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汉沽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思考
来源:天津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明确发展定位创新思路举措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卫星城
———汉沽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思考
 
  

  中共汉沽区委书记张继和

  党中央、国务院把天津滨海新区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为汉沽的开发开放创造了更大更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市委八届八次全会对加快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为我们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市委八届九次全会提出了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对加快天津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八届八次、九次全会精神,牢牢把握“站在新起点、再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的要求,我们结合汉沽的实际,谋划了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即:到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实现100亿元,年均增长20%,人均生产总值超过6000美元;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年均增长16%。经过努力,全面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区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海洋经济特色鲜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城市功能更加完善,人民生活更加舒适美好,建成社会和谐、环境宜居的新城区。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准确认识汉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问题的战略性、前瞻性、系统性思考和研究,紧紧抓住关系全局的主要突出问题,实施重点突破、整体推进,使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立足大局,明确定位,着力打造

  新的城市空间和产业布局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站在区域全局的高度,科学界定自身的发展定位。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依据滨海新区发展规划,结合汉沽区位、资源、产业的特点,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努力建设海滨休闲旅游区、海洋产业循环经济示范区、沿海都市型农业观光区,建成社会和谐、生态宜居的现代化滨海卫星城。以此定位为引领和主攻方向,汉沽坚持以蓟运河为轴,东扩西进;重心南移,拥海发展,以沿海岸线及腹地为新一轮开发的战略重点,着力打造新的空间布局优势,形成“两区、两城镇”的城市空间格局和“四区两带”的产业布局,使之成为辐射带动全区经济发展的动力源点和龙头,促进产业集中、产业集群和产业延伸、产业扩充。

  在空间规划布局上,按照优化城镇体系、集中产业布局、创造良好生态、适宜人居、合理开发利用海岸线的原则,加大空间和产业调整力度,构建科学合理、功能衔接、有利于体现聚集效应、发挥综合优势的布局体系,构筑“两区、两城镇”的城市空间格局。一是改造提升汉沽城区功能和档次。对现有城区进行改造和适度扩展,提升载体功能,完善城市设施,建成环境优美、功能齐全、要素集聚、市场繁荣、交通便捷的区域行政、文化、商贸、居住中心。二是规划建设临海生态新区。与泰达北扩相融合,建设休闲旅游宜居新家园。利用自然水系,恢复湿地生态,建设环境优美、配套设施齐全的海滨旅游和现代商务居住区。三是打造特色城镇。以茶淀镇、杨家泊镇为基础,依托葡萄种植、水产养殖的产业特色和城镇功能优势,建设分布于城区两翼、服务于城区和海滨休闲旅游区的特色城镇。

  在产业规划布局上,以海洋经济为主导,按照游、工、渔(农)的产业发展重点,从城区到城郊梯次构建新型产业布局,即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型工业相对集中,东南部沿海地区休闲旅游业和海洋产业、新兴产业聚集分布,城区外围沿海都市观光型农业拥城衔接,使优势产业与重点功能区相互融合。以沿海开发为重点,规划形成“四区两带”的产业布局。“四区”即:以天津国际游乐港、世界级品牌主题公园为核心,以滨海风情旅游为特色,构建国际化、生态型海滨休闲旅游区;以泰达北区工业区开发建设为契机,以现有工业为基础,以资源综合利用为方向,以高新技术、精细化工和新兴产业为主导,构建绿色精细化工及海洋产业区;以天津北疆电厂、海水淡化、风力发电和中水利用等项目为依托,构建新兴清洁产业聚集的循环经济示范区;以环渤海中心渔港为载体,集休闲旅游观光、名贵海珍产品养殖、海产品捕捞、加工、配送等功能于一体,构建水产品集散中心渔港区。“两带”即:依托“茶淀牌”玫瑰香葡萄品牌优势和以现有水产养殖区为基础,建设果品种植加工和水产品养殖加工发展带。

  远近结合,统筹协调,牢牢把握

  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

  实现“十一五”时期的奋斗目标,汉沽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突出重点,统筹推进,着力解决好事关当前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

