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民意面前:政府应有执政自信
来源:中国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一些网络评论家认为,短短几年间,中国互联网便由1.0时代进入了2.0时代。按这些网络评论家的划分,以传统的门户网站为代表的是互联网1.0时代,这是一个全民上网时代,网民在网上只有看的权利,很少有发表自己见解、与作者形成互动的权利。而在博客、即时通讯、网络游戏等商业模式的推动下,互联网进入了2.0时代。

在这个时代里,网民逐渐从被动受众成为Web的主体,Web的真正主人,不仅是互联网内容的传播者,而且是生产者。他们追求个性化,有展示自我、表达自我、彼此分享和沟通的需求。这一点从博克网(BLOG)在中国的飞速发展得到了充分证明。

根据市场调查公司统计,中国目前有大约300万博客,并且根本不愁“后继无人”:中国现在有超过1亿网民,另外还有3.6亿的手机用户可能很快加入即将起飞的移动博客行列。

“博克中国网”创始人方兴东预测:“博客在中国将进入爆炸性增长阶段。”

44岁的北京人沈阳自2002年开始写博客,今年3月,他辞去了在政府新闻机构的工作之后,全职写博客文章,内容包括中国的博客发展、微软的新版Windows以及网络技术等。“工作时,我不得不写些和新闻相关的东西。”他说,“在自己的博客里,我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有了博客,中国13亿人就有了话语权,他们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 上海市网宣办副主任谢海光说。

随着网络空间自由度和个性化不断增加,网络民意必然会以各种难以预见的形式“喷薄”而出。在这种形势下,中国政府应如何对待日渐兴起的网络民意?网络民意的兴起将对中国民主法制进程带来哪些影响?8月5日,记者冯建华对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网络与数字传媒研究室主任闵大洪教授进行了专访。

记者:现实情况表明,网络舆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在一些敏感问题上,甚至超过了传统大众媒体,人们想获取更全面的信息,也往往会特别留意网络上的信息或言论。请问主要原因是什么?

闵大洪: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有深刻的社会背景。但我个人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在社会现实中,还没有完全建立一个能充分容纳民意表达的平台。其中,在一些地方政府,这一点表现得更为明显。因此,当互联网在中国迅速普及之后,由于它的传播特性,便自然而然成为公众发表言论、表达意见、释放情绪的便利通道,从而造成了网络媒体上的“舆论监督”往往比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来得更猛烈、尖锐的局面。

但是,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目前网络论坛中的讨论毕竟较为离散,当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新闻媒体将网上舆论加以概括和集中报道时,这实际上便起到了将其影响“放大”的作用。也就是说,目前网上舆论最终能产生作用和影响,往往是与传统新闻媒体共同合力的结果。不能过分夸大网络舆论的作用。

记者:有人把网络民意的兴起看作是一种“网络民主”的体现,这种“网络民主”将有利于加快中国民主法制化进程。您对这种观点怎么评价?

闵大洪:应该说,网络民意的兴起将有助于受众获取更加全面的信息,并促其思考,进而提升受众的民主价值观。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这个层面讲,网络民意的兴起的确是推动社会民主进步的一股力量。但是,这种推动力量在现实中到底能起多大作用,目前还是一个争论较大的问题。以我的观察来判断,这种推动作用目前还不够明显。不过,从长远来看,对此还是可以有所期待的。

当代西方社会学家、哲学家哈贝马斯曾提出过“公共领域”理论,强调了政治公共领域对实现民主的重要作用,崇尚大众拥有对公共事务自由发表意见、交流看法的空间和权利。近年,不少新闻传播学者把这个理论引入了网络研究领域。

有研究者认为,中国一些网络论坛已不只是虚拟的网络社区,而已经具有现实的公共领域的特征,监督国家权力并影响国家的公共政策,是“一个公共权力的批判领域” 。应该承认,中国已有一些网络论坛确实表现出了一种理性民主的氛围,但在我看来,目前这还只是一个局部现象,并不能概括整个行业的现状。

中国网民人数规模的快速增长,使其能量不断达到新的水平。2003年,中国发生了很多引起广泛关注的网络民意事件,为此有人把这一年称之为中国的“网络舆论年”,这正是近10年来中国互联网发展能量累积的一个具体表现。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一个过程。因此,中国互联网络“公共领域”的构建也绝不可能是一种短期行为。从大背景看,这还有赖于整个社会的进一步变革。

记者:面对汹涌而来的网络民意,政府官员应该怎样面对呢?

闵大洪:对待来势凶猛的网络民意,政府官员应该加以正视,而不能回避。我们看到,在现实生活中,有少数地方政府官员在面对不利于自己的网络民意时,往往表现得非常紧张,认为这样会干扰他们的日常工作。于是,对于那些所谓的“负面”网络言论,经常采取各种手段加以删除。我认为这样做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更加剧了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不信任。

究其原因,我认为这是地方政府官员不自信的表现。一方面,网络舆论不等于全民舆论,与实际情况并不能完全划等号,地方政府官员完全可以通过召开听证会、座谈会等形式收集更全面的民意,因此,政府官员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不可小瞧网络民意,但又不要背负过大的压力;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功能很大,除了发表言论、宣泄情绪外,还包括电子政务、娱乐等功能。我认为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民意表达渠道的增多,娱乐功能在互联网中所占比重将日益凸现。相反,代表民意的网络言论将会逐渐弱化。因此,从这个层面来分析,网络民意在中国的迅速兴起,可以说是一个特殊时期的“特殊现象”。

记者:政府官员到底应该怎样防止网络民意带来的“负面”作用呢?

闵大洪:网络民意是现实生活的一种“镜像”。我个人认为,要真正消除网络民意带来的所谓“负面”作用,关键还是取决于政府行政能力的提高,能及时了解并化解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只要社会和谐了,网络民意自然会朝着一种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访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网络与数字传媒研究室主任闵大洪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