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圩谈武汉城市发展思路
来源:中国经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本报记者 李乐北京报道 履新武汉市委书记半年之后,苗圩最受人关注的依旧是他浓厚的“企业背景”。不过,这并不影响他从企业领导向政府领导的角色转换。

对于自己由企业领导直接调任市委书记的经历,苗圩不愿多谈。不过,他向《中国经营报》记者坦言,企业领导者的经历让他在目前的执政方式中更为看重效率与执行力。而对于戴相龙、卫留成以及他自己这一批拥有经济技术背景的官员任职,苗圩先是笑而不答,而后告诉记者,在未来中国的执政体系中占有主角地位的,应该是那些具有法律和政治学背景的人。

《中国经营报》:你最能引起外界关注的应该是先前汽车企业领导的身份。你在二汽工作期间,二汽从十堰搬迁到武汉遇到了一些困难,主要是汽车制造在十堰产业结构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作为武汉市委书记,你如何看待汽车与武汉整体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会不会把宝押在汽车产业上?

苗圩:发展汽车制造业,武汉拥有非常好的基础,但是作为一个特大中心城市,武汉要在促进湖北省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仅有汽车产业当然不够。武汉目前有钢铁、汽车及机械装备制造、石油化工以及以光电子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等四大支柱产业,在环保、烟草及食品加工、家电、纺织服装、医药、造纸及包装印刷等领域也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十一五”期间,武汉将以这些为基础发展城市经济,而不会单独押宝在汽车制造业。我们将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武汉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中国经营报》:在城市经济增长路径的选择方面,通常是两种,一种是靠制造业拉动,另一类是靠金融服务等第三产业拉动。如你所言,武汉有非常好的制造业基础,那么,武汉最终会选择哪种城市经济增长的路径?

苗圩:武汉的第二产业确实有自己的优势,对此我们的思路是在坚定不移地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发展第三产业。首先,我们需要用信息化的手段对武汉原有的制造业进行改造与产业升级,为传统制造业的新增长寻找出路,在这个基础上,抓住时机发展服务业,加速武汉经济发展,为湖北在中部率先崛起做出应有贡献。

从现在的情况看,武汉的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GDP总量中的占比是基本持平的。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将优先发展商贸会展、金融、房地产、现代物流、软件开发等第三产业,以增加武汉经济的活力。

《中国经营报》:对于GDP的拉动而言,重化工业的作用应该强于第三产业的拉动,而GDP增长率在中国有着独特的含义,结合武汉的基本情况,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苗圩:重化工业对于GDP的拉动作用的确要强于第三产业。在经济学上这实际上是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的问题。按照理论说法,第一部类也就是重化工业的发展,的确应优先于轻工业和服务业,但是要联系实际考虑问题。在“十一五”期间,我们还是强调武汉利用自身在中部地区的科技人才优势,发展高新科技产业,努力改善目前的产业结构过重的问题,把重化工业在武汉经济结构中的比重逐步降低。

《中国经营报》:你说到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这必然涉及到产业转移的问题,那么,在你看来,武汉的哪些产业是需要向周边转移的?

苗圩:这不是我认为哪个应该转移的问题,而是目前这种产业转移已经开始了。首当其冲的是农业,一些种植业、养殖业已经开始向武汉周边地区转移。接下来在工业领域,医药、化工这些产业也都在向周边地区转移,同时,第三产业中的物流业,也将有一部分向武汉周边地区转移,这是一种必然趋势。

《中国经营报》:产业转移实际上也是与周边城市经济联系日益加强的一种表现,特别是在湖北省“十一五”规划中,已经提出了武汉城市圈战略,那么如何妥善处理与周边城市之间的关系?

苗圩:在武汉城市圈范围内,武汉与周边8个城市在经济总量上差异较大,但在经济结构上是互补大于竞争。比如,我们的东西湖区由于产业结构调整较快,已经开始向孝感等周边城市实施产业转移,从而进一步加强了武汉与周边地区的经济联系。

此外,我们在制度上也做了一定安排。目前湖北省委省政府有专门的领导负责这方面的工作,并且有定期的联席会议制度来协调、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武汉城市圈建设一些工作已经开始推进,比如打造1小时城市通勤圈的路网建设。同时我们还在研究武汉城市圈9市统一电信区号的问题。

《中国经营报》:问一个比较个人的问题,你是从二汽领导的岗位上直接调任武汉市委书记的,你觉得你的企业从业经历,给你目前的工作带来了什么?

苗圩:我想是对效率和执行力的看重吧,我不仅看重做正确的事,也看重如何正确地做事。这可能是我的企业从业经历带给我的东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