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海事显神威
来源:新安全 更新时间:2012-04-14

    海事管理点多线长、流动性大、业务复杂的特点对各级海事机构的管理工作提出了高要求,因此,大力推动海事系统的信息化,是保证水上航行秩序和交通安全,保护国家的利益,实现海事管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海事系统历来十分重视在海事业务管理、行政执法工作中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提高海事管理水平,并提出了建设“交通海事,阳光海事,数字海事”的发展目标和“三步走”的信息化建设战略。经过多年的建设,如今已顺利完成水监信息二期工程建设任务,取得了初步成效。 
    初具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 
    2000年以来,经过水上安全监督信息系统工程的建设,目前已基本建成了部海事局及各直属海事局局域网,以及覆盖交通部海事局和各直属海事局的海事信息主干网,并实现了部海事局、各直属海事局以及分支、派出机构之间的网络互连;开通了海事系统内部电子邮件系统,实现了直属海事系统政务信息和办公信息的网络化传输。同时,建设了覆盖部海事局和各直属海事局的视频会议系统和IP电话系统,并使用视频会议系统召开了多次业务工作会议,如2005年春节交通部直属单位工作布置会议和航海节纪念大会等重要会议,充分发挥了视频会议系统高效、直观的特点。 
    海事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各项海事业务工作提供了数字化、可视化的现代化工作手段和平台,提高了海事管理工作的效率。 
    提升海事水上监管防污能力 
    目前已重点完成了船舶管理、船员管理、事故与应急管理等水上安全监督管理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其中船舶登记、船舶签证、PSC和FSC检查、船员证件管理、危险货物运输EDI申报审批、航行警告通告等系统已在系统内全面推广应用。实现了业务管理数据的上传和下发。自2005年1月以来,上传至部海事局的船舶签证信息271万条、查验信息28万条,船员基本信息60万条,海员证信息44万条。基本实现了船舶检查的电子化和自动化。初步建成了海船船员考试题库等数据库,并在上海率先实现了船员电子化考试,山东、辽宁、天津船员电子化考试工程正在建设中。实现了船舶、船员等海事基本信息的资源共享,使业务人员能够及时获取监管对象的基本信息,实现全程动态查验管理,有效地防止“假证”和逃避检查、签证的情况,提高了行政执法的准确性,从而提高了整个海事监督管理的效率。 
    在长三角地区开展了船舶一卡通工程建设。实现了船舶登记信息的集中管理,“一船一卡”杜绝了船舶重复登记、伪造假证的情况,有力地配合了有关海事公约在我国的实施,提高了船舶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截止2005年6月,已办理该地区船舶登记数量2万余条,共计发卡3775张。 
    在北方海区建设完成了覆盖渤海湾海域的北方溢油应急系统。该系统利用先进的卫星遥感和计算机处理技术,能准确获取船舶溢油信息,为溢油应急反应决策和事故处理提供依据。北方溢油应急系统已在多次溢油应急处理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在人员救助、油污控制、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创造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完成了海事系统政务网站的建设,包括海事公告、海事新闻、履约动态、海事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及相关技术标准等在内的各种海事管理相关信息,均已实现了网上发布;通过与亚太地区港口国船舶检查数据库的联网,实现了船舶信息的交流和共享;在国际海道测量组织(IHO)和国际航标协会(IALA)网站上建立了中国主页,向外宣传展示我国相关领域的管理和发展动态,提高了中国海事的国际知名度。 
    提高海上应急搜救水平 
    中国于1985年加入了《国际海上搜寻救助公约》,并于1989年成立了中国海上搜救中心(MRCC)。“九五”开始建设的全球遇险与安全系统(GMDSS)包括海事搜救卫星(INMARSAT)、低级轨道卫星系统(COSPASSARSAT)、航行警告播发系统(NAVTEX)、数字遇险呼号系统(DSC)和中国船位报告系统(CHISREP)五个子系统。中国船位报告系统(CHISREP)于2002年11月16日通过验收,正式对外运行,目前,整个系统共拥有1974艘次船舶的静态资料,565艘船舶的外观相片,2005年至今,共有71998艘次船舶参与报告,提供遇险搜救信息31次,在海上遇险救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进一步提高海事搜救的效率,建立了连接中国海上搜救中心至各局搜救值班室以及渤海湾、琼洲海峡搜救值班室的可视电话系统。开展了海事应急指挥辅助系统试点工程的建设,旨在整合各类海事信息资源,实现“叫得通,看得见,指挥有效”的目标。现在,中国MRCC已能通过指挥中心大屏幕,直接获取部分救助现场的视频和音频等各种信号。 
    各地海事局能够通过海事信息网络快速、准确地从中国船舶报告中心获取各自设定水域的船舶分布和船舶基本情况,将现场信息传送到交通部海事局,从而为各级指挥人员制订及时、有效的搜救方案提供了可靠依据。 
    同时,通过在“海巡31”海事巡逻船上装备了先进的VSAT宽带卫星通信系统,为海上应急指挥通信提供了宽带多媒体手段,实时传送海上船舶遇险实际图像,便于指挥机构根据情况组织适当的救助力量,真实了解救助的全过程,实现全天候、全过程的船舶安全监控与遇险救助“可视化”。 
    为航海提供安全屏障 
    在重点水域加强了VTS、AIS、GPS、CCTV等先进技术手段的建设,我国沿海立体化的船舶交通管理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利用CCTV技术初步实现了对重点港口、水域的现场监控,现场采集的图像可以通过海事信息网进行传输,目前,实现了上海、深圳、烟台、天津、海南等部分现场监控图像至部海事局的传输,增加了现场监控指挥手段。在我国沿海及长江沿岸已建成VTS中心21个、雷达站50多个。 
    建成AIS基站100多座,地区级网络10多个,珠江口和长江口AIS岸台网络系统基本建成。这些设施的投入使用,促进了所在港口及水域的水上交通管理,提高了水域通航能力和航道设施的利用率,在减少船舶交通事故和防止船舶污染水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力推进了海事测绘工作的信息化。海事测绘工作是航海保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为船舶航行提供海岸地形、海底地貌、水文气象、助航设施、航行碍航物等各种地理信息和航海信息。近年来,海事局积极应用卫星定位、多波束测探、电子海图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提高了测绘水平。 
    2003年,在上海成立中国电子海图中心,按照国际标准开发制作全国沿海港口、航道电子海图,为智能航海、港口建设和安全管理提供数字化信息平台。 
    实现了航标导航的信息化。沿海20个无线电指向标差分全球定位系统(RBN/DGPS)台站已全部建立,覆盖了沿海200海里以内海域及港口水域,为船舶航行提供了高精度定位系统;与此同时,通过航测信息系统工程的实施,建成了连接部海事局、海区局、各航标处的广域网络,开发了航标作业管理、海图制作管理、公用信息等应用软件,并已在部分航测部门试点运行。在航标的日常维护管理方面,则基本形成了以PDA为主要工具的现代化的航标现场巡检手段。 