  一是大力推进扩大开放。近年来,我们结合本区实际,把扩大开放、借力求强作为加快发展、追赶跨越的基本途径和必由之路,有效地推动了全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通过开放开发,我们一举破解了危陋平房改造的难题,引进了一批关系汉沽当前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今后五年汉沽仍处于打基础、蓄能量、增后劲的艰苦创业时期,将坚定不移地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十一五”期间,全区工业品出口交货值年均增长15%,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5%以上。发展开放型经济。进一步发挥对外开放在全区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完善招商协调机制,强化引资措施,优化投资环境,提升招商形象,把更多的资金、项目和人才引进来,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层次和水平。拓展招商领域。围绕沿海“四区两带”建设,抓好重点区域、重点项目、重点对象的招商引资。发挥泰达北区利用外资的龙头作用,吸引国内外投资者参与资源开发和景区景点建设,并使其成为外资密集、内外结合、带动力强的经济增长区域。进一步推进商贸、旅游、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对外开放。抓好招商载体建设。以企业和项目招商为核心,以园区、产权招商为重点,着力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大项目和高新技术项目。不断强化招商引资的基础工作和招商载体建设,特别是在老企业拆迁改造和农村小城镇建设中,更加注重集约利用土地;通过实施围海造地和盐业生产工艺改造,不断扩充发展用地,充分利用现有地缘、资源优势,全面打造对外开放平台。壮大出口主体。支持各类企业自营出口,调整结构,不断提高出口商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发展境外加工贸易、服务贸易和劳务合作,以及对外承包工程。支持企业积极参与跨区域经济合作,在经济、技术、人才等方面不断创新合作方式,形成优势互补。

  二是大力推进结构调整。结构调整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汉沽坚持游、工、渔(农)发展次序和格局为方向,以沿海开发建设为重点,提升现有存量,打造新的产业优势。坚持旅游兴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到“十一五”末全区服务业增加值达到40.5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的40.5%。突出抓好天津国际游乐港和主题公园游乐区、沿海旅游和渔港旅游观光带、蓟运河两侧休闲景观带、湿地保护与营城湖休闲度假区、龙海国际乡村俱乐部等大型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高标准建设环渤海中心渔港,扩建滨海水产品交易中心。巩固提升现代商贸服务业,重点建设以新开中路为轴心的中心商贸服务区,坚持工业强区,构筑现代工业新格局。重点开发建设“两区”(泰达北区工业区、循环经济示范区)、“四园”(营城工业园、城区北部加工工业园,以及茶淀镇和杨家泊镇工业园),培育形成“六大主导产业”(精细化工、轻工纺织、机械加工、工程塑料、能源环保材料、旅游产品加工)。到“十一五”末全区第二产业增加值要达到55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的55%。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以北疆电厂建设为核心,不断扩大辐射范围。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重点抓好葡萄标准化种植和水产品工厂化养殖,培育和引进名、特、优、新品种,加大设施投入,扩大种养规模。葡萄反季节品种达到30%,保险储藏能力2万吨以上;水产工厂化养殖规模超过10万立方水体,年出口量超过1万吨。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根据城镇发展规划,稳步推进撤镇建街、撤村并点工作,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和城区转移。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增加对农村社会各项事业的投入。

  三是大力推进深化改革和自主创新。加速体制创新,把体制创新作为增强城市活力,抢抓历史性机遇的关键环节来抓,以开放促进企业深化改革,通过引进一批战略性投资者,实现机制嫁接创新;从完善落实政策、优化环境入手,引导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加快城建城管等重点领域经营性事业单位转机换制步伐,积极探索区域核心功能区辐射带动和联作互动的有效机制;加快行政管理、财政、税收、投资融资体制改革。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实用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推进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加快培养高素质的农民和产业工人,着力培养和引进适用的专业技术人才。围绕建设创新型城市,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促进成果转化的科技服务体系,有效整合区内科技资源,借助区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优势,构建开放式产学研体系,经过五年的努力,使科技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0%以上。

  四是大力推进和谐汉沽建设。在坚定不移地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毫不放松地抓好社会发展,把解决人民群众最迫切、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作为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着力点,集中财力、物力、人力解决涉及民生的紧迫问题和根本问题。加强就业指导和培训,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实施再就业援助,“十一五”期间,就业再就业人数达到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健全完善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险制度,逐步扩大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覆盖面,到2010年,城镇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8%,城镇失业保险覆盖率达98%,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95%。加强和谐社区建设,倡导人与人和睦相处,夯实和谐社会的基础。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和应急管理工作,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建平安汉沽。加大安全生产执法力度和责任追究力度,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信访和人民调解工作,有效调处社会矛盾,努力维护社会稳定。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实施

