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公务 如何应用在市政领域?
来源:中国计算机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在我国的“十一五”规划中指出,政府转型应该以公共服务为主要目标,加快行政体制改革,这就要特别强调明确划分和严格规范各级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责任和权利,在此基础上深化各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此外,还需要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为目标的公共治理结构与公共服务体系,并按照这一目标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围绕公共产品(Public Product,简称P)的提供,充分考虑政府(Government,简称G)、企业(Business,简称B)、公众(Citizen,简称C)三个角色,充分依托信息技术,展开全要素公共事务管理,电子公务eGBCP (electrical Government-Business-Citizen-Public Products Model)也就是在这个环境下产生的。

  如何理解eGBCP?   

  电子公务:是指利用信息化手段,高效实现政府、企业、公民(或社区)在生产公共产品过程中的事务。eGBCP是电子公务的模式,是指使用信息化的手段来实现GBCP的模型,即为eGBCP。

  电子政务eG:分为两种。一种是eG-eB-eP型,G是政府,B是企业,B不仅仅指企业化运作,还包括工商企业、政府的事业单位,以及提供以企业形式来提供公共服务的相应单位。

  另一种是eG-eC-eP型,G是政府,C是公众。政府从公众获得了公共权力,通过组织企业公共服务回馈公众,公众将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提出评价与监督,通过公众的反馈与建议,政府可以改善对提供公共服务的企业的管理与监督,同时也可以通过及时的、恰当地反馈提高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
  
  电子社区eC:基于公民社会以及居民社区服务,利用网络技术向社区居民提供属地化服务的综合服务体系,是面向非赢利社团组织、面向公民本身的信息化建设。

  数字化公共产品eP:公共产品“P”是私人产品的对称,是指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如公共设施、公共卫生、公共环境、公共交通、教育等。

  eGBCP与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社区的关系很复杂,前者是后面三者中围绕公共产品而发生密切关系的交集(eGPB,eGPC,eBPC)的并集。电子政务的建设出发点是以政府本身为主导,电子商务建设是以企业本身为主导,而电子社区是以面向公民事务电子化的社区本身为主导,但是在他们之间的交汇处,却一直被忽略。eGBCP从另外的角度思考这三者建设之间的必然联系与内在因果,在研究中发现,这三者之间存在着由公共产品驱动的关系,并重组成面向公共服务的电子公务eGBCP。eGBCP的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电子公务总体框架围绕eP,以信息共享流通为特征,在运行管理、安全保障、人员组织、标准规范、政策法规、绩效评估等机制的共同作用下,通过业务、功能、技术等三类标准接口,实现在G、B、C三者到信息通道之间的挂接,从而实现三者之间的信息传递、资源共享和联动互动。

  在市政领域如何应用?   

  在市政管理业务中,是一个典型的符合eGBCP业务框架的公共管理专业领域,以北京市为例。

  其中,P专指城市公共环境与公共设施,包括城市各类基础设施,如市政道路、桥梁、管网和城市绿地、公园、广场、景(节)点、路灯、公厕、停车场、农贸市场、公共标识建筑等。各级市政管委之间需要密切配合,调动公共服务企业(自来水公司、电力公司、燃气集团等)、相关的其他委办局(公安、交管、园林、环保等)以及社会力量,联动互动地处理公众关心的各类公共问题。

  北京市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依托北京市宽带城域网,利用现代化通信、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统一城市管理热线,系统功能覆盖了eGBCP功能框架中的办公决策、信息公开、资源管理等三大类服务;系统技术架构分为基础设施及支撑系统、与相关部门对接系统、指挥中心系统、城市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市政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等5类系统,均为多层体系架构;在公共事件处理业务领域内,实现了与北京市城八区区级城市管理平台系统的对接,同时还连通50多家委办局、公共服务企事业单位,实现信息的及时有效传递和城市管理资源的初步整合。

  围绕公共事务管理,政府、企业、公众相互制约、影响,这种作用集中体现于该范围内的公共物品或公共环境,由此四者及其相互间制约形成了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这个系统具有自我完善机制,同时也与外部系统保持良好的沟通,力争实现全系统的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和效益的最大化,这就是GBCP模式