徐文荣在横店建影视城时,有些人还认为这是“往泥坑里砸钱”。1990年,徐文荣的儿子徐永安从日本留学回来,开始在横店集团“练兵”。1999年升任横店集团董事长后,徐永安继续着父亲的“好莱坞之梦”,提出了“用天下人,聚天下资,谋天下利”、“人力资源国际化,市场运作国际化,资本运作国际化,公司管理国际化,横店品牌国际化”的口号,已在横店形成了一个全球影视产业的“高地”。

3.他们赢得了许多第一

    在写作本文之前,记者走访了不少企业。在浪莎集团,工作人员向记者提供了一份简介。其中所列的“十个第一”令人耳目一新:在全国5000家袜厂当中,第一个取得“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称号,第一个在同行业中引进国外人才,第一个提出无形资产概念,第一个建造了袜子、袜机博物馆……其实,与浪莎集团翁氏兄弟一样,经过不懈拼搏,当代婺商创造了许多个第一。
    在他们创造的第一当中,有些是单个婺商创造的,有些是婺商群体共同创造的。
    徐文荣创造了全国第一个“中国好莱坞”。楼永良率领中天集团成为省内唯一建安产值超100亿元的建筑企业,连续两年居全省第一。“常青树”吴少华在国内第一个创造了出口农药包装钢桶,在冰箱压力容器生产方面第一个破解了美国技术壁垒,让压力容器出口欧美、中东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占世界销量的80%。兰溪“凤凰化工”成为国内首家异地上市的公司。随着“化工凤凰”股票上市,兰溪迎来了股份制改造热潮。尖峰集团公司则成了中国水泥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广厦集团在国内建筑行业上市公司中拔得头筹。在上海创业的郭广昌,在婺商中第一个成为上海浙商会会长,郭广昌率领复星集团曾创下了全国民企当中纳税、利润和净资产三项第一。而在防盗门、电动车、汽车零配件、农用运输车、袜业、饰品等行业,许多第一则由婺商群体共同创造。
    从地域来看,义乌以整体规模最大居当代婺商之首,东阳则以单个企业规模最大居当代婺商之首。在福布斯推出的中国百富排行榜中,就有五位东阳人入选,他们是楼忠福、徐文荣、邵钦祥、张国芳和郭广昌。他们把事业的立足点支撑在全国甚至世界各地。
    金华市区、义乌、永康、东阳、兰溪、武义、浦江等地,则以各具特色的块状经济组成了产业集群。它们灵活多变,随时能够组合成与国际巨头和国内同行相抗衡的“制造联盟”,在国内其他地方一个月才能做好的产品,它们只要五六天就能完成。
    在无数个第一的背后,我们可以总结出当代婺商许多优秀品质。
    一、善于学习,勇于创新。创业之初,当代婺商一般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而现在许多人已破茧化蝶,通过进修等方式拿到了工商管理硕士等文凭。而且,他们还在自己的企业当中倡导学习的风气。当代婺商还善于创新企业制度,比如尖峰集团掌门人杜自弘的“半步哲学”理论、徐文荣的“社团经济”理论、星月集团总裁胡济荣的“加减法”理论等。
    二、具有洞察力,能够化危机为商机。这种洞察力主要表现为对时势、市场和政策的准确把握。记者调查发现,许多当代婺商把了解国家政策作为要务,一些婺商还专门在企业里设立了“政策研究室”之类的机构。在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中搏击风浪,难免会遇到挫折,但许多婺商已具备化危机为商机的能力。
    三、持之以恒。从现在来看,当代婺商还很年轻,创业史还很短,但已经显露出持之以恒的优秀品质。记者调查发现,在婺商当中已出现不少“隐形冠军”,他们十年如一日坚持研发新产品,从而在同行当中站稳了脚跟。
    四、吃苦耐劳。这种品质在老一代婺商当中表现得尤其突出。在新一代婺商当中也有许多人继承了老一代婺商的这一优秀品质,许多婺商每天工作时间都在10个小时以上。
    五、对家人、对社会感恩。周晓光一下子供养了105个贫困学生,郭广昌资助复旦大学等科研机构,胡济深、胡济荣在北京周口店古人类遗址做名誉居民,楼忠福在省内设立上千万元的慈善基金等,都反映出当代婺商对社会的感恩态度。在谈到创业时,许多当代婺商都会提到自己的家人,感激家人对他们的支持。

