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军医大学“十五”科技工作创造新辉煌
来源:科技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十五”期间,该校共承担校级以上科研课题1075项,其中承担国家、军队、重庆市重大重点课题80项,重大重点课题数是“九五”期间的3.3倍;5年累计从校外争取纵向科研经费2亿多元,年均经费为“九五”期间的2.67倍。同时,在全国高校国际国内论文总数排名中该校跻身前20名之列,其中被SCI收录数为“九五”期间的2.6倍。

   “十五”期间,该校多次参加部队的大型综合军事演习,高质量完成了上级下达的演习任务,取得了包括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6项国家奖和4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等一系列高水平成果。目前,军事医学领域已涵盖该校67%的国家重点学科、63%的军队医学研究所和78%的军队医学重点试验室,形成了从理论、技术到装备完整配套的,以高技术战争创伤救治为重点的军事医学创新体系。

  该校以实施国家973规划项目和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契机,推行“项目负责人负责制”,以科研项目为纽带、以课题组为中心,吸引和集聚人才,促进科技人才资源的有效整合,并通过设立科技创新贡献奖、创新人才预研基金等激励机制,使一批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

  在科技成果推广方面,五年来,该校先后为全军举办野战外科和野战内科新理论新技术学习班27期,举办烧伤救治、酸碱失衡、尿动力学和生物人工肝等新技术推广学习班4期,总计为全军培养技术骨干数千人。推广战伤急救器材和多种诊疗器械120余套,自主研制的“扫雷防护装具”,已列装部队,并被列为联合国维和扫雷行动的指定装备。

  4月7日,笔者从第三军医大学召开的科技大会上获悉,“十五”期间,该校科技工作亮点不断:共获得各级各类科技成果奖励198项,其中12项被评为“‘十五’期间全军后勤重大科技成果”,名列全军各后勤单位第一;建成了全军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标志着军队科研力量正式纳入国家创新体系;国家973规划顺利结题并获得滚动资助;3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Ⅰ类新药进入临床实验……一系列耀眼的成果彰显出该校整体科技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快速发展科技硕果盈满枝

  “十五”期间,该校共承担校级以上科研课题1075项,其中承担国家、军队、重庆市重大重点课题80项,重大重点课题数是“九五”期间的3.3倍;5年累计从校外争取纵向科研经费2亿多元,年均经费为“九五”期间的2.67倍。同时,在全国高校国际国内论文总数排名中该校跻身前20名之列,其中被SCI收录数为“九五”期间的2.6倍。

  更令三医大人感到自豪的是,该校从“八五”期间就开始部署的“96L044项目”经过两代科学家十年的努力拼搏,于2004年取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开拓了军事医学研究的新领域,这也是该校获得的第5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一成绩在全国高校中也不多见。此外,由该校王正国院士和蒋建新研究员两代专家领衔的创伤领域的研究项目在夺取全军第一个国家973规划项目并于2004年顺利结题后再次获得国家科技部973项目的连续资助,获取经费3000万元,表明了该校在全国创伤研究领域的“龙头”地位。另外,5年中,该校有多项研究成果被评为年度医药类十大新闻,如由该校肝胆外科研究所牵头完成的“肝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与实验研究”被评为2001年度“中国医药科技十大新闻”和“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由该校解剖教研室牵头完成的“中国首例数字化可视人体”的研究被评为2002年度“中国医药科技十大新闻”;由该校烧伤研究所牵头完成的“2万例烧伤临床救治的成功经验”被评为2004年度“中国医药科技十大新闻”。

  丰硕的成果凸显出该校强劲的科技实力以及快速、持续的科技发展能力,对此,校长吴灿少将认为,三医大位居西部,缺乏地理优势,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校党委始终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学科人才建设为主线”的发展思路。

