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市2006年商务工作发展思
来源:山西阳泉商务之窗 更新时间:2012-04-13
阳泉市2006年商务工作发展思
2006-03-13 09:02  文章来源:阳泉市商务局
文章类型:原创  内容分类:调研

 

2006年阳泉商务发展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阳泉建设新型能源和新型材料工业基地的战略机遇,内抓与外引并举,全面实施对外开放,努力形成大开放、大市场、大流通的商务发展新格局,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主要预期目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进出口总额增长12%;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5%。

按照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

(一)大力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1、依据我市产业结构和区位优势,通过放宽市场准入,加强市场体系建设,推进市场统一等措施,以信息引导、政策扶持、改善服务为手段,破除地区封锁,消除地方保护的陈旧思想和市场格局,营造开放、公平、有序的发展环境,引导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2、按照全市名牌发展战略,重点推出和扶持一批有发展潜力的自主品牌产品,培育一批流通企业的品牌企业和品牌服务。积极引导企业走生产和研发的品牌发展之路,加大品牌的研发投入,提高品牌产品的科技含量。为企业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帮助企业进行品牌宣传,推动品牌企业走出去。,加大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3、构建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的市场监管机制。强化对重要商品和各类市场的监管,建立和完善各类行业协会,加强部门执法协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机制。倡导“诚信兴商”,引导企业依法守信经营,创造良好信用环境。

(二)加快发展流通业,充分发挥先导作用

1、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鼓励和推动有实力的连锁企业向农村延伸建立农家店,建设一批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大力开拓农村消费。重点要完成蔬菜瓜果批发交易市场改扩建项目。

2、积极推动国有流通企业改革,通过联合、兼并、参股、控股、收购、托管和特许经营等形式,在不同业态中分别培植1-2个龙头企业,培育大企业、大集团,提高流通企业竞争能力。

3、运用现代流通技术和管理方式改造传统商业,经过几年的努力,确定连锁经营在我市流通业的主体地位,使连锁经营销售额和连锁店铺数有较大幅度增长。加快流通企业信息化建设,鼓励有条件的流通企业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经营管理。

4、制定《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意见》,发挥流通促进消费的功能,加快重点商圈改造,启动“一条滨河带、两个可持续发展商圈、三个市级商业中心区、四类特色商业街、三大物流配送中心”(12343)市场体系建设工程。

(三)加强招商引资,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1、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若干意见》,建立招商引资目标责任制,制定招商引资奖励办法。围绕阳泉六大产业,加强对外商投资的产业引导。探索拓宽外资渠道,可扩大到公用事业、流通企业中。

2、进一步改善投资软环境,营造“亲商、安商、扶商、富商”的氛围。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落实服务承诺,为外商提供“一站式”服务;规范各类检查和收费,杜绝“三乱”和“吃、拿、卡、要”行为;依法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投诉解决机制,强化监督和制约机制。

3、加大招商项目推介力度,建立招商引资项目库,注重大项目招商,把定向招商、专业招商、小分队招商和网上招商有机结合起来。

(四)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促进对外贸易健康发展

1、全力打造三个“10”。重点扶持阳泉市五金矿产进出口公司等10家进出口骨干企业。全力培养山西晋达聚鑫碳素有限公司等10家有出口潜力企业,以带动新型材料、化学工业等产业结构调整领域新产品的出口。努力推动铝工业系列产品、高档耐火材料、钕铁硼系列等10种科技含量、附加值高的潜力产品出口。积极推进实施科技兴贸战略,重点扶持高科技出口企业。

2、重点培育金属镁锭、镁合金、五钠、耐火砖、甜蜜素、氨基磺酸、絮凝剂、铝型材、碳阳极、日用陶瓷、针织内衣、钕铁硼、铁氧体、还原铁粉、光振磨块、铸铁件、金属针布等20种有地方特色的出口产品,并形成单种产品的年出口额达到100万美圆以上。

3、制定《关于鼓励和支持对外贸易发展的意见》。加大对机电产品出口生产企业的技术改造、质量认证、培训、提供信息服务和有关政策扶持手段,培育一批如稀土系列、铝型材系列、铸铁系列、碳素制品系列、电子系列产品的出口。

(五)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参与国际竞争能力

1、构建以政府服务为基础、中介机构和企业充分参与的“走出去”体系。尽快改变“走出去”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部门多、手续繁、效率低的情况。

2、培育重点企业,增强外经企业竞争力。加快发展对外承包工程,支持企业承揽高附加值的大型工程项目。重点培育宏厦一建、华通路桥等较大型建筑企业。

3、加强劳务市场开拓,改善外派劳务结构,逐步提高技术型劳务输出人员的比重,把外派劳务与境外加工贸易、境外承包工程相结合。

  (六)坚持依法行政,加强队伍建设

完善培养机制,优化人才结构,加强能力建设,重点建设全市商务系统公务员、招商引资和外向型企业经营管理三支队伍,为商务发展提高人才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