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构建自主创新型城市
来源:经济参考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有赖于自主创新重点跨越

    21世纪,世界新科技革命风起云涌,科技创新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科学技术的重大发现发明和广泛应用,不仅直接影响着世界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和安全格局,而且成为标识一个地方和国家综合实力与国际地位的显示器。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是我们这一代人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未来15年,我国将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我们知道,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主导的科学技术,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的安全有着决定性的支撑力,只有不断提升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发的综合实力,只有不断地取得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才能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郑州市抓住全市上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发展机遇,紧紧把住科技进步与创新这一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强力杠杆,不断拓展城市承接境内外产业与资本转移的战略空间,努力把经济社会的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十五”期间,郑州市把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优化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全方位激发全市科技创新精神,全方位激活各类创新要素,不断完善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自主创新的发展链条上,构建自主创新型社会,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竞相涌流。

科学技术的创新能力
有赖于科技资源的优化整合

    科技投入支撑科技创新工程
    “十五”期间,郑州市全社会研究与开发(R&D)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了1.1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1年至2005年,全市累计投入科技三项经费近三亿元,在改善科技创新环境、提升城市对于科技创新的功能性承载力的同时,重点支持了“2662”和“5212”科技创新计划的实施,攻克了一批与郑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关键技术,开发了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或先进水平的高新技术产品,全面提升了传统优势产业,有效地带动了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技术创新机制建设和技术创新的能力建设。
   
新型科技创新载体支撑科技综合实力
    5年来,郑州市取得各类科技成果670项,其中,达到国际领先和先进水平的95项、国内领先和先进水平的465项,并有368项获郑州市科技进步奖、106项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十五”期间,郑州市被确定为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建设重点城市、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区域试点城市和河南省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市,并于2001-2004年连续两次跨入了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的行列。
    2004年,郑州市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占全省一等奖总数的37.5%,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2005年,全市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50%,比2001年提高了4.4个百分点。
    目前,郑州市拥有市级以上科研机构190余家,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44万余人、在郑两院院士9名、受聘客座两院院士32名;拥有国家“863”计划转化基地1个,国家星火技术密集区1个,国家高新技术创业孵化中心3个,国家、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78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2个。
   
科技专利示范企业、科技专利示范园区与科技专利示范乡镇支撑原始性创新
    “十五”期间,郑州市专利申请量累计达8050件,获授权专利5300件,专利技术产值累计达80亿元,利税近8亿元。其中,2005年,专利申请量为2645件,专利授权为1320件,专利技术实施率达到了31%,专利技术新增产值和利税分别为17亿元和10亿元。郑州市专利执法专项行动工作,受到了国家保护知识产权工作督查组的高度评价。
    自主研发机构与产学研联合体支撑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目前,郑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的80%均建立起了自己的技术研发机构,并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试验示范基地;全市80%以上的企业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各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企业成为技术研发主体、科技投入主体和科技成果转化主体的格局正在快速形成。

科技自主创新成果
有赖于科技创新的软环境

    政策供给优势产生洼地效应
    郑州市相继出台了《郑州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郑州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等地方性法规与规章,相继出台了《中共郑州市委、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决定》、《中共郑州市委、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郑州市技术创新发展规划(2001-2010)》、《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扶持高新技术重点企业发展的意见》、《郑州市县(市)区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实施细则》等政策性文件,科技创新环境催生科技成果效应日益凸显。
    科技创新达成全民共识
    “十五”期间,郑州市实施了以“立足科技、服务百姓”为主题的科技进社区、科技进校园、科技进村户工程,组织开展科技活动周、科学家与中学生面对面、科普大篷车、全国第十七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郑州科技聚焦、第四届郑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多媒体交叉式大型科普宣传活动,建立了以宣传科技政策、增强科技意识、普及科学知识、提供科技信息服务为主线的郑州科技港、郑州农业科技港、郑州星火计划网等科技网站,组建了以郑州市科技馆、郑州市博物馆为主要依托的各类科技教育场馆,使以企业、机关、学校、社区等为桥梁与纽带的科普活动呈现出了系列化、主题化、群众化、趣味化、生活化的态势,使“科技就在你身边”的持久效应得以浸透到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政府服务职能活化为“你的要求就是我的职责”
    在郑州市开展的以“为纳税人服务”为核心、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为主导、覆盖全市政府职能部门和主要行业部门的行风评议活动中,郑州市科技局切实将强化科技服务意识、优化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环境作为中心工作来抓,分别建立了与院士、与高层次专家的科技联系制度以及为企业服务、为驻郑科研院所与大专院校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等量化式服务制度,构建起了以科技办事大厅为载体、以提高科技服务透明度与办事效率为重心、以实现科技服务产出最大化为目标的“你的要求就是我的职责”的科技一条龙服务体系。