  固强补弱学科建设整体迈上新台阶

  “十五”期间,该校通过大力发展特色学科、重点突破基础学科、强化发展临床学科,推动了全校学科整体创新能力的显著提高。

  曾以“充满火药味的军医大学”而著称的三医大,历来将军事医学作为强校之本、发展之要,一直是该校的特色和强项,“十五”以来,学校为贯彻落实军委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积极适应军事斗争卫勤准备的需要,及时调整军事医学研究重点,先后两次召开军事医学发展战略研讨会、进行军事医学专题调研,形成了24个军事医学学科和9个领域的战略报告,并派出150余人次深入高原、海岛、边防和二炮部队,调查了解一线部队的需求,制定了《军事医学学科发展规划》,调整了30多个科室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新组建了军事预防医学、高原军事医学、野战内科学、野战护理学等新军事医学学科,启动了以高原常见病、军事心理学、化学复合伤、高新技术武器生物效应等新的研究领域,投入1500多万元用于军事医学创新平台建设,并设立了“军事医学创新预研基金”支持相关课题研究。在课题的设立和研究中,他们还非常强调结合部队训练与战备任务研制、开发实用性成果,为部队推广实用性技术。“十五”期间,该校多次参加部队的大型综合军事演习,高质量完成了上级下达的演习任务,取得了包括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6项国家奖和4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等一系列高水平成果。目前,军事医学领域已涵盖该校67%%的国家重点学科、63%%的军队医学研究所和78%%的军队医学重点试验室,形成了从理论、技术到装备完整配套的,以高技术战争创伤救治为重点的军事医学创新体系。

  在大力发展军事医学的同时,他们针对基础医学学科相对薄弱的状况,提出了“强化基础、重点突破”的建设思路,组织专家教授对全校的生物学科进行了广泛的全面调研,并举行了全国知名专家论证会,进一步聚集学科方向、找准学科突破口,在此基础上,多方筹措17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加强生物学科建设。通过加大经费投入、调整学科带头人、教研室资源重组和整合科研主攻方向等措施,经过5年的建设发展,已形成了分子免疫、数字化人体数据库、神经系统发育与再生、听觉生理等优势研究领域;此外,结合当前医学科学发展前沿和热点,新成立了“组织工程中心”、“生物信息中心”、“干细胞研究协作组”、“神经科学研究所”、“计算医学研究所”等交叉学科研究机构,先后启动了“生物信息学”、“皮肤和骨组织工程”、“基因敲除”、“神经干细胞”等前沿领域的研究。五年时间,该校基础研究整体实力明显提高,生物学和生物医学工程学被新增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学科,解剖学、病理生理学、细胞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成为全国一级学会常务理事单位;“十五”期间全校共中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类项目456项,其中重点项目6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5项,总经费为“九五”期间的3.31倍,实现了项目数和经费数的双双翻番。

  此外,该校在“十五”期间对临床学科也进行了全面调研,针对临床科研工作较为薄弱的状况,做出了《关于加强附属医院建设的决定》,制定了以临床诊疗工作中的疑难、重症疾病为重点,积极消化吸收、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措施。五年时间,该校共开展临床新业务、新技术300余项,基因诊断、介入治疗、微创手术、大器官多器官联合移植等一系列高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肝移植联合胰腺十二指肠切除术”、“关节镜系列微创手术”、“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氏病的临床应用”、“PET在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中的诊断”等居国内领先水平。此外,“烧伤早期损害救治新技术”、“肝脏移植技术”、“人工肝临床应用技术”被列入全军首批临床高新技术重大项目,“严重烧伤早期损害救治研究”、“肝移植治疗中末期肝胆病70例”、“动脉血气分析和酸碱失衡判断的临床应用”获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全校临床医学学科整体创新水平得到提高。

  军事医学、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协调发展,推动了全校学科整体水平跃上新的台阶。“十五”期间该校增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及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个,硕博学位授权点分别增加到71个和59个,名列全国医学院校前茅;学科布局由原来单一的医学门类拓展至教育学、理学、工学、医学、军事学和管理学6大学科门类、14个一级学科,目前共拥有4个博士后流动站、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45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57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

  创新机制高素质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十五”以来,该校为了促进优秀科技人才的快速生长,在对全校科主任进行全面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科室正副主任管理暂行规定》,修订完善了《高职资格评审答辩办法》和《专业技术职务任期制实施办法》等评估制度,大力加强各类特殊人才推荐选拔力度,逐步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结合的优秀科技干部队伍,其中在国际学术组织和国内二级学会中担任理事以上职务的就有15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名;程天民院士获重庆市首届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王正国院士获第四届“光华工程科技奖”,蔡文琴等5位专家被评为总后“一代名师”,罗成基等8位教授被评为全军院校育才奖“金奖”。

  同时,该校以实施国家973规划项目和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契机,推行“项目负责人负责制”,以科研项目为纽带、以课题组为中心,吸引和集聚人才,促进科技人才资源的有效整合,并通过设立科技创新贡献奖、创新人才预研基金等激励机制,使一批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先后有2人获“长江学者”特聘教授,7人获得国家和军队杰出青年科学基金,5人进入“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肖颖彬教授被评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吴玉章教授获“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科技创新奖”。据统计,目前该校学科带头人平均年龄由48.9岁下降到45.2岁,科技干部研究生比例由28.9%%上升到47.8%%,在承担国家、军队各类科研课题的第一负责人中,中青年科技人员已达90%%,有效缓解了全校拔尖学术带头人缺乏的矛盾,科技人才队伍素质和结构得到显著改善。