  加快发展的新举措

  实现“十一五”时期的奋斗目标,汉沽坚持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加快发展的全过程,全面客观、辩证历史地考量一切谋划和决策,坚持思路上与时俱进、工作上持之以恒,创新完善实施“四个第一”的工作举措。

  一是抓开放,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前提。适应形势和任务的需要,抢抓机遇,迎接挑战,思想必须要有新的解放。汉沽始终把推动思想解放贯穿于全区各项工作的全过程。在扩大开放上大力倡导“投资者是上帝、引荐者是功臣”的理念,通过借力求强、借智发展,形成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格局;在工作标准上大力倡导“自我加压、奋勇争先”的理念,加速向既定的目标迈进;在把握机遇上大力倡导“不争不抢是庸人、错过机遇是罪人”的理念,不断增强危机感和责任感;在开发建设上大力倡导“发展为要、环保为先”的理念,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区域发展上大力倡导“贴紧跟进、融入共进”的理念,强化服从服务于全局的意识,主动自觉地站在新区大局的高度,不断审视自身的思路和举措。以思想解放的先发之机,催生抢抓机遇的致先之招,谋求追赶跨越的争先之势,推动全区各行各业、各条战线深入开展创新活动,以新的思路举措贴紧跟上,形成工作与发展的合力。

  二是抓项目,把争取资金、加大投入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任务。项目建设是加快结构调整、增强经济实力的生命线,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十一五”期间,汉沽在加快推进现有重大项目建设的同时,继续谋划一批带动作用大、辐射能力强、环保指标优的高水平项目。既要注重选大取优,又要高度重视亲水性的特征,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既要重视经济项目开发,又要重视社会事业项目投入,重点构筑旅游项目支撑体系、工业项目支撑体系、农业项目支撑体系、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项目支撑体系和社会事业项目支撑体系“五大项目支撑体系”,求取经济总量的迅速扩大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三是抓环境,把构筑载体、打造平台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要素。汉沽紧紧抓住制约发展的关键环节,坚持基础设施先行战略,加强城市环境建设,打造发展硬件,为对外开放、加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十五”期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9.2亿元,新建改造了一批城市道路、公路、桥梁工程。今后一个时期,将在五个方面求取新的突破。在交通网络建设方面,重点搞好津汉高速公路、国道112线高速公路等一批路桥工程建设,加快形成与滨海新区发展相协调,与国家路网整体相连,快速路、轻轨、城际铁路贯通,便捷畅达的现代交通体系;改造和完善城市道路,提升城市载体功能。在能源建设方面,重点建设北疆电厂,规划建设8个电源站点,积极开发风能利用项目建设;以天然气入汉为主导气源,推广清洁能源。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加快基础通信能力规划与建设,稳步推进三网融合,充分利用宽带接入技术实现光纤到办公楼、小区和路边;完善电子政务专网、政务信息资源平台以及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建设汉沽三农专网和数据库系统。在水源建设方面,重点扩建汉沽水厂,达到10万立方米/日的能力;新建营城水厂,规模达到15万立方米/日;结合海水淡化项目,大力推广海水淡化水源的直接利用;建设污水处理厂中水厂。在市容环境建设方面,以新开路改造整修和东风路开发为重点,塑造城市中心线,以入区主要路段为重点,美化城市迎宾线;加强城市绿化、美化、灯光建设和管理,努力建设国家卫生示范区。

  四是抓保证,把引进人才、建好队伍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抉择。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培养、引进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切实抓好。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紧密结合汉沽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大力培养富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到2010年,区属人才总量达到1.57万人左右,其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才占人才总量的40%以上,各层次、各专业人才分布更趋合理,初步建立起一支门类齐全的人才队伍。不断创新机制,建立和实行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保障的新机制,实现人才资源的整体开发与合理配置,建立人才激励、竞争和淘汰机制,为各类人才特别是优秀年轻人才创新、创业和发挥才能创造条件。继续实施“131”人才工程和“351”农民素质教育培训工程。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重点引进、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领导人才和现代化建设急需的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形成一支数量相对充足,结构相对合理,门类比较齐全的人才队伍。扩大和完善人才市场,加快人才信息化建设,开辟引进高层人才的“绿色通道”,努力创造引进人才的良好环境。利用人才政策,促进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加大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完善人才信息库建设,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搞好人才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