4.抢占高新技术制高点

    当代婺商所具备的优秀品质,正是他们在创业过程当中制胜的法宝。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当代婺商尤其需要摆脱视野狭隘、各自为战、小富即安的弱点,把占据高新技术制高点作为自己的第一要务。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第三次浪潮》的作者阿尔文·托夫勒不久前曾来到中国。面对中国的全新面貌,他所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中国将在第三次浪潮当中发生巨变。他说,中国有7亿至9亿农民生活在属于“第一浪潮”的世界里,即还停留在农业社会;中国“第二次浪潮”的人口大约有2.5亿至3亿,他们还属于大生产阶段的工业社会;只有1000万人口跨入了以知识经济为主的“第三次浪潮”。在未来10年或更长的时间里,中国跨入“第三次浪潮”的人口会越来越多。而“第三次浪潮”指的就是高科技主导下的一场产业革命。
    可喜的是,在当代婺商群体里,已经涌现出了一批“善于创新,善于抓住高新技术制高点”的人物。
    比如说复星集团董事局主席郭广昌,在创业初期就把眼光瞄准了PCR诊断试剂(一种基因诊断产品)。这一新技术能在短时间内将特异基因片复制出百万片以上,能极大缩短对疾病的诊断时间,而且也会极大地降低误诊率。到目前为止,复星集团已研制开发出有关肿瘤、性病、遗传病、呼吸道肠道传播疾病、肝炎、优生优育病原体等六大诊断系列共50来个品种,几乎平均每个月开发出一个新品种。
    当代婺商的创新不仅在于高新技术产品研发,郭广昌“以网络为资源的营销观念和模式”同样具有年轻人特有的创意。在这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复星集团与医院的关系,不再简单地是企业与客户的关系,而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技术合作体。几年当中,复星集团已与全国270多家医院合作建立了PCR诊断中心,从而形成了一个巨大而严密的营销网络。这个网络为复星集团的高科技生物药品进入全国医药市场打开了一个快速通道。
    比如王文生,他所负责的金华移动已拥有200万用户,也就是说每3个本地人当中就有一个是金华移动的用户。先进的移动信息技术改变了八婺大地人们的生活。到目前为止,金华移动已推出WDP等高新技术。在我们的眼里,手机不仅仅是一种通话工具,而且还可以接收各种信息,下载铃声、彩图、娱乐花絮、爆笑网文等。与WDP相匹配,金华移动还建立了“金华无线”网站,设立了全国首家中文通用网址查询系统和“天下浙商”、“金华制造”、“义乌商城”、“永康五金”等内容。它还参与了各级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从而引发了政府效能革命,推动了政府部门从“无纸化”办公到“无址化”办公。现在,我市许多部门工作人员通过金华移动设置的网际空间,足不出户就可以传输相关文件。普通老百姓也可以到特定的网络窗口,找到相关政务信息。到目前为止,金华移动已经为本地的10多个行业、近千家单位有效提供了移动信息化应用方案。
    省人大代表、康恩贝集团公司董事长胡季强运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医药产业。在全国同行当中,他率先与欧洲最大的医药研究机构合作,在传统植物药领域研制出8个新制剂。同时,康恩贝还与药物制剂国家工程中心联合创立浙江分中心,开发出多个缓释控制制剂,使企业走在国内植物药制剂研发的前列,2005年销售收入比上一年增长40%,利税达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