    长三角船舶一卡通工程进入全面推广阶段 

    ■ 陈俊杰 卞方顺
    2005年4月18日,江苏海事局将在全国海事系统率先实现船舶持全国统一的IC卡签证。从当日起,船舶只要持统一的IC卡便可在江苏海事局辖区各船舶签证站点顺利办理船舶签证。这也标志着交通部海事局精心打造的长三角船舶一卡通工程进入全面推广阶段。从4月18日起,在江苏海事局所属各船舶登记机关登记的船舶将在全国统一的船舶登记系统内登记,登记的中国籍国内航行船舶可以向船级港船舶登记机关免费申领船舶IC卡,已经领取船舶IC卡的船舶可在江苏海事局辖区各签证站点刷卡签证。 

    “数字”破解小船管理难题

     ■ 梅星明 胡铁军
    2005年5月19日,交通部海事局系统“沿海小型船舶的动态监控研究课题”验收评审会在宁波召开,验收委员会对宁波海事局研制开发的“小型船舶自动识别和动态管理系统”进行了评审论证,认为该系统设计理念先进,安全体系可靠,运行成本低,同时终端设施价格便宜,操作简便,小型船舶经营人易于接受,具有较好的推广前景。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系统的研发创新了海事管理手段,填补了海事系统对小型船舶监管和组织搜救缺乏有效快捷手段的空白点,破解了目前我国小型船舶管理难题。 

    长江海事全面推行网上行政处罚系统

    ■ 彭锦辉
    为规范海事行政处罚行为,实现长江海事执法规范化,长江海事局继推行船舶电子签证系统软件后,又组织开发了《海事行政处罚管理系统》软件。目前,《海事行政处罚管理系统》软件已在长江海事全线全面推行。该软件具有网上“行政处罚案件审批”、“行政处罚文书制作”、 
    “行政复议应诉工作管理”、“案件查询统计”、“案例点评”、 
    “法律法规释义”、“档案管理”、“统计查询”等功能,是针对海事行政处罚管理工作开发的信息系统。通过推行《海事行政处罚管理系统》软件,大大提高海事行政处罚效率,规范海事行政处罚行为,达到了长江海事执法规范化和管理信息化的双重目的。 

    上海内河首发船舶IC卡

    ■ 王 娱
    2005年12月30日,上海市地方海事局局长李旭东向“沪住源货”的船东代表发出了编号为2911000000的上海市地方海事局第一张船舶IC卡,标志着长三角船舶一卡通工程在上海市地方海事局正式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