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
有赖于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城市经济新的增长极
    “十五”期间,郑州市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与制药、光机电一体化等为主导的特色型高新技术产业。5年来,全市被认定的高新技术产品有1291项,占全省的36%。2005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工业总产值542亿元,比2001年增长了290%,比2004年增长37.8%;实现高新技术工业增加值157亿元,比2001年增长了318%,比2004年增长48.3%。目前,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781家,占全省的45%;拥有销售收入超亿元以上的企业42家,其中超5亿元19家、超10亿元8家。
    产业集群与企业集群彰显产业链带与配套功能
    “十五”期间,郑州市构筑起了以河南科技市场为主体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构筑起了以巩义市、新密市、登封市等地为轴心的高温耐火材料产业集群,构筑起了以荥阳市、上街区工业大型阀门生产带为主导的企业集群和以新郑市为中心的精细化工生产企业集群。
    高新区、创业园区与专业园区释放辐射带动效应
    郑州高新区,是郑州市高新技术产业最密集、最发达的区域之一,正在成为我国中原城市经济隆起带的高智力密集区、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新型工业示范区的三位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型科技新城区。
    高新区创业中心,拥有孵化场地15万平方米,拥有在孵企业600多家,被评为国家火炬计划先进单位。
    超硬材料园,是国家火炬计划河南超硬材料产业基地和国家“863”计划河南超硬材料成果产业化基地;河南专利孵化转移中心,是我国重要的专利孵化器;中部软件产业园,是我国首批4家示范性国家863软件孵化器之一,正在实施10万平方米的产业基地开发工程;河南省大学科技园,是国家大学科技园区;光机电产业园,是火炬计划光机电产业基地;民营科技园,是河南省著名的民营科技园区。
    2004年,郑州高新区高新技术工业总产值达180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72%。据2004年国家高新区评比显示,郑州高新区创新综合能力排名在15位以内,综合经济排名有所前移,科技创新能力位次明显前移。
   
高新技术提升了传统产业的市场占有率
    郑州市已经形成了以上街区与巩义市为中心、以电解铝与氧化铝生产及产品加工为主导的铝产品生产基地。其中,砂状氧化铝在全国市场上的占有率达到了25%以上,以氧化铝、电解铝、铝板带箔和彩铝等产品为主导的铝箔业已成为郑州市四大支柱产业之一。
    郑州市依托于CAD/ERP等现代信息技术,创新了设计模式,更新了经营理念,使全市大中型客车占到了全国市场的20%以上,高档皮卡车占到了全国市场的50%以上。
    郑州市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和集成及单元信息技术应用工程,提升了全市以烟草生产、速冻食品、方便食品、面粉加工、啤酒为主导的烟草与食品行业的科技含量,经济效益明显飙升。
   
民间科技企业涌入科技创新大潮
    目前,郑州市拥有一批以宇通客车、庆安化工、三全食品、思念食品等大型骨干企业为主导的民营科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日益增强。

现代农业的产业化
有赖于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5212”农业技术创新计划攻克共性关键技术
    “十五”期间,郑州市投入科技三项费1753万元,完成了377项农业技术攻关课题,并组建了郑州市植物脱毒复壮和蔬菜生物技术育种两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培育新品种15个。其中,郑农16小麦于2004年通过了国审,比对照品种豫麦34增产5%以上,是农业部门重点跟踪品种之一。
    郑州市构建了绿色水稻、绿色蔬菜等6个标准化生产基地,有15个产品取得了绿色食品标志。
    郑州市建成了一批以嵩山牛业、鸿宝园林、中荷农业为代表的结构调整示范基地,建成科技示范乡镇50个。
    农村信息化工程惠及农户
    郑州市创造性地率先推出了“政府资助补贴、企业让利让惠、个人适当负担”的合作模式,使农村信息化建设工程得以成为农民长期受教育、农户长期得实惠的富民工程。到目前为止,全市共受理农村信息化用户10578户,实现上网用户5547户,涉及134个乡(镇)、2005个行政村,带动全省周边地区10万多户,辐射全国23万户,在农村引起了强烈反响。