  “十五”期间,该校被总后评为“依托培养先进单位”,军事预防医学、烧伤外科学被列为总后首批“优秀人才科研工作站”,

  集成创新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初具规模

  “十五”期间,三医大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先后制定了2个实验室建设计划,自筹经费1亿多元投入到一批高水平的实验室建设中,建成了全军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并初步形成了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中心,全军、重庆市重点实验室(研究所)为主干、校级重点实验室为补充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为在更高起点上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提供了更坚实的支撑。五年来,该校新增各类研究机构19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军队研究所3个,重点实验室2个,重庆市研究所4个,重庆市(医学)重点实验室5个,重庆市研究中心和工程中心3个,到目前为止,全校共有专业研究所29个。

  与此同时,他们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和内外科研协作,通过走集成创新之路不断增强科研力量、提高科研条件、拓展研究领域。“十五”期间,根据军事医学和全军“十五”指令性研究课题的需要,他们先后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南京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国内外单位开展了广泛的科技合作,在青藏兵站部、川藏兵站部、南京军区和海军建立了训练基地,在成都军区总院、拉萨总院、昆明总院建立了临床医学院。设立了与部队联合攻关基金,与某集团军合作开展了“生命支持系统”、“战伤伤员信息化管理、搜寻与识别系统”、“营救护所方舱”研制工作。加强校内军事与基础、临床学科的联合,成立了“战创伤救治”、“高原卫勤保障”、“野战内科”等协作组,广泛开展跨学科、跨专业的合作与交流,大大拓展了研究领域,形成了自己新的科研优势。

  此外,他们充分发挥一些优势学科的作用,成功主办了“中美韩可视化人体国际学术研讨会”和“2004中国国际肝胆外科论坛”等国际、全国及全军性学术会议186次。这些会议、论坛的举办,极大地方便了科研人员及时捕捉国内外科技发展的最新信息,学习借鉴最新技术,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他们还采用互派客座研究员或送学进修等方式加强人员的交流,5年中,全校出国进修、技术培训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787人次,外宾来校访问、讲学和参加学术会议1095人次,分别比“九五”增长2倍和1.6倍。这些形式多样的科研交流与合作,为科技人员搭起了一座座通向世界的桥梁,为大家追踪科学前沿动态、开阔科研思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5年来,该校已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和加拿大等15个国家的20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交流关系,为科学研究的发展提供了更宽泛的渠道。

  注重效益科技成果转化成绩突出

  “十五”期间,该校对科研观念进行了调整,将科研方向的重点调整到研究解决军队卫生工作的重点问题和重点装备上,把重视出科技成果调整到注重成果物化和出科研效益上。根据这样的管理思路,他们大力加强了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工作,取得突出成绩。

  “十五”以来,该校先后有66项新药课题立项研究,投入经费1449.5万元。“乙肝治疗性多肽”、“幽门螺杆菌疫苗”、“N-乙酰氨基葡萄糖”等3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Ⅰ类新药先后获准进入临床试验,其中“口服重组幽门螺杆菌疫苗”是该校和重庆市第一个自主研发并首先获准进入临床试验的Ⅰ类新药,现已完成Ⅰ、Ⅱ、Ⅲ期临床试验,正在进行后期的药物检测;“N-乙酰氨基葡萄糖”获准同时进行Ⅰ、Ⅱ、Ⅲ期临床试验,现已基本完成临床试验,正整理试验资料、准备申请新药证书。在专利保护方面,五年中共申请专利187项,授权专利87项,分别比“九五”增长5.93倍和5.44倍,特别是以该校吴玉章教授为发明人的“用于生产治疗用乙型肝炎疫苗或药物的免疫原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提出了72项专利要求,是我国迄今为止最庞大的一项专利申请,并已申请国际专利。在科技成果推广方面,5年来,该校先后为全军举办野战外科和野战内科新理论新技术学习班27期,举办烧伤救治、酸碱失衡、尿动力学和生物人工肝等新技术推广学习班4期,总计为全军培养技术骨干数千人。推广战伤急救器材和多种诊疗器械120余套,自主研制的“扫雷防护装具”,已列装部队,并被列为联合国维和扫雷行动的指定装备,受到总部首长的高度赞誉和部队官兵的热烈欢迎,取得了显著的军事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