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
有赖于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

    医疗科技研发提升医疗卫生质量与水平
    郑州市依托于干细胞与器官移植、神经医学、冠心病临床研究等重点实验室,成功地完成了郑州地区首例肝脏移植手术;适用于神经医学的运动诱发电位、瞬目反射检查等项目,处于省内领先水平;有关非典病毒快速检测及诊断等6个项目,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被评为河南省2004年度十大有影响科技成果,如是等等。
    和谐社会在科技进步中诞生
    郑州市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在更高的层次和更细的环节上,完成了对城市污染源的精密监测,使全市城区环境空气二级以上达标天数由2001年的224天增至2005年的298天,提高了33个百分点。
    郑州市地震应急系统,为人民生命财产提供了更为科学的安全保障。
    郑州市还在公安与检察工作领域,实施了“科技强警”和“科技强检”工程。
    另外,郑州市城建、规划、经贸、市政等部门都积极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本职工作的效益型科技含量。

实现外来技术的本土化
有赖于开放式整合科技资源

    《高精度超薄超硬材料切割片的研究》
    中国与乌克兰政府合作开发的项目,其产品达到了国内外先进水平。
    《加工硬脆材料的金刚石工具》
    2003年度,中国-白俄罗斯政府间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10KV电力线数字载波装置
    中国与白俄罗斯合作开发的项目,已形成中方的核心技术。
    《电热法生产铝硅合金
    中国与乌克兰合作开发的项目,它达到了国内外铝冶炼技术的先进水平。
   
开放型整合科技资源,实现外来先进技术的本土化
    目前,郑州市国际合作交流已扩展到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白俄罗斯、德国、法国、以色列等30多个国家和我国港、澳、台地区,涉及农业、工业、医学等近30个专业领域。

2006年,科技自主创新将促成
粗放型向集约型经济的转变

    构筑三大体系
    构筑产学研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构筑社会化、网络化、专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构筑合理配置科技资源、充分激活创新要素的政府调控和保障体系。
   
实施六大专项
    实施信息技术开发、应用与示范专项,实施循环经济技术研究、应用与示范专项,实施纺织工业新技术与集成应用和示范专项,实施特种新型材料研发及其产业化专项,实施生物工程及新药创制及产业化专项,实施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及产业化专项。
    组建六大科技平台
    组建科研开发平台、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科学数据资源共享平台、技术交易服务平台、制造业信息化平台和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平台。
    远景展望
    到2008年,全市专利申请量、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全社会R&D投入总量,将比2005年实现翻一番。其中,专利申请量达到4800件,年均增长30%,发明专利占专利总量的20%以上;实现高新技术工业增加值达到310亿元,高新技术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以上;全社会R&D投入达到30亿元,增长比例在25%以上,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3%左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性力量。21世纪,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日益成为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主要途径和方式。目前,科技自主创新作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作为城市及其区域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将支撑起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宏大前景。
    在中央提出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精神的指引下,按照河南省委领导的指示精神,郑州市委、市政府对郑州市三年实现跨越发展进行了新的战略部署。正在实施三年行动计划,抓好扶优扶强工程、产业园区建设工程、科技自主创新工程、新农村建设工程、城市建设管理工程、交通枢纽和物流工程、文化建设工程、生态建设工程等八项重点工程,并以此为载体,构建创新型城市框架,全力推进郑州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为了使高新技术产业成为经济的第一增长点和第一推动力,郑州市科技局将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以优化创新创业的环境为前提,以提升产业竞争力为核心,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更广的领域加强国际科学技术交流与合作,在更高的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努力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科技自主创新工作的跨越式发展,早日将郑州市建设成为科技自主创新型城市。

(郑州市科技局党委书记、局长